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陶牛随葬品

合浦汉墓陪葬品的概况

  位于广西合浦县廉州镇东南3公里处,古汉墓约千座以上。分为土坑墓和砖坑墓。汉代厚葬盛行,南来的官吏、将领及移民等,死后葬于合浦的都有较多陪葬品。近年出土的文物有铜凤灯、铜屋、珍珠、玛瑙、琥珀及陶屋、陶瓷等。这些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文化艺术、政治、经济以及我国人民同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贸易关系,提供了实物史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浦风门岭6号古汉墓是32年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浦汉墓群中发掘出的最大的古墓,也是广西这些年来所发掘的相对最完整的古汉墓,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所出土的文物种类最齐全。经初步清点,6号古汉墓共出土大件文物130多件,小件文物数以千计,有青铜器、陶器、金器、银器、玉器、水晶、琉璃、玛瑙、钱币、骨头、头发、粉末等数十个品种,所有文物均堪称国宝,其中6号古汉墓“青铜车马、青铜水牛、墓道下端埋藏文物”这三大发现在我国南方考古史上均属首次,堪称岭南第一,具有重大考古意义,如何评价都不为过。
  合浦古汉墓发掘出的文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它们是研究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工艺、生活和风俗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从侧面反映了汉代时期合浦一带的繁荣景象,其中大量的舶来品如香料、琉璃、玛瑙、琥珀和水晶器物的出土,又一次佐安灵园公墓证了合浦港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也是研究我国海外贸易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合浦在西汉元鼎6年,即公元前111年就已经是管辖南到海南,东到广东开平,西到东兴等地的合浦郡,成为当时中国南方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从所挖掘出来的文物可以看出,北海合浦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缺乏文化底蕴,相反,甚至可以这样说,北海合浦的古文化在广西历史上是最深厚的。
  据勘查,合浦古汉墓群分布方圆68平方公里,估计有古汉墓上万座。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合浦已发掘的汉墓累计有1000多座,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文物发掘修复后,最重要的是让它在现代化的博物馆里收藏陈列,供专家研究,供人们世代观赏,使它焕发出灿烂夺目的历史光彩。站在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文物不陈列,不研究是起不到作用的,作为文物工作者,我最希望的肯定是这些国家的宝贝能让更多的人参观、研究。合浦老博物馆因条件所限制,已满足不了丰富的文物资源的需要。当务之急是汉墓博物馆要尽快建起来。在北海这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收藏及展出本地出土的文物,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让外地游客见识一下北海远古文化,既提升了知名度,也让本地人对自己的深厚文化底蕴更了解,更有信心,从而激发起保护文物的热情,进入良性循环。
