殡仪文化朱棣随葬品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的布局结构是什么样的

  明朝以前
  地上基本是:陵区大门—石象生(有人、兽,象征墓主人生前的仪仗队)—墓门—献殿(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享殿(放置墓主人的一切生前的生活用具,每天守陵人像生前那样伺候,如整理床铺、打扫屋子、盛好清洁用水、按时进奉饮食)—封土(就是平时所说的坟头),还有守陵人住处、制作祭品的厨房、墓墙等。
  地下:保护层(防水的青膏泥、干燥的木炭等)归山陵园—提凑(即木头形成的墓室的墙)—墓室(分主室、耳室)—棺椁—陪葬地上:石牌楼—大红门(陵区大门)—神功圣德碑亭及4根华表(俗称大碑楼,里面是神功圣德碑,篆刻墓主人的“丰功伟绩”。仅朱元璋、朱棣有)—石象生(有墓表、兽
  百官、勋臣、站殿将军,象征墓主人生前的仪仗队)—龙凤门—陵门—神厨(制作祭品)、神库(储藏祭器)、神功圣德碑亭(自朱棣之后,碑亭都在此处)—祾恩门—祾恩殿(放置帝后生前冠服、灵位,在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配殿—琉璃花门—二柱门(一座一间二柱牌楼)—石五供—明楼(内供朱砂碑,刻墓主人庙号)—宝城(就是平时所说的坟头,但很高大,外有城墙围护),还有守陵人住处、陵园(种植粮食、蔬菜、水果、干果,以备祭祀之用)、墓墙等。
  地下:隧道—墓道—前殿—中殿(放置帝后的宝座、琉璃五供、长明灯)、左右配殿(停放陪葬的妃子的棺材,明英宗时开始废除殉葬,不停放棺材,成为空屋)—后殿
  1、明朝以前
  地上基本是:陵区大门—石象生(有人、兽,象征墓主人生前的仪仗队)—墓门—献殿(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享殿(放置墓主人的一切生前的生活用具,每天守陵人像生前那样伺候,如整理床铺、打扫屋子、盛好清洁用水、按时进奉饮食)—封土(就是平时所说的坟头),还有守陵人住处、制作祭品的厨房、墓墙等。
  地下:保护层(防水的青膏泥、干燥的木炭等)—提凑(即木头形成的墓室的墙)—墓室(分主室、耳室)—棺椁—陪葬品
  2、明代
  地上:石牌楼—大红门(陵区大门)—神功圣德碑亭及4根华表(俗称大碑楼,里面是神功圣德碑,篆刻墓主人的“丰功伟绩”。仅朱元璋、朱棣有)—石象生(有墓表、兽
  百官、勋臣、站殿将军,象征墓主人生前的仪仗队)—龙凤门—陵门潮白陵园—神厨(制作祭品)、神库(储藏祭器)、神功圣德碑亭(自朱棣之后,碑亭都在此处)—祾恩门—祾恩殿(放置帝后生前冠服、灵位,在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配殿—琉璃花门—二柱门(一座一间二柱牌楼)—石五供—明楼(内供朱砂碑,刻墓主人庙号)—宝城(就是平时所说的坟头,但很高大,外有城墙围护),还有守陵人住处、陵园(种植粮食、蔬菜、水果、干果,以备祭祀之用)、墓墙等。
  地下:隧道—墓道—前殿—中殿(放置帝后的宝座、琉璃五供、长明灯)、左右配殿(停放陪葬的妃子的棺材,明英宗时开始废除殉葬,不停放棺材,成为空屋)—后殿(停放帝后棺材、金宝、金册、陪葬品)
  3、清朝
  地上:石牌楼—大红门(陵区大门)—神功圣德碑亭及4根华表(从顺治到嘉庆都有)—石象生(有墓表、兽、文臣、武将,象征墓主人生前的仪仗队)—龙凤门/火焰牌楼—神道碑亭(里面是神道碑,刻有帝后庙号)—神厨和东西朝房(制作祭品)、神库(储藏祭器)、井亭(神厨用水)、东西班房(卫兵住)—隆恩门—隆恩殿(放置帝后灵位,在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配殿(喇嘛诵经、制作纸钱之处)—琉璃花门—二柱门—石五供—明楼—宝城,还有守陵人住处、墓墙等。
  地下:隧道券—墓道券—穿堂券—明堂券(放置帝后的金宝、金册)—金券(停放帝后棺材)
  1、明朝以前地上基本是:陵区大门—石象生(有人、兽,象征墓主人生前的仪仗队)—墓门—献殿(特殊日子如清明等,来祭祀所用)—享殿(放置墓主人的一切生前的生活用具,每天守陵人像生前那样伺候,如整理床铺、打扫屋...仅能告诉你这么多了。
  n

