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随葬品

我国古代远古居民中,使用新石器的是哪类先人

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陶器则比较发达。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当前3500~前2000年。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养猪和水牛等。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长城华人怀思堂发达的旱地农业,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个别地点已会养猪。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黍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精美的随葬品,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种植粟,养猪。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陶器普遍采用轮制,陶器则比较发达;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石器中钺,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镞等武器明显增加,有丰富,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有较大的聚落。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约当前3500~前2000年、筑墙。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农业已有萌芽,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使用新石器的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即使用新石器的时代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西山公墓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陶器则比较发达。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精美的随葬品。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陶器则比较发达.8万年前开始,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有丰富,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镞等武器明显增加,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石器中钺,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养猪。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大墓往往有棺有椁,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筑墙,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个别地点已会养猪。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   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种植粟,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养猪和水牛等,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姜安灵园公墓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即使用新石器的时代,有较大的聚落,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农业已有萌芽,约当前3500~前2000年,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即使用新石器的时代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黍;小墓则既无葬具,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墓葬出现两极分化,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继旧石器时代之后。年代大约从1,农业进一步发展,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陶器则比较发达。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当前3500~前2000年。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筑墙。陶器普遍采用轮清颐园公墓制,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钺、镞等武器明显增加。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

近些年发现的比较重要的墓葬,特别是美术考古和文化交流方面很重视的墓葬

这个资料真的很多,比如2006年的十大考古发现。里面的马家源古墓就比较重要。是 很精美的战国古墓。给你一个网址,就能链接到这个古墓的介绍(有图片)http://www.gs.xinhuanet.com/ztbd/2007/2006kg/。此外还有: 1.07年南方青铜文明的新发现——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葬: 2007年1月至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水口村李洲坳发掘了一座大型东周墓葬。这是一座带封土的土坑竖穴墓。 墓内共埋葬有按一定顺序放置的棺木47具,首先下葬的为主棺,有棺有椁,位于墓坑东南角,正对墓道,下葬后单独堆成小冢。其余46具棺应是同时下葬的,棺木排列密集,大小基本一致,其中28具保存基本完好。 棺内普遍发现有随葬品,主要包括铜质小型工具、木质纺织工具及陶纺轮、漆勺等,少数随葬有原始青瓷器、青铜鼎、彩绘漆剑等。截止目前,共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包括竹木器144件、青铜器30件、玉器13件、漆器12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属器5件、金器1件、纺织品300余件。此外,还发现了一批动、植物遗骸标本。 李洲坳东周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形墓葬,埋葬风格独具特点。出土的大量丝织品,种类丰富,色彩鲜艳,工艺精湛,是研究中国纺织史和文化史的珍贵资料。有22具棺木保存有人类遗骸,对研究先秦时期南方地区的人类体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从出土遗物分析,该墓葬所代表的是一支具有深厚越文化因素,又受到某些楚文化风格影响的青铜文化。这也反映出玉叶陵园,春秋时期在赣西北地区可能存在一个具有发达的青铜文化的政治集团。 2.07年北朝贵族的身后世界——河北磁县东魏皇族元祜墓: 此墓位于磁县县城南面约9公里,墓葬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和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在墓室内西侧发现了已经完全朽坏的一棺一椁,棺内有一具人骨。棺椁以东分布有随葬的陶、瓷器和陶俑、模型明器、墓志等遗物。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总计190余件,其中有彩绘陶俑144件。 在墓室中绘有壁画,由于顶部塌落,仅在四壁的部分得以保存。壁画虽然残缺,但其内容和格局基本明确。整个墓室的东、西、北壁均绘制出三柱结构的建筑,三柱之上有横梁,横梁上有人字拱,推测人字拱之上应为屋顶。 在墓室入口的封门墙之下,出土了一盒青石墓志。根据墓志的记载可知,是葬于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的皇族、徐州刺史元祜之墓。 磁县北朝墓群东魏皇族元祜墓的发掘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根据出土墓志,明确了东魏皇宗陵的地域。这是磁县北朝墓群中仅见的未被盗掘的墓葬。出土遗物组合清晰,保存状态良好,是研究当时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等的珍贵资料。墓室内的壁画格局新颖,陶俑的雕塑技艺精湛。这些绘画、雕塑作品,反映了东魏时期的丧葬习俗和艺术特色,是研究南北朝时期艺术风格的宝贵资料。 3.07年北国古代先民的安魂之所——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 南宝力皋吐墓地位于内蒙古扎鲁特旗鲁北镇东南约40公里,是大兴安岭南麓草甸与科尔沁沙地的交汇地带。2006年和200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墓地进行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共7600平方米,清理墓葬347座、灰沟2条、灰坑2座,出土各类陶器、石(玉)器及骨、蚌器等750余件。 墓地分为南、北两区,皆呈条带状分布,间距近300米,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为东南——西北向,头向皆朝东南。 随葬陶器有筒形罐、双耳壶、尊、钵、豆以及动物造型的壶等。最常见的组合是筒形罐和双耳壶或叠唇弧腹罐,绝大多数为夹细砂陶,极少见泥质陶。火候不高,胎质较薄,器形大多较规整。陶色多黄褐或褐色,有少量磨光黑陶,灰褐陶极少。常见条形附加堆纹,以及刻划或压印的复线三角纹和回形几何纹,还有少量网状细线纹和戳印纹,彩陶器有双耳壶、龟形壶等,多见黑彩几何纹或平行直线纹,压制或打制石器多于磨制石器。细石器较规整,琢制精细,包括镞、石片、钻和刮削器。打制石器多为斧、锛、凿和磨盘、磨棒等。还发现大量玉器和松石饰品,如斧、锛、环、璜、管状珠、环形坠、片状坠等。骨器以石刃骨柄刀为主,还有少量锥、管。蚌器大多朽蚀,仅见少量环、珠等。 该墓地的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大量随葬品具有十分鲜明的自身特色,但其中也包含了某些小河沿文化的因素,个别陶器还与新民偏堡子类型的同类器极为相似。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是东北地区各种史前文化交错融合的敏感地带,它的发现对于构建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 http://www.huaxia.com/zt/whbl/06-013/2006/00454891.html 5.江苏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 http://www.huaxia.com/zt/whbl/06-013/591358.html 6.新疆若羌罗布泊小河墓地 http://www.sach.gov.cn/tabid/696/InfoID/12082/Default.aspx 7.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 http://baike.baidu.com/view/589121.htm 8.山东章丘危山汉代墓葬与陪葬坑及陶窑 http://baike.baidu.com/view/774065.htm 9.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 http://baike.baidu.com/view/589052.htm 10.内蒙古通辽吐尔基山辽墓 http://baike.baidu.com/view/589066.htm 好多呢。像秦公一号墓等