  6号古汉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银器和陶器,破损的大多数都能修复,修复它们大约要一年时间。修复后,按照《广西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将由自治区文物管理部门指定有条件保护的单位(如各级博物馆)收藏。合浦县博物馆也可能按级别得到部分文物收藏。到时,北海市民就可以欣赏到这些珍贵文物,一睹其真容。而有些特别重要的文物将收藏在自治区博物馆里,但也可通过举办巡回展出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欣赏。也可像1972年1月合浦望牛岭西汉晚期古墓出土的铜凤灯一样,由专家仿制出复制品,由地方博物馆收藏,供专家研究,供人们观赏。
  第一,合浦汉桃峰陵园墓随葬品数量大,种类多、质地优、级别高。已发掘近千座墓,各种随葬器物上万件。种类有:青铜器、陶器、铁器、漆器、金器、银器、玉石器、玻璃器、水晶器、玛瑙器、琥珀器等等。生产、生活、社会交往、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这10多类器物中,不乏造型优美制作精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珍品,不少为他地汉墓所罕见,具有地区性特色。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汉代合浦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充实了文献记载的阙如,揭示了骆越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且还折射出合浦海外交通贸易的繁荣兴盛。 第二,在合浦较大的汉墓中,都盛行随葬青铜器,其中錾刻花纹的青铜器,种类数量多,特别引人注目。种类有承盘、酒樽、 壶、食盒、魁、卮、杯、长颈壶、提梁壶、扁壶、 炉、豆形灯、凤凰形灯、席镇、仓、屋模型器等。仅望牛岭1号墓就有凤凰形灯、三足承盘、龙首柄魁、提梁壶、铜仓(此5件高级别的精美青铜器、入选取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赴加拿大、墨西哥等七国展出)、长颈壶、 炉、席镇(一对)等20多件,堂排2号墓有酒樽、长颈壶、食盒等10多件,上述风门岭26号墓有类青铜器30—40件以上,等等。这类有錾刻精美花纹的青铜器,在贵县、梧州等地也有不少发现(参见蒋廷瑜、杨式挺有关文章,均载《沧瀚文谭》——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4月)。 蒋廷瑜、彭书琳在《汉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在经过商至春秋时期的繁荣阶段以后,到秦汉时期已走向衰落”。汉代青铜器已从先秦那种庄严、厚重、古朴的风格中变得轻便、灵巧,纹饰也崇尚简朴。但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却兴起了一种錾刻花纹工艺,在薄胎青铜器上用坚硬而精细的金属工具,錾凿和镂刻出繁缛精致的几何纹样和动植物图案,使该器显得特别精美华丽。这类青铜器包括盛大食器、饮食器、 炉、灯具等,都是居室的日用器,不定期有望牛岭1号墓、黄泥岗1号墓和风门岭26号墓的铜仓等,使墓主的起居生活乃至礼仪各个方面都能享受到这种华灵山宝塔陵园美的氛围。这是合浦等地汉墓青铜工艺的又一特色。合浦汉墓(目前所见主要是西汉晚期和东汉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青铜器,合浦地区有没有本地区的采矿冶铜业和铸造器手工业作坊?这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本文的第二个问题中,曾提到南越王赵佗时在合浦郡界内的铜山有冶铜手工业;另据梁旭达、邓兰:《汉代合浦及有关问题的探讨》一文,1977年间,广西文物队对北流县民安乡圭江东岸发现的一处汉代冶铜遗址进行试掘,发现了炼炉、风管、炉渣、铜锭、铜矿石等物(详见《广西北流铜石岭汉代冶铜遗址的试掘》、《考古》1985年5期)。另,又在合浦廉州镇草鞋村西门江东岸山坡上,发现了一处烧制汉代绳纹板瓦、筒瓦的大型窑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现存有10多座马蹄形土洞窑。说明合浦郡有自己的铜器制造业和制陶手工业。

