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墓葬随葬品的说法概述

汉武帝的陵墓中到底有多少陪葬品

  汉武帝驾崩,埋葬后也未得安宁,据《后汉书》记载,当年农民起义军赤林军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掘诸陵,取其宝物”。茂陵中的宝物,搬了几十天,“陵中物仍不能减半”。后来起义军没有钱用时,再一次盗挖了茂陵。而在东汉末年,董卓也盗挖过茂陵,他叮嘱吕布,在进入茂陵时注意寻找一种专治哑巴的秘方,天慈墓园原来他的孙女董白是个哑巴。唐末黄巢起义时没有钱用,也光顾过茂陵。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在陵上修筑战壕,被怀疑实为盗墓。但是,这些盗墓说法,并无具体文字记录,茂陵地宫中的宝物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虽然有过这么多次的盗挖,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为乐观的,一是茂陵修筑了半个多世纪,内部机关重重,很难进去,陪葬品不可能被盗尽;二是早期盗墓,仅看重金银珠宝,一些如经书类的文物、当时人们用的器物并不被看重,还会留在地宫中。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武帝刘彻在此建寿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后葬于此。汉武帝刘彻是历福田公墓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很有才略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时,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他采用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宏伟战略,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煮盐、冶铁、运输和贸易的官营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在军事上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从而使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茂陵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相传武帝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等一并埋在墓中。当时在陵园内还建有祭祀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负责浇树、洒扫等差事。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7000多人。 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八达岭陵园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

河南安阳殷墟发现18座1800年前的匈奴墓葬是真的吗

  是真的。央视报道,近日,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大遗址保护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18座匈奴墓葬。这些匈奴墓葬保存完整。
  据考古人员介绍,此次发现的匈奴墓葬排列整齐,墓葬形制相同。从出土的器物判断,这些墓葬晚于殷墟时期,且与中原墓葬的形制内容有所不同。
  河南安阳殷墟发现18座匈奴墓葬 距今1800年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考古站研究馆员 申文喜:都是一些小型的砖仙居园公墓室墓,应该不属于典型的中原式的墓葬,它的时代应该在东汉末年到魏晋,距今1800年左右。
  考古人员在清理这些墓葬时发现,几乎在每一个墓葬内都会出土一件铜釜,而这种带有明显少数民族特点的铜釜,在中原地区很少出现。
  申文喜:它上边有两个铜耳,可以吊起来做饭,适宜游牧民族来回迁徙使用,每个铜釜上面外表都有一层厚厚的烟胎,就是表明是使用过的,根据出土器物的形制大致推测应该是匈奴族,和匈奴有关系。
  河南安阳殷墟发现18座匈奴墓葬 距今1800年
  此外,在这些墓葬内还出土了串珠、金耳环、短剑、绿松石等器物。据了解,在殷墟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晚期墓葬十分常见,而此次典型少数民族特色墓葬在殷墟大遗址保护区内出现,实属难得。目前,这批墓葬已经清理出一部分,预计到今年11月份全部清理完毕。
  申文喜:这批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迁徙到安阳这片土地,又在这儿过的什么样的生活,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不一定

辽代古墓的陪葬品都什么

  都是金银玉器,还有游牧民族与汉族不同的是他们墓里有一些代表游牧特征的物品,例如皮革水囊,即使贵族墓也有这种东西,表示自己不忘本,但贵族墓的水囊大多数是陶瓷的,陶瓷水囊只代表象征意义,只有墓里有,他们战斗时是不会携带陶瓷水囊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