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随葬品官床的用意

唐朝到宋朝时期太后死后的丧事礼仪

  1、太后的详细葬仪找不到,你写小说的话不用严谨到那个程度,建议你按照皇帝的丧仪略微减等就好了。
  -----------------------------------------
  2、丧葬官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有的,而且我倾向于皇室主要成员的丧仪上都有丧葬官,只不过品级有差,但是太后的丧仪应当级别不会低,似乎是宗室中地位尊贵亲近者。(昭宪杜太后二十七日,灵驾发引,命摄太尉、开封尹光义遣奠,读哀册)
  -------------------------------------------
  3、皇帝干什么,我查了下宋史:
  ①太祖皇后宋氏,太宗至道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崩。帝出次,素服举哀,辍朝五日。
  ②太宗明德皇后李氏,真宗景德元年三月十五日崩。十七日,群臣上表请听政,凡五上始允。帝去杖、绖,服衰,即御坐,哀动左右。太常礼院言:“皇后宜准昭宪皇太后礼例,合随皇帝以日易月之制。
  ③真宗章穆皇后郭氏,景德四年四月十五日崩。皇帝七日释服,后改用十三日。
  ④真宗章惠皇后杨氏。景祐三年十一月五日,保庆皇太后崩。太常礼院言:“皇帝本服缌麻三月,皇帝、皇后服皆用细布,宗室皆素服、吉带,大长公主以下亦素服,并常服入内,就次易服,三日而除。”诏以“保祐冲人,加服为小功,五日而除。”
  大致看来,皇帝要做的主要就是辍朝,素服(比照一般家庭减等,而且以日易月),按时举哀。总之就是一般儿子应当做的他也要做,只不过为了不耽误处理朝政,所以时间要减短,但该办的事不能不办,你大致遵循这个思路来推断好了。
  --------------------------------------------
  4、妃嫔属于皇帝的妾,应该不参加外朝的祭奠活动,但应当集中在内宫与外男相隔的地方守灵。
  5、大臣皇亲,除了安排好致祭词的,应该不需要说什么了,否则丧礼会显得乱糟糟的。比如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氏,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崩于宝慈殿,迁坐于皇仪殿。三十日,宣遗诰,群臣哭临,见帝于殿之东厢奉慰。宗室削杖不散发。中书、枢密、使相比宗室,去斜巾、垂帽、首绖及杖。翰林学士至龙图阁直学士已上、并节度使、文武二品已上,又去中单及裤。两省、御史台中丞文武百官以下,四脚幅巾、连裳、腰绖。馆阁读书、翰林待诏、伎术官并给孝服。宰相、百官朝晡临三日,内外命妇朝临三日。
  ===================
  另,唐宋的丧仪不好找,其实你可以参考下明朝的,尤其是明初那会儿的,一个新朝建立的时候肯定会标榜他继承汉家正统地位。而且宋礼仿唐礼,唐礼和明礼都是仿汉礼,所以还是源出一脉嘛,人家礼部那么多人力物力还考证不出来以前是怎么弄得?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丧礼制度
  [1)死者弥留之际的礼俗:易簧:旧时北京叫换床,即将临终的病人从自己睡觉的炕上、床上移到正屋的“吉祥床”上。“吉祥床”用临时床板,或出钱租用,也有用门板、木板的。古代称之为“正寝”。如果是年龄50岁以上的人在正屋“寿终”了,就叫“寿终正寝”。临终时为什么要换床?其说不一:有的说是为了冲喜,使病人转危为安,目的是为了挽救病人;也有人说是担心病人将床背走,怕死后一路劳累,这是为死者设身处地地考虑;也有人认为是怕死者的灵魂留在床上,让人害怕。死人停放的方向是头朝西肢向东,脸向上,其含义是今死者奔向西方极乐世界。