广西是否有墓葬群出土具体再什么地方

  广西武鸣河流域先秦墓葬的初步研究:1.弄山岩洞葬
  弄山岩洞葬位于武鸣县仙湖镇邓吉村雷蓝屯东约300米的弄山山脚,周围是低矮的丘陵、河流冲积平原和分散的石山,2003年发现并清理。墓葬所在的洞穴由洞厅和4个支洞组成,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洞口用石块封堵,高出地面约9米。尸骨及随葬品因地下水的作用多移离原位,大部分被厚约20~50厘米、松软的灰黄色泥土所覆盖。葬式不清,推测是平地摆放,不加掩埋。从人骨残存状况看,该洞至少埋葬有二个成年个体。随葬品包括70余件陶器和若干陶片,还有23件石器、4件玉器和11件蚌饰。此外,洞内还有野猪、鹿、犀牛、猩猩、豪猪、牛、熊、剑齿象等动物化石,估计是被水冲到洞内的,而不是人为遗留。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陶;采用泥片贴塑法成型,部分器物可能已使用慢轮修整;陶色以红褐陶为主,部分黑陶,少量灰黑陶、红陶,器表颜色斑驳,同一件器物上往往有二种以上的颜色,胎内多呈红色,大部分器物底部或腹部有烟熏的痕迹;器表除个别素面外,绝大部分饰交错细绳纹,有的在绳纹之上再施多线刻划纹,另有少量的彩绘、镂空及附加堆纹,个别陶器的领部上有陶衣;器类以圜底器为主,还有三足和圈足器,器形以罐、釜为主,还有钵、壶、碗、杯等。石器以有肩石锛和大石铲为主,还有石刀等。玉器有玦和坠子两种。蚌饰为穿孔的长条形串饰{1}。
  2.岜旺岩洞葬
  岜旺岩洞葬位于武鸣县两江镇英俊村岜旺屯东约20米的岜旺山山脚,不远处是连绵的大明山,周围为宽阔的田地,2000年发现并清理。墓葬所在的洞室略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200平方米,洞口用一块大石封堵,高出地面约6米。洞内大部分随葬品和人骨被厚约40厘米的泥土所覆盖,没有发现墓坑和葬具,人骨残缺不全且散布于洞内各处,葬式不清,经鉴定,人骨约有8个个体,4男4女,年龄以中老年居多。随葬品包括25件陶器及若干陶片和8件玉石器,部分陶器因地下水的作用而移离原位靠洞壁散布。陶器以夹细砂为主,有少量泥质陶;陶色以红褐为主,灰褐陶次之;纹饰以交错细绳纹为主,部分在绳纹上再施多线刻划纹,少量彩绘宽带纹。器类流行圜底器和三足器,不见圈足器,器形主要有釜、杯、钵,有的釜在圜底下附有三个乳足。玉石器有双肩石锛和玉玦、坠子等{2}。
  3.岜马山岩洞葬
  岜马山岩洞葬位于武鸣县陆斡镇覃内村旁的岜马山山脚,周围是石灰岩峰丛地形,1986年发现并清理。墓葬所在的岩洞由内外洞室组成,之间有一狭窄的通道相连,通道口用大石块封堵,内洞室面积约7平方米。尸骨和随葬品摆放在内洞室的五个壁洞中,壁洞内有10~20厘米厚的积土,未见葬具和墓坑,尸骨数目不清,葬式不明。随葬品包括17件陶器、9件石器和1件玉器,另外,还发现有58颗经加工的石子。陶器均为夹砂陶,表面陶色不均匀,以灰红色为主,部分有轮制痕迹,器表打磨光滑,部分器物有烟熏痕迹,多素面,纹饰有同心圆弦纹和云纹,器类有圜底器和圈足器,不见三足器,器形以壶为主,还有釜、杯、纺轮等。石器长条梯形锛为主,还有戈、刻刀,玉器仅见镯一种{3}。
  4.敢猪岩洞葬
  敢猪岩洞葬位于武鸣县马头镇那堤村东约1千米的敢猪山近山顶处,周围是典型的峰丛洼地。1974年发现,2006年清理。墓葬所在的岩洞高出山脚约60米。洞口东南向,小而隐蔽,不易发现。尸骨和随葬品摆放在一个平面大致呈“凸”字形的洞室,面积约30平方米。在洞室中部的黄色粘土层中有8处人骨和随葬品比较集中的地方,没有发现挖墓坑的现象,也没有发现葬具,推测安置死者的方式为平地摆放,葬式可能为屈肢葬,葬法为一次葬,尸骨有用火焚烧的迹象。所采集的人骨经鉴定有16个个体,其中男性6个,女性7个,未成年3个,推测是一处家族(或家庭)墓地。