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文化定陵里面的随葬品哪去了

关于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问题

  挖掘的入口在宝城东南方向的城墙上
  登上明楼后沿着城墙向左,大约100米,就能看见城墙下部开了一个拱形豁口,那里就是开挖地点,也是四百年前万历帝后棺椁送入地宫的隧道口
  砖隧道呈S型,先向明楼方向,在明楼后方拐弯向地宫正门
  砖隧道入口跟城墙外的地面是水平的,砖隧道越向地宫方向,距地面越深,是个下坡道
  在地宫正门,离宝城封土深27米
  现在砖隧道已经被封,目前的入口是后修的,就是在地宫正门稍前,修建楼梯,直达地面,便于参观
  1956年挖掘定陵地宫的时候,先挖开砖隧道,找到地宫正门方位,然后打开地宫正门进入地宫
  
  十三陵大门(大宫门)不要票,大宫门到定陵大约8公里路程
  大宫门往北1里是神路(石人石兽)要买票
  目前开放三座陵墓:长陵(明成祖永乐皇帝)、昭陵(明穆宗隆庆皇帝)、定陵(明神宗万历皇帝)
  参观哪座陵墓就在哪座陵墓门口买票
  只有定陵挖掘了地下宫殿,其它陵墓只能参观地面建筑
  好像是同一个。
  十三陵没有一个统一的大门,如果说有也许就是指大宫门进入神路的那个门了。那个门是不用买票的,再往北一点的神路就要票了。你去十三陵浏览到哪个陵买那个陵的票。现在一共开放了三个陵。
  明十三陵定陵(7张) 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定陵是以明十三陵中所营建的第十座陵墓而建的遗址博物馆。明十三陵是明朝自迁都北京后,定陵十三位故去皇帝的埋葬之处。十三座陵寝构成的皇陵建筑群均依山为陵,规模宏大、气势磅薄。明十三陵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营建长陵始建,到清朝顺治初年营建思陵时止,筑陵时间长达二百余年。各陵名称以营建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皇后的陵墓。建于1584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明楼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楼内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显皇帝之陵”。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体——地宫。  定陵地宫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地宫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太子峪陵园地宫全部用石砌成,多为青石,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相当高大。地宫中有7座4吨重的汉白玉石门,设计巧妙,开闭灵活。地宫中又分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筑完全一样。中殿原状陈列着祭器,那里三个汉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大瓷缸,缸中原来盛满长明灯灯油,供点长明灯用。后殿的棺床上停放着朱诩钧和两个皇后的棺木,棺旁放着装满陪葬品的26个红漆木箱。
  http://baike.baidu.com/view/76897.htm

定陵地宫是谁的墓室

  定陵位于长陵的西南,大峪山下,它埋葬的是明代第十个皇帝朱翊钧(万历)和他的孝端、孝靖两个皇后。
  是开放,保护性开放,里面展览的文化都是复制品。
  
  
  定陵地宫也是明十三陵唯一一个开放的地宫。明十三陵是北京的著名景点,地位仅次于故宫长城。但说是十三陵,实际值得看的只有一座万历皇帝的定陵,其他陵只能看看地面建筑,而定陵则开放了地宫。
  陵区的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陵门、裬恩门、裬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等,主体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此外,在陵墓四周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祠祭属、神宫监等附属建筑。
  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
  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出土的随葬品包括帝后服饰、册宝、明器、木俑、甲胄、刀、箭、金、银、玉、瓷器皿以及大量丝织品。

定陵的文物现在还有多少

  定陵地宫出土文物有3000余件。其种类包括纺织品和衣物、金银器、铜锡器、瓷器和琉璃器、玉石器、漆木器、首饰、冠带、佩饰、梳妆用具、木俑、武器、仪仗、谥册、谥宝和圹志等。
  
  纺织品和衣物按织造工艺的种类划分,有妆花、缎、织金、锦、纱、罗、绫、绸、刺绣等。按织造加工成型后的品类划分,有处于半成品状态的匹料和缝制好的衮服、龙袍、裳、蔽膝、女衣、裙、膝袜、毡靴、护膝, 万佛华侨陵园以及被褥等物。其出土位置大多在帝后棺内,少数在椁上,部分靴袜及包裹器物的包袱出自随葬器物箱内。
  
  金器品种有酒注、爵、尊、执壶、盘、壶瓶、提梁罐、带柄罐、盆、盒、唾壶、碗、杯、盏、香熏、匙、枕顶、金饼、金钱等。大多为帝后生前的宫廷日用品。其出土位置多在帝后棺内尸体上下及两侧,少数在随葬器物箱内。
  