  更衣:古代称更衣为小硷,本应在病人确实死亡之后才能举行。按古礼,三日小殆,五日大殆。以后多为次日小殆,三日大殖。但后来的更衣,都提前在死亡时的弥留之际。民间的说法是,只有在死者咽气之前换上衣服,死者在阴间才能得到这身衣服;如果在咽气之后再更衣,死者就得不到这身衣服,相当于是赤身露体了。实际上可能是因为人死之后,身体变凉僵硬,更衣困难。更衣这一礼制,大体是商周时代定型的。《礼记·土丧记》对死者脸上盖的、手中握的、脚上穿的、身上裹的、盖的、系的都有讳细记述
  属纱:根据古代丧俗,半病人濒临死亡之时,将一块新棉置于其口鼻之上,观察其是否还有呼吸,称之为“属纱”,又称“届纤”。病人通过属纱检验,如果确实已经断气,丧事方能正式开始。
  (2)从死亡至小殆的礼俗:病人从死亡到小殆,主要仪式有招魂、休浴、饭含、陈小殆衣及奠小硷撰等。
  招魂:古代称为“复魂”,又称“复”礼。古人认为,人死不过是灵魂离肉体而去。通过招魂,有可能使死者复生。这是生者对死者的挽留,实际上是表达亲属愿望的一种仪式。具体做法是,由招魂操办者(复者)拿着死者的寿衣,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幽界”三呼死者的名字:“某某,你回来吧!”反复三遍,然后将寿衣扔到屋下,由另一人接过寿衣替死者穿上。
  休浴:洗头为休,洗身为浴。这里所说的“休浴”指的是给刚刚咽气的死者洗头与洗身,包括榨发、剪指等
  饭含: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上珠玉米饭,称之为饭含。这种礼俗究竟是起于夏代、还是起于商朝,古代学者已经有了分歧,但二代之时饭含用贝、用珠玉还是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到了清代,随着身份地位的不同,饭含之物的质量与数量都有了更明确的区别:三品以上饭含用小珠玉五,七品以上用金玉屑五,士用金银屑子,庶人用银屑三。实际上,穷人百姓根本含不起珠玉,有的以铜钱、有的以红纸包生米,或用红纸包茶叶,填人死者口中,这是平民百姓的饭含。
  设供桌:人死之后,需立即设供桌于床前,并要点上长明灯,摆上“倒头饭”,还要烧“倒头纸”。古人相传,幽具地府芒芒如夜,必须点灯给亡人照明,人称“长明灯”。同时做一碗米饭放在供桌上,人称“倒头饭”,插上三根棍,人称“打狗棒”,饭上再放三个饼,称为“打狗饼”。传说明曹地府有饿狗村,亡人是新鬼,路过之时,群狗拦路,有了打狗棒与打狗饼,他们就可以来去自由、顺利通过了,汉以后纸做的冥钱开始流行,亡人刚死则要烧钱相送,民间称为倒头纸
  陈小硷衣及奠小硷撰:小硷即正式为死者穿上入棺的寿衣,这是第二天的主要仪式。主持人将死者的各种衣服共19称陈列于房中(不必尽用),将酒菜陈于堂下。然后举行着装仪式。死者的亲人则要顿足号哭,称为“哭踊”。随后以酒食为死者祭奠,此即小殆奠。与此同时,还要在死者身上盖上贪,头下垫上枕,脸上盖上覆面纸。覆面纸一盖,小殆即告结束。
  (3)报丧、奔丧与吊唁的礼俗:报丧:小殆后,即派人将死者去世的消息通报其亲友,此即“报丧”。这种报丧的礼俗,白周代起一直延续下来。报丧者不能直接推门而入,要喊亲友出门来迎,叩头后再说明来意,之后方可进屋谈话。报丧者除给亲友叩头跪拜外,凡是遇到认识的人都要给对方叩头,故而人们常说:“报丧头满街流。”对于住在其他村庄或距离较远的亲戚,则派人口头报丧或书面通知,称为“报丧贴”或“口报条”;书面报丧发展为以后的“讣文”,近世即写信寄发或在报刊上刊登讣告。
  吊唁:接到亲属、尊长去世的消息后,应火速赶去表示哀悼,主持或协助料理丧事,或派人前去致意,俗称奔丧,此即今人所说的吊唁。死者的家属则要在灵前“哭踊”,即在吊唁者面前表示失去亲人的悲痛,并表示对吊唁者的感激之情。吊唁者则向死者赠送衣被或其他财物,称为“致遂”或“付赠”。
  丧礼制度
  [1)死者弥留之际的礼俗:易簧:旧时北京叫换床,即将临终的病人从自己睡觉的炕上、床上移到正屋的“吉祥床”上。“吉祥床”用临时床板,或出钱租用,也有用门板、木板的。古代称之为“正寝”。如果是年龄50岁以上的人在正屋“寿终”了,就叫“寿终正寝”。临终时为什么要换床?其说不一:有的说是为了冲喜,使病人转危为安,目的是为了挽救病人;也有人说是担心病人将床背走,怕死后一路劳累,这是为死者设身处地地考虑;也有人认为是怕死者的灵魂留在床上,让人害怕。死人停放的方向是头朝西肢向东,脸向上,其含义是今死者奔向西方极乐世界。