随葬品包括17件陶器(另有1000余片陶片),21件石器,1797件玉器(片),1件青铜戈,4件骨器,另外还有2件海贝,6件贝壳,597颗小石子。陶器均为夹砂陶;陶色有红、红褐、灰黄、橙黄、灰、黑等几种,以红褐、橙黄和黑色为主,但器表颜色多不均匀,一件器物上常有多种颜色并存;器表多素面,约占95%以上,少量饰细绳纹;器类以圜底器和圈足器为主,极少三足器;器形有壶、釜、罐、钵、杯、豆、盘、簋形器、纺轮等,以罐、壶为主。石器全部磨制光滑,器形精美,器体小,多为生产工具,器形有锛、凿、钺、刀等,以锛、凿为主。玉器为以透闪石为主的软玉类,器形有锛、凿等生产工具和玦、环、镯、璜、管饰和穿孔玉片等装饰品,以装饰品为主,玉制的生产工具与石器在器形、制作方法上相同,器体小,刃缘锋利。骨器有锥、镞、璜等{4}。
  5.独山岩洞葬
  独山岩洞葬位于武鸣县两江镇三联村独山屯西北的独山山腰上,不远处是连绵的大明山,周围是开阔的平地,1987年发现并清理。墓葬所在的岩洞高出地面约100米,洞口朝北,被人用大石块封堵,洞室呈长条形,面积约20平方米。尸骨和随葬品摆放在洞室最里端一个自然形成的长方形岩穴中,上面盖土厚约15~20厘米。没有发现葬具及墓坑,从残存的尸骨看,墓主可能是一中年男性。随葬品包括12件青铜器,1{5}件素面的灰黑色夹砂陶钵,1件玉钏和1件砺石。青铜器有剑、矛、钺、戈、斧、镞和刮刀等{6}。
  6.元龙坡墓群
  元龙坡墓群位于马头乡马头圩东北约0.5公里的元龙坡上。1985年11月至1986年3月发掘清理。共发掘墓葬350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部分墓葬有二层台和长方形、半圆形侧室。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整齐,填土经夯实,有的墓坑经烧烤,人骨皆朽蚀无存,葬式不明。有54座墓没有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一般每墓只有3~4件,最多不过十余件,没有明显差别。将随葬品打碎后散放在填土中及墓底的现象普遍,另外,还有在墓坑中放置大石块的现象。296座墓出土随葬器物1000多件,有陶、铜、玉、石等质料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佩饰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器形绝大多数为圜底,有少量圈足、平底器,种类有折沿釜、敞口折沿圜底罐、敞口深腹圜底罐、敞口圜底钵、敞口平底钵、小口罐、圈足壶、圈足碗、圈足杯、纺轮等,器表多经打磨,素面为主,有彩绘陶。铜器出土110余件。种类有盘、卣、矛、钺、斧、剑(匕首)、刀、镞、针、圆形器、凿、镦、铃、钟、链环等。玉器200余件,有环、钏、玦、管饰、穿孔玉片、坠子、扣形器、方形玉片、镂空雕饰、凿等。石器200余件,有范、砺石等{7}。
  7.安等秧墓群
  安等秧墓群位于在元龙坡墓群西南约一千米的安等秧山坡上。1985年11月发掘了86座战国墓,均为规模较小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填土经夯打,较坚硬。随葬品简单,最多的14件,少的1~2件,另有约30%的墓葬没有随葬品。随葬器物一般为实用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少量装饰品,没有明显的器物组合规律。陶器有54件,其中24件为敞口圜底的夹砂陶釜,与元龙坡所出相似,其余为泥质的陶罐、杯、钵、纺轮等。罐饰拍印方格纹、米字纹、刻划水波纹、弦纹、篦点纹等,杯、钵均素面。另外,在罐、杯、钵的底部或肩部多刻划一至二个符号。铜器有86件,以斧、剑最多,还有矛、钺、镞、刮刀、镯、钏、铃、带钩等。玉石器数量较多,有玦、璜两种。铁器仅见1件铁锸{8}。
  你好!
  