陪葬品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

墓葬与三彩陶的随葬品,民俗学者研究人的一生,将其称为「生命礼俗」。自出生、成年、结婚一直到死亡,形成一个「生命周期」(LifeCycle),每一个阶段都有仪礼行为加以规范。因此,形成各种礼俗,出生有出生的礼俗,结婚有结婚的礼俗,死亡有丧葬礼俗,一切礼俗以丧葬最为隆重和盛大,并与信仰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永生的,死亡不过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也就是活人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开始进入另一个世界,为了对死者的怀念与尊敬,以及为死者作到另一世界的准备。因此,人类从史前时期开始就有了丧葬的习俗。考古学者在欧洲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塔人就有了为死者安葬的习俗,在死者旁边按置陪葬品,包括侍奉的食物和装饰品。继尼安德塔人之后的克罗马侬人,更在尸体旁边陪葬巨形的象牙。我国北平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在尸体化石附近发现散布着赭石粉,地层被赭石的粉末染成红色,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丧葬习俗,山顶洞人可能已有死后的信仰,透过这种仪式,把死者送到死后的另一个新世界去。   到了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方式由渔猎走向农牧,在这转变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意识,普遍地深信灵魂约存在。因此,对死者的埋葬也更加注重,并有一套丧葬的仪礼和习俗,一般以土葬为主,并以日用陶器陪葬,如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两百五十座仰韶文化的墓葬,这些墓葬的陪葬品甚丰,并有一定位量的摆设。台湾台东卑南遗址中出土了三、四千年的石板棺,棺内、棺外有完整的陶罐、玉玦、玉管、手环、石碎等为随葬品。自从进入历史时代之后,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工艺技术的发达 ,对丧葬仪礼也特别重视,并制定规范。   我国在夏代,考古学家从河南偃师二里的遗址,发现夏人陪葬品中有以陶制「成套礼器」陪葬;殷人尚鬼,更重视墓葬,尤其是王公贵族,以人畜殉葬,并筑棺廓,陪葬品极为丰富,如武丁配偶「妇好墓」中陪葬约有青铜器四百四十余件,玉石器近六百件、海贝器近七千件。到了周有「列鼎制度」的出现,如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五鼎、上用三鼎或一鼎,一般平民无鼎,只以日用陶器陪葬。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流行以木桶及陶俑陪葬。 活埋