  更衣:古代称更衣为小硷,本应在病人确实死亡之后才能举行。按古礼,三日小殆,五日大殆。以后多为次日小殆,三日大殖。但后来的更衣,都提前在死亡时的弥留之际。民间的说法是,只有在死者咽气之前换上衣服,死者在阴间才能得到这身衣服;如果在咽气之后再更衣,死者就得不到这身衣服,相当于是赤身露体了。实际上可能是因为人死之后,身体变凉僵硬,更衣困难。更衣这一礼制,大体是商周时代定型的。《礼记·土丧记》对死者脸上盖的、手中握的、脚上穿的、身上裹的、盖的、系的都有讳细记述
  属纱:根据古代丧俗,半病人濒临死亡之时,将一块新棉置于其口鼻之上,观察其是否还有呼吸,称之为“属纱”,又称“届纤”。病人通过属纱检验,如果确实已经断气,丧事方能正式开始。
  (2)从死亡至小殆的礼俗:病人从死亡到小殆,主要仪式有招魂、休浴、饭含、陈小殆衣及奠小硷撰等。
  招魂:古代称为“复魂”,又称“复”礼。古人认为,人死不过是灵魂离肉体而去。通过招魂,有可能使死者复生。这是生者对死者的挽留,实际上是表达亲属愿望的一种仪式。具体做法是,由招魂操办者(复者)拿着死者的寿衣,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幽界”三呼死者的名字:“某某,你回来吧!”反复三遍,然后将寿衣扔到屋下,由另一人接过寿衣替死者穿上。
  休浴:洗头为休,洗身为浴。这里所说的“休浴”指的是给刚刚咽气的死者洗头与洗身,包括榨发、剪指等
  饭含: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上珠玉米饭,称之为饭含。这种礼俗究竟是起于夏代、还是起于商朝,古代学者已经有了分歧,但二代之时饭含用贝、用珠玉还是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到了清代,随着身份地位的不同,饭含之物的质量与数量都有了更明确的区别:三品以上饭含用小珠玉五,七品以上用金玉屑五,士用金银屑子,庶人用银屑三。实际上,穷人百姓根本含不起珠玉,有的以铜钱、有的以红纸包生米,或用红纸包茶叶,填人死者口中,这是平民百姓的饭含。
  设供桌:人死之后,需立即设供桌于床前,并要点上长明灯,摆上“倒头饭”,还要烧“倒头纸”。古人相传,幽具地府芒芒如夜,必须点灯给亡人照明,人称“长明灯”。同时做一碗米饭放在供桌上,人称“倒头饭”,插上三根棍,人称“打狗棒”,饭上再放三个饼,称为“打狗饼”。传说明曹地府有饿狗村,亡人是新鬼,路过之时,群狗拦路,有了打狗棒与打狗饼,他们就可以来去自由、顺利通过了,汉以后纸做的冥钱开始流行,亡人刚死则要烧钱相送,民间称为倒头纸
  陈小硷衣及奠小硷撰:小硷即正式为死者穿上入棺的寿衣,这是第二天的主要仪式。主持人将死者的各种衣服共19称陈列于房中(不必尽用),将酒菜陈于堂下。然后举行着装仪式。死者的亲人则要顿足号哭,称为“哭踊”。随后以酒食为死者祭奠,此即小殆奠。与此同时,还要在死者身上盖上贪,头下垫上枕,脸上盖上覆面纸。覆面纸一盖,小殆即告结束。
  (3)报丧、奔丧与吊唁的礼俗:报丧:小殆后,即派人将死者去世的消息通报其亲友,此即“报丧”。这种报丧的礼俗,白周代起一直延续下来。报丧者不能直接推门而入,要喊亲友出门来迎,叩头后再说明来意,之后方可进屋谈话。报丧者除给亲友叩头跪拜外,凡是遇到认识的人都要给对方叩头,故而人们常说:“报丧头满街流。”对于住在其他村庄或距离较远的亲戚,则派人口头报丧或书面通知,称为“报丧贴”或“口报条”;书面报丧发展为以后的“讣文”,近世即写信寄发或在报刊上刊登讣告。
  吊唁:接到亲属、尊长去世的消息后,应火速赶去表示哀悼,主持或协助料理丧事,或派人前去致意,俗称奔丧,此即今人所说的吊唁。死者的家属则要在灵前“哭踊”,即在吊唁者面前表示失去亲人的悲痛,并表示对吊唁者的感激之情。吊唁者则向死者赠送衣被或其他财物,称为“致遂”或“付赠”。
  (4)大殆、出摈与卒哭的札俗:大硷:即将死者的尸体放入棺材的人棺仪式。这是第三天的主要仪式。清晨后,把大硷所用衣服共30套(不必尽用)置于房中,将酒菜等莫馁及棺材陈列于堂上。按礼仪规定将死者的尸体装裹好,再用布条扎紧尸体,其扎法操作也有具体规定。人硷之时,孝子等一边哭踊,一边抬尸进棺:由孝子抬死者的头部,其他亲人帮他一起“奉尸入棺”。盖棺时,亲属们哭喊死者的称谓;盖棺后在灵前举行祭奠礼,即大捡馈。宾客离开时,主人主妇再次哭踊。大硷结束。