  有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马头乡发现过西周和战国墓葬群。。。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徐州考古

  江苏徐州考古发掘梁王城堪比兵马俑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的北部。近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说,梁王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址,具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堆积。在2004年度梁王城遗址发掘之后,2006年3月底至12月,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组成的梁王城考古队再次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它对于黄淮地区人类文明的研究将具有重要价值。这里还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湮灭了多年的古徐国国都!
  
  地层堆积达6层
  
  这次考古发掘是从2006年3月开始的。据介绍,该次发掘探方位于梁王城遗址“金銮殿”高台的东北部,北面与2004年发掘的探方相邻,共开探方21个,发掘总面积约2100平方米,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西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六朝时期文化层及宋元文化层。
  
  值得关注的是,考古队员在现场发现了一处史前时期的作坊遗迹,包括两处窑址和一处工棚性质的房子。考古专家称,因为窑址和房子均发现于距地表约3米深的大汶口文化的地层中,从其内出土遗物可以看出该遗迹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
  
  M31墓主身份尊贵
  
  2006年对梁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各类西周墓葬32座,其中包括土坑竖穴墓25座,马坑5座、牛坑1座、狗坑1座。因为当地的土壤属于碱性,不少随葬的马、牛骨骼保存完整。
  
  M31墓内葬有1人,人骨架保存较好,墓主人仰身直肢,经鉴定,为一壮年男性。该墓葬中随葬器物主要集中在墓主人头部,均为陶器,共7件,包括有陶鬲一件,陶簋、陶豆、陶罐各两件。该墓主人身上还佩戴有一串饰品,挂在脖子上,从头部经胸前直到下腹部,总长约70厘米,有约160枚海贝,两两相对,用丝织品串在一起制成的。当时的玉饰在民间很平常,而海贝来自南海,是财富的象征,只流通在上流社会,需由许多玉饰交换而来,这表明佩戴者身份显赫。而与此同时,在其墓葬附近发现的马坑也佐证了墓主身份的尊贵。
  
  多处墓葬发现骸骨
  
  在多个墓葬,考古人员还分别发现了马坑、牛坑和狗坑。其中在一座夫妻合葬墓里,考古人员发现两具人骨架保存较好。经鉴定左侧为男性,右侧为女性,两墓主人之间随葬有一狗,狗头向着男性墓主人。墓底腰坑内亦随葬一狗。另一墓葬里,殉葬的马身体下面还有席子。记者还注意到,一墓葬内一壮年男子左肩以及头颅被齐刷刷地砍掉了,放在骨盆的位置。在附近的另一个墓葬里,考古人员还发现一双腿全部被锯断的壮年男子的骸骨。经过清理,考古人员找到了死者生前遗留在体内的3枚箭镞。
  
  “鬲、簋、豆、罐等陶器或单个或成组合地出现在墓葬中,是典型的西周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组合,同中原地区出土西周器物比对发现,这批墓葬此类随葬品从西周早期到晚期都有,有的甚至早到了商晚期。”考古专家说,“这些墓葬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丧葬制度、器物形态、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
  我喜欢古玩

谁有汉代南北朝陶俑资料

  俑产生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的温床,是中国古代冥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俑最早专指墓中摹仿活人陪葬的偶人,但之后与神灵和生命有关的摹拟品亦被纳入其中。
  
  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国古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年中,弥补了同时期地面雕塑在种类及完整性方面严重不足的重大缺憾,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迁的轨迹,是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动物等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商周时期的陶俑,朴拙疏略,处于雕塑艺术的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则简洁生动。到了秦代,陶俑已能准确写实。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隋唐时期,陶俑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牵驼、牵马、戏弄、骑俑、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这也是民族融合直接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经过汉末的战乱,三国时期攻伐不息,民不聊生,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三国时期陶塑艺术品由东汉时期的繁盛步入低谷,陶俑出土较少,造型也由东汉的精工生动转为粗略呆板。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官僚阶级墓中的主要随葬品有各种陶俑、镇墓兽和牛车模型。俑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丰富,起初是少数男女侍者和武士,大约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又大量增添骑兵、步卒、文吏、武弁以及吹鼓手之类,除家内奴婢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行时的仪仗队,它们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反映了当时各地统治者拥有私人的武装部曲。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长期四分五裂,很多士大夫厌烦社会现实,逃离政治,恣意豪情,放慢生活节奏,于是统治阶级常乘牛车,因袭不改。在贵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车模型随葬,各种陶俑组成的仪仗行列,便是以牛车为中心的。至于用陶制的“镇墓兽”随葬,则始于西晋。
  