骨笛代表了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他出土于什么遗址

在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16只完整的骨笛,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有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的之分。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文化。石器原料主要为石髓、玛瑙、燧石等。有多角锥状石核、细长石片(石叶)、小石片等,已出现复合工具,如以小长石片嵌在骨刀上使用,并已广泛使用弓箭。 峙峪文化、许家窑文化均具细石器文化的原始面貌;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如我国最早的细石器文化发现于河南灵井、陕西大荔沙苑等地;细石器文化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可以延续到铜石并用的时代。我国细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一带。细石器文化传统可能与当时人类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 新石器文化—————————— 薛家岗遗址位于潜山县王河镇永岗、利华村交界处。该遗址的时代,上距今6000年,下至唐、宋。其新石器时代遗层明显区别于周围地区考古学文化特征,具有独立的自身发展序列,被考古界命名为“薛家岗文化”。国务院于1996年公布薛家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出土陶器、石器、玉器2000余件,发现墓葬、灰坑、残房基等遗迹100余处。出土器物可分生活、生产和装饰品等类。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有鼎、豆、壶、盒、碗、钵、盂、甑、瓮、尊、罐等。生产用具主要为石器,有刀、铲、斧、锛、凿、镞等。装饰品有玉环、玉琮、玉璜、玉管等。该遗址目前是安徽省境内发现的遗址中最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同时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处重要的原始文化遗址。它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和他们的聪明才智,也充分地显示了潜山历史的悠久。 狮子岩距韶关市区20公里,是迄今为止广东唯一的一处古人类化石遗址。1958年,闻名中外的马坝人头盖骨就在这里被发现。这是新中国成产后首次发现的最重要的人类化石。 马坝人是距今约12万年前旧石器中期的早期智人(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型),是人类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坝人头骨的发现,扩大了中国远古人类分布范围,填补了我国华南人类进化系统上的空白,完善了我国原始人类发展序列,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与马坝人同期的洞穴沉积层中,还发现大量的第四纪动物化石,有虎、大熊猫、熊、狗、獾、中国犀、貘、东方剑齿象、纳玛象、野猪、鹿、羊、猴等和几十种。这些伴生动物群化石,为研究古代地理。古代生态等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狮子岩因此又成为我国南方研究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考古点。 在狮子岩的狮头和狮尾之间,是"石峡文化"遗址,石峡文化是以稻耕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6000年前)。石峡文化遗址目前已发掘整理4千平方米,发现有柱洞、灰坑、谷堆陶窑、氏族公共墓地等,出土文物3千多件,其中磨石器有铲、锛、凿、镞、锥等,陶器以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为主。这说明当时这里已出现聚落型定居点。石峡文化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广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分期及其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关系,为探索我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现在,狮子岩已被开辟成风光秀丽的公园 家岗古文化遗址,即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至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位于潜山县城南7.5公里处的河镇乡利华村与水岗村交界处。该处已出土的一千多件古文物(详见出土文物概况介绍),可供参观凭吊,对研究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晚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理想场所。 该遗址坐落在潜河边上,高出附近农田3-7米,为一椭圆形台地,总面积约有六万多平方米。在已经开挖过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人们从土质结构上可以看到五个自然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唐、宋文化层,第三层为殷商文化层,第四、五层为新石器文化层。从四、五层叠压关系和随葬品的组合变化来看,新石器时期的潜山人,已经脱离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渐走向定居,并且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生活、生产用具。 这里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在此定居,既便于饮水、耕作、养殖,也便于上山避灾。这一具有独特环境的定居点,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命名为“薛家岗文化”,被安徽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为我国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之状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在潜山县城内的天宁寨,亦发现了一处新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在五六千年前,己有另外一个氏族,在潜山定居了。 还有打破山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修水县上奉镇山背文化遗址 青铜器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