  出摈:民间称为出葬或送葬,即将灵枢送至安葬之地或停放处的礼仪。送葬的过程中也有一系列仪式,如棺材起动之时有“摔盆“之仪:出摈前,灵前放置一个瓦盆,作为给亡人烧纸钱之用;棺材起动时则由孝子摔族(民间又称摔瓦),摔时必使粉碎。相传只有这样才能继承死者的遗产。然后送葬的队伍才开始前进,亲友之送摈者,男子步行在孝子之前,女子乘车跟在灵枢之后。所用仪仗各族有所不同,大家一起将棺木送到坟地或停放棺木之处。
  下葬:主人、宾客共送灵枢至墓地埋葬。灵枢下穴时,主人面向西,主妇面向东,皆不哭,穿土下葬后,孝子与亲属再次哭踊。
  卒哭:又称“止哭”或“断哭”,即“止元时之哭”。原来此礼在死者死后loo天举行。随着佛教传人中国,形成了“做七”的习俗:即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设斋祭馁,共7次。北方农村称为“一七”、“三七”、“五七”、“断七”等,其中第五次最隆重,在棺木下葬后的第35天,由死者之女负责购买和焚烧纸伞。相传阎王爷受女,由受女烧纸伞可以得到阎王爷的欢心,减轻死者的罪过。
  服丧:丧礼结束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等方面,遵守特定礼仪,以示哀悼,称为“丁忧”或守孝,此即“服丧期”。孝子需服丧三年,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因自己小时候三年才能脱离父母之怀。其间满一年有小祥之祭,满二年有大样之祭,直至27个月,三年之丧方算结束。当然对于病残弱小者,或重臣急赴国难之时,也可以不受此规定的约束。大臣不按规定守孝,称为“夺情”,即所谓“忠孝不能两全”。
  2.丧服制度
  丧服即死者亲属在服丧期间所穿的服饰,又称“成服”。一般在大硷的次日开始穿着,丧礼结束后,在为死者举行的诸多祭招活动中也必须穿着,直到礼制规定允许解除的期限为止。根据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丧服的衣料和制法分为五等,俗称“五服”,其具体规定如下:
  (1)斩衰(cui):衰即粗麻布。以衰为衣,麻布不缝边,斩断处外露,表示悲痛过度,穿着不予修饰,故而称之为斩衰。这是最重的一种丧服,民间称为穿重孝。只有孝子孝孙才穿这种丧服,服期三年。主要是子女为父母、继父母服,庶子除为生父母服外还要为嫡父母服,妻为夫服,承孙为祖父母服。在斩衰之时,还要配以粗麻腰带、粗竹手杖(哭丧棒)和草鞋等。
  [2)齐衰:也是由粗麻做成,因把边缝齐,故称为齐衰。其中又分为四等:一种是齐衰三年;一种是齐衰杖期(正),即服齐衰外还要执杖,服期一年;第三类是齐衰不杖期,服期限一年;第四类是齐衰三个月。
  (3)大功:用细麻布制成,白色,称为“功服”。服期九个月。凡堂兄弟、未婚堂姐妹,已婚姑姐妹、侄女及众孙,从子妇、侄妇以及已婚之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等,均服大功。
  [4)小功:以更细的麻布为料制成,服期五个月。祖之兄弟、父之从父兄弟,记之再从兄弟等均服小功。
  [5)缌麻:用精细的熟麻布为料制成,服期三个月。凡疏远之亲属、亲戚等均可服,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
  由于这种丧服制度十分清楚地区分了人们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于是民间又称五代之外的同姓之人为“出了五服”。也就是说,凡是“五服”之外的同姓者,已经没有义务为死者穿着丧服了。这种礼俗原先起源于原始先民对鬼魂的恐惧心理,后来逐步演变为表达对死者的悼念,或表达居丧者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
  