十三陵长陵和定陵有什么区别

  一、占地面积不同
  1、长陵: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
  2、定陵: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
  二、修建时间不同
  1、长陵:永乐七年(1409年)6月20日开始修建长陵。
  2、定陵:定陵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
  三、建筑结构布局不同
  1、长陵: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现部分建筑已不存)。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
  2、定陵:有石桥、碑亭、陵门、裬恩门、裬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等,主体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此外,在陵墓四周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祠祭属、神宫监等附属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定陵
  百度百科-明长陵
  十三陵有“地上看长陵,地下看定陵”之说,长陵是永乐皇帝的陵墓,最值得一看的是祾恩殿的金丝楠木;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寝,主要看的是地下宫殿,也就是地宫,里面可参观一些文物。
  十三陵长陵和定陵区别为:地理位置不同、等级不同、葬墓人不同。
  一、地理位置不同
  1、长陵: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千米的窑店镇三义村北
  2、定陵: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
  二、等级不同
  1、长陵:长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定陵:定陵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三、葬墓人不同
  1、长陵:长陵的葬墓人是佛山陵园 汉高祖刘邦与吕后。
  2、定陵:定陵的葬墓人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
  【定陵(明十三陵)是明代第十三个皇帝万历帝朱诩钧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定陵长陵有明十三陵长陵和陕西长陵两处。 思亲园陵园明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 】
  定陵的参观性高于长陵,定陵由一个地宫,里面就是前朝后寝,有墓室的,放着皇帝和他2个老婆的宝座和长明灯油,都是真的。棺的话是假的,真的棺好像已经毁掉了,不过也是以假代替放在原来的那个位置上。还有一些当时出土的文物,都是以前的陪葬品。是13陵唯一一个被挖墓的皇陵。长陵的话,就是外观看看,看看建筑什么的,地宫没挖掘,自然也就没办法看到了。如果你是自己去玩的,13陵还有个裕陵目前也是开放的,可以去参观,可看性比上前两者。十三陵中其余十座皇陵目前暂时还没对外开放,所以是没办法去的。
  长陵和定陵的主要区别:
  长陵主要看地面建筑,尤其是大殿里面的金丝楠木,世界唯一
  定陵主要看地下建筑,主要是地下宫殿,另外定陵可以看看博物馆

南京十三陵分别叫什么是哪些帝王的坟墓

  十三陵在北京
  南京的叫中山陵,和十三陵没有任何关系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
  
  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慕宗德陵分别座落在长陵两侧山下。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系妃坟改用。陵区中部长达七公里的长陵神北京墓地道与各陵相通。
  
  1.思陵,是十三陵中的末建之陵,规模最小也最为简陋,是明代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的陵墓。
  2.长陵是明王朝第三帝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的陵墓。
  3.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
  4.昭陵位于定陵西侧的大峪山麓,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譡恩门、譡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戴篨和他的三位皇后。
  十三陵(The Ming Tombs)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整个陵区原来都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巍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目前,明十三陵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十三处明代皇帝陵墓葬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宗)(思陵)等。
  
  这些明代帝王的陵墓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不同外,其建筑布局、规制基本相同。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从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棱恩门、棱恩殿、明楼、宝城等。
  
  十三陵中以长陵建筑最为宏伟,它与定陵一起,同为主要参观对象。
  
  长陵:是明成祖朱慷的陵寝建筑,横恩殿亦称献殿、享殿,是长陵的主体建筑,是举行祭祖的重要场所。长陵被恩殿建于1427年,十分雄伟壮观,它耸立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为1956平方米,殿内有32恨金丝柄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0米。梁、柱、擦、椽、斗拱等构件,皆用椭木制作,虽历时五百余年,仍牢固如旧,香气袭人。它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柄木殿堂。
  
  定陵:是明神宗帝朱谢钧的陵寝,他10岁即位,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48年)。 陵园规制仿照长陵。定陵地宫己于1956一1958年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 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及左、右五座高大宽阔的殿堂连结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在这些殿堂间共有石门七座。石门设计非常科学,由于其重心集中在轴部,虽重达4吨,但开启十分灵活轻巧。
  
  地宫的平面布局基本上采用"前朝后寝"的制度。前殿没有任何摆设,相当于宫前广场,中殿相当于前朝月宫殿的正殿,内有三个用汉白玉雕成的"宝座",呈品字形排列,座前各有一座黄色琉璃"五供",即香、烛、花,还有青花云纹大瓷缸各一口,缸盛满香油,专供长明灯使用。左右配殿无任何随葬器物。后殿相当于寝殿,称为"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为放置棺椁之处所。棺床中央放置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椁,三具棺椁周围放有梅瓶、玉料及装满随葬金银玉器的红漆木箱26只,各棺椁内也装有大批随葬物品。
  
  明朝有十七帝,可为什么只有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以后的13个皇帝的陵墓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 。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朝十七帝,但由于英宗曾经2次登基,一次年号正统,一次年号天顺,所以实际上只有16位皇帝。但为什么又只有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代宗),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在定陵出土的随葬品中,皇冠和凤冠最引人注目。万历皇帝的金冠通体用极细的金丝编结而成,上嵌二龙戏珠。在精美的首饰中,万历帝的金冠可谓稀世之宝,冠顶镶嵌着的食指大小的猫眼石光芒四射。
  十三陵在北京,南京的是明孝陵。
  
  1381年,朱元璋派人在南京钟山南麓的独龙阜玩珠峰下为自己营造陵墓,后定名“孝陵”,皇后马氏和朱元璋合葬在此陵。陵区内还有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墓。
  
  明成祖朱棣于1422年迁都北京,同时选定北京昌平以北天寿山南麓作为陵区。明朝有13位皇帝葬于昌平,故此处称作“十三陵”。葬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宗)(思陵)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