  襄樊地处南北交汇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襄樊四中、襄阳城西贾家冲和麒麟店等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陶俑、镇墓兽和牛车模型等,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文化特色。陶俑品种多样,有伎乐俑、文吏俑、持扇俑、持物俑、跪拜俑、小冠文吏、铠甲武士俑等。伎乐女俑眉骨突出,高鼻深目,或站立式,或蹲踞状,似在奏歌载舞,似在表演口技。文官俑头戴冠,身着宽袖长袍,腰束带。或双手下垂,或拱袖而立,温良恭谨、形态洒脱。侍女俑眉目娟秀,头梳环髻或螺髻,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形态各异,温顺柔和。武士俑体格强健,威武剽悍等。陶牛体态健壮,神情自若,悠闲慢步。镇墓兽人首兽身,呈蹲坐状,怒目圆睁,面部狰狞恐怖,怪诞不稽,其形象具有不可抗衡的威慑力。这些陶俑,兼具南北文化风格和特征,真实形象地表现出士族名士放荡不羁的世俗面貌。
  
  魏晋南北朝盛行厚葬,陶俑种类除兵马俑、侍者俑、说唱歌舞俑外,还有家禽、家畜等动物陶塑和仓灶、井、磨、楼阁、田园等模型,虽较之兵马俑形制大大缩小,整体艺术气势也远远不如,但制作精巧,面部表情自然生动,姿态更为丰富,更贴近生活现实,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陶俑的价值

  汉代陶俑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的存世量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以稀为贵汉代人崇尚“事死如生”的人生理念——死了就是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因此,生前要把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吃的、用的、住的都准备好,生前享受了什么死后也要享受什么。所以今天我们看到,汉代墓葬里常常出土大量的陪葬品。在这些陪葬品中,有一类物品散发着熠熠的光彩,充满着艺术的魅力,这就是汉代陶俑(以下简称汉陶)。本文拟结合比较典型的几组汉代陶俑对其艺术价值进行简单分析。一、汉俑的整体情况概述汉代陶俑的发现比较普遍,目前在全国特别是河南、陕西、四川、山东、河北等地都有发现。本文例举具有代表性的四处陶俑:1.1957年四川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该俑通高55厘米,灰陶,捏塑,裸着上身,正在进行演唱。说唱俑头戴一顶软帽,长条围巾绕头一圈,在前额处打了一个花结,坐在一个泥塑的圆垫子上,正在说戏,呈笑颜大开、眉飞色舞,挥臂踢足的喜悦状态。
  陶俑产生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丧葬理念的温床。最早的俑见于安阳殷墟商代王室墓中与人殉一同发现的双手绑缚的奴隶俑。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人殉时代的终结,代替人殉旧俗的随葬俑兴盛起来 。这一时期的文献<孟子>、<礼记>也首次出现了关于俑的明确记载。 中国古代各类俑中陶俑数量最多,另外俑质也偶用木、石、瓷、铜、银等材料。俑的分类及名称尚无定制,殆有依其身份、依其姿势与持物、依其族属而定名数种。 中国的俑发轫于商,至东周筏禒摧溉诋防搓狮掸饯时代渐趋流行。在山西长子县春秋晚期晋国墓中发现的 4件木俑仍与人殉同存,这正是人殉没落、以俑代替活人随葬之风初兴的特征。至战国,湖南、湖北、河南楚墓中流行木俑,多为侍卫桶和女侍俑。北方诸国多为乐舞俑,而且多用陶塑,模制未见。 20世纪70年代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发现大规模兵马俑群。陶俑总数可达7000之巨。这是摹拟的千古一帝的送葬军阵。其数量庞大、形体壮硕、气势慑人,是申中国古代陶塑芝术的空前之举。最近,在紧靠秦始皇陵东南侧的甲胄坑旁,又发现了跣足袒身舞蹈状的巨型秦桶。所有这些都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