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文化魏晋南北朝代随葬品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经过汉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
  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自魏晋天寿陵园以降,规模宏大、雕刻精致的画像石墓已很少见了。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 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例如:洛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设棺床。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有灯龛和台桌。这些结构和设施,都是用砖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现实生活中的居室。在黄河流域,砖室墓的墓道甚长, 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随着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渐加长。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井,直通地面。北朝后期,有些大墓的隧道长达20米,天井有三、四个之多。这是出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天井愈多,愈显得门多宅深,院落重重。魏晋之际,辽东、河西等边远地区的豪族大姓,沿袭汉代旧制,营建砖石结构的大墓,在墓壁和砖面上施彩画,其题材多与汉墓壁画相似。在中原一带,却很少有在墓内绘壁画的;但到了北魏,壁画又重新流行。长江流域的东晋和南朝,则流行用模印着画像的砖来装饰墓壁。
  这一时期的随葬器物,主要是陶瓷器如杯、盘、碗、壶、果盒等饮食器皿和熏炉、唾盂、虎子等生活用具。其形制往往因地区而有差异,有的器物仅见于南方而不见于北方。总的说来,瓷器的数量激增,长江流域尤其如此。汉代流行的仓、灶、井、磨等陶制模型和家禽、家畜的陶制偶像继续沿用,但往往形体不大,制作粗简。贵族官僚阶级墓中的主要随葬品,是各种陶俑。从两晋以迄南北朝,时代愈晚,俑的种类和数量愈多。起初是少数男女侍者和武士,大约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又大量增添骑兵、步卒、文吏、武弁以及吹鼓手之类,除家内奴婢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行时的仪仗队,它们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反映了当时各地统治者拥有私人的武装部曲。大同北魏前期的司马金龙墓和洛阳北魏后期的元乂墓中的仪仗俑,竟达数百件之多。北魏后期,在墓门的两侧,还往往有一对形体特别高大的守门卫士俑。在南方地区,除陶俑外还有瓷俑,但用俑随葬的风气通惠陵园不如北方盛。从汉末至魏晋, 统治阶级常乘牛车,长期因袭不改。在两晋南北朝时代,贵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车模型随葬。上述由各种陶俑组成的仪仗行列,便是以牛车为中心的。用陶制的 “镇墓兽”随葬,是从西晋开始的。西晋墓中的镇墓兽往往只有一件,作四足直立状。北魏墓中的镇墓兽成双,置于墓门的两侧,作卧伏状。到了北魏后期,墓中的两件镇墓兽,一为兽面,一为人面,都作蹲坐状。长江流域的东晋、南朝墓,镇墓兽多保持西晋时的形态,缺乏变化。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在墓内置墓志。两晋的墓志,或为石质,或为砖质,形状多为长方形,而洛阳发现的年代较早的西晋墓志则作碑形,可见它是从墓碑演变而来的。到了北魏后期,才流行方形有盖的石质墓志。从此以迄隋唐,乃成定制。山西省大同北魏文明太后冯氏的方山永固陵及孝文帝的万年堂,为北魏帝陵。墓室都分前后两室,与一般贵族墓之为单室相比,显示了帝陵的特殊规模。永固陵坟丘之前设石殿,应是继承东汉的陵制。南朝的帝陵在江苏省南京和丹阳。陵前有很长的神道,两侧立石兽、石柱和石碑等。墓室皆为单室,室内有用模印画像砖拼嵌而成的大幅“竹林七贤”图和“白虎”、“狮子”图等(见南京地区模印拼嵌画像砖墓,与北朝墓内流行施彩色壁画的作风相比,显示了南朝陵墓在墓室装饰方面的特色。

从哪个朝代开始墓里陪藏石羊

  石羊陪葬的由来,伴随着野羊驯化成家羊,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必须,并进而在丧葬礼仪中得到体现。最早的石羊,手头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但应该不会晚于最早的陶羊;而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陶羊,例如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陕西省临潼县姜寨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过程中多有出土。所以,石羊作为陪葬品的历史,恐怕要远远早于中国的朝代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羊的驯化:
  
  中国北方养羊的历史华夏陵园有可能早到六七千年以前;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羊骨的遗址已分布南北各地,北方有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辽宁以及安徽等地;南方有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说明养羊业得到广泛发展。
  
  羊在祭祀中的角色和作用:
  
  中国的古代文献记载,羔羊是进贡卿(大臣)的贡品。羊的饲养头数越多,意味着财富越多,由此可见,羊对古代劳动人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家畜之一。
  
  商周时期,羊已成为主要的肉食用畜之一,也经常用于祭祀和殉葬。《卜辞》记载祭祀时用羊多达数百,甚至上千。《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每群羊数量达到三百,可见商周养羊业甚为发达。商代青铜器常用羊首作为装饰,如湖南等地出土的二羊尊、四羊尊等,铸造极为精美,亦反映出南方养羊业的兴盛。春秋战国时期,养羊业更为发达。“四海之内,粒食人民,莫不犓牛羊。”(《墨子·天志篇》)“今之人生也……又畜牛羊。”(《荀子·荣辱篇》)
  
  秦汉时期,西北地区“水草丰美,土宜产牧”,出现“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兴旺景象(《后汉书·西羌传》)。中原及南方地区的养羊业也有发展,各地汉墓中常用陶羊和陶羊圈随葬。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羊已成为农民的重要副业,《齐民要术》专立一篇《养羊》,总结当时劳动人民的养羊经验。从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壁画墓中的一些畜牧图,可见当时放牧羊群的具体情形。
  
  唐代的养羊业亦取得相当成就,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河西羊、河东羊、濮固羊、沙苑羊、康居大尾羊、蛮羊等。各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墓葬中,也经常用陶羊、青瓷羊及羊圈随葬。
  
  希望有所帮助!
  搜一下:从哪个朝代开始墓里陪藏石羊

南北朝将军墓葬估计有什么陪葬品

  铜镜、铁剑、瓷钵、带釉瓷碗
  南北朝的大墓多薄北京墓地价格表葬,相比较汉代来说,陪葬品很少。(特别是南朝,我对北朝不是特别熟悉)
  一般来说墓的规格陪葬品是比较次要的,特别是非宗室的人的墓。(就是不是皇室的话,陪葬品规格不会太高)显示墓主人身份的比较重要的东西是碑刻和墓志铭。
  一般出土的会有瓷器,这个包括一些日用器皿,比如酒壶等等,还有一些专门用来陪葬的,比如魂瓶。
  一些陶土制的屋子、偶俑等等。
  会有一些墓主人身前比较喜欢的东西,比如喜欢服食五石散的人会陪葬五石散,喜欢书的人会陪葬书。还有墓主人的印章等等。
  如果有女子合葬,一般还会有铜镜、珠宝饰品等等。
  很多贵族的墓地装饰有壁画和砖雕。

哪个朝代有石麒麟和白玉马陪葬品的

  石麒麟最早是在南北朝时期。石麒麟是汉族建筑中辟邪物品,有消灾解难,驱除邪魔,镇宅避煞的作用。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齐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安置在南朝齐武帝萧赜的景安陵前。玉马则在商朝时就已经出现。玉马始见于商,数量级少,它的特点是:造型多呈扁平状,“臣”字眼。
  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的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随葬品起源于哪个朝代

  战国时期
  起源于原始社会。山顶洞人的墓地就有随葬品。
  原始社会就开始有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