  银器的种类有尊、把壶、提梁壶、盆、盘、碗、勺、肥皂盒、器盖、银锭、银饼和鎏金银钱等。其中,属于生活用具的器物均出自孝靖皇后棺内,系孝靖皇后迁葬定陵之前的随葬物。
  
  铜器中有5件为鎏金铜勺等实用物,其余均为明器,即依照帝后生前所用器物、卤簿形状缩制的模型。其种类有水罐、水桶、水勺、水盆、唾盂、唾壶、盘、笊篱、箸、勺、漏勺、香盒、香炉、香靠、烛台、油灯、剪刀、火炉、交椅、脚踏等。铜明器全部出自随葬的器物箱中。
  
  锡器均为明器。其种类有酒注、爵、瓶、壶、酒缸、酒瓮、罐、盂、水桶、水盆、茶钟、碗、盘、碟、盏、托子、香盒、鉴妆、印池、宝池、宝匣、香炉、烛台、灯台、宝顶、宝盖、宝珠、海棠花、荷叶、莲蓬、慈菇叶、交椅等。均出自随葬的器物箱、盒内。
  
  瓷器品种有青花梅瓶、油缸、碗、胭脂盒、三彩香炉、觚等。有的出自帝后棺内, 有的在棺椁外,还有的出自地宫中殿。
  
  琉璃器均为“五供”器物,有香炉、烛台、花瓶三种,均出自地宫中殿内。
  
  玉器种类有爵(配有金托)、执壶(配有金托)、盆、碗(配有金托、金盖)、双耳杯(配有鎏金银托)、皂盒、璧、礼器、玉料等。出自神宗棺内、随葬器物箱及后殿棺床上。
  
  石器为帝后神座、神座两侧方形器物台,以及五供、长明灯的石座。均出自地宫中殿。
  
  漆木器, 数量很多,但大多已经朽坏。其中有盒、盘、衣箱、器物匣和抬杠等。出土地点均在后殿内,有的在帝后棺内,有的在棺床上。
  
  首饰种类有钗、簪、耳坠、耳勺、围髻、抹额、棕帽、网巾、纱巾等。出自帝后棺内外或随葬器物箱中。
  天寿陵园
  帝后冠带、佩饰种类包括冕、翼善冠、龙凤冠、玉革带、大碌带、宝带、镶珠宝带饰、带钩、玉佩、玉圭、霞帔等。出自帝后棺内及随葬器物箱中。
  
  梳妆用具品种有铜镜、梳、篦子、抿子、圆刷等。均出自帝后棺内。
  
  木俑分为人俑、马俑两种,全部出自随葬器物箱内。
  
  武器、甲胄有刀、箭、铁盔、铁甲、弓囊、箭囊等,均出自随葬器物箱内。
  
  仪仗有铭旌,木制的矛、戟、钺、叉、骨朵、立瓜、卧瓜、车轿模型, 以及罗制的龙幢等。均出自后殿内。
  
  帝后谥册有木制、锡制两种。均出自随葬器物箱内。
  
  帝后谥宝均为木制,出自随葬器物箱内。
  
  圹志系孝靖皇后以皇贵妃身份入葬时刻制的,后随孝靖皇后迁至定陵。
  
  此外,还有钱币、念珠、圣发、指甲、蜡烛、檀香、白木香、木炭和纸钱等物。
  
  定陵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为人们研究明代的宫廷礼制、工艺制作水平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有机物遇空气自然损毁吧!

考古定陵教训惨痛,到底什么原因,郭沫若两年

  考古定陵教训惨痛教训是说当时打开陵墓,里面的陪葬品接触了外面的空气,迅速的开始氧化,色彩鲜艳的画作、绘图、不长时间全部变成了晦暗的颜色,无法挽救。
  这事情非常非常严重,时至今日,这一科学难京南万佛园题依然没有解决。因此考古界,不主张主动挖取帝王陵墓等等珍贵地下埋藏墓,在地下,相对来说保存的会比挖出来没有保护好遭到毁掉好。
  如出土之后的万历皇帝龙袍,由于缺乏经验和保护技术,在考古人员的面前飞快的褪色、皴裂,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了原有的风采。地宫内部的木质构件、石雕部件,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通风、保湿措施,迅速腐朽、龟裂。这种破坏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郭沫若挖明定陵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在我国的考古历史上其实有一次很失败的墓穴挖掘活动,这一次活动的考古团领队人就是郭沫若。开始本来是想挖朱棣的墓,但是在实地考擦的过程中没有发现朱棣墓长陵的入口,倒是发现了埋藏着万历皇帝的定陵的入口,为了积累挖掘帝陵的经验,好吧,定陵就定陵吧。
  于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就惨了,他们的尸体被带回中科院进行修补,修补完以后差点被拿到国外展览,后来又被放在墓穴门口供人观看。除了帝王的尸骨,定陵里面还有着数不胜数的随葬品,皇帝的随葬品那能随便吗?桩桩件件都是精品。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