  葬具的等级森严。如用棺,“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I,。用停,“天子之棺停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⑦。不仅棺停的层次数目有别,其用料、厚薄、装饰、花样也都有等级规定·:
  墓中的随葬品更是富贵贫贱,相差云泥了。发掘出土的帝王陵寝,奇珍异品,成千上万、价值连城;平民百姓只能如生前衣不蔽体状,死后尸骨草草掩埋,有

床幔 是什么

  床幔是卧室中增加情调、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法,很多人称其为床的新衣。床幔的作用是为了营造轻松、专属的居家气氛。它还有挡风的功能,可以为睡在床上的人阻挡刺眼的阳光,更能让人有绝密隐私与安全的心理保障。
  
  
  床幔的主要功能在于分隔作用。用一块可心的布料,支搭着拦出一个封闭性的区域,使居室的睡眠空间保持相对独立、安静而私谧。
  床幔的主要功能在于分隔床头空间,装饰、挡床头风和促进睡眠的作用,没有防蚊功能。
  用一块可心的布料,支搭着拦出一个封闭性的区域,使居室的睡眠空间保持相对独立、安静而私谧。
  浅谈床幔的故事和历史
  2007年8月21日
  中世纪的欧洲和英国,城堡和庄园住宅的屋顶都是用木头,茅草,瓦片和石头做的,所以老鼠和黄蜂等小动物经常掉到人们的身上,让人心烦。而在王公贵族的城堡里,他们就不需要为此烦心。
  
  那个时候,王公和仆人都睡在一个大厅里,但为了方便和保护他们的安全,侍从就睡在旁边的地板上或者长木凳上,为了遮掩隐私和防止杂物的坠落的帷帐从大木头床上方的天花板垂悬下来,但后来为了方便运输和帷帐的悬挂,笨重的大木床就演变成了有木头框架和蓬盖的床,这就是最早的带蓬盖的木头四柱床。
  
  从那以后,人们在床的构架上开始琢磨和设计,他们给木、石或是金属造的床架铺上兽皮和柔软的织物,用以增加床铺的舒适感和豪华感。有钱人用金属、象牙、木刻,甚至珠宝来装饰床,以此来显示他们的财富和特权地位。这样,奢华的床便流行在14—15世纪以及后来的许多国家里。
  
  体积庞大的带褶床幔、翎饰,带穗的床沿挂布,给本已豪华的床增色不少,有的甚至在床上搭造了丝绸,羊毛,兽皮,等多达30多种织物,使人们根本看不到床的木头部分。然而,在如此奢华了几个世纪后,18世纪后笨重的木头四柱床变得更加轻巧、雅致,简朴。那个时期的铁架床和铜管床,仍旧是当今许多现代床设计的基本模式。
  
  床幔是先出现在中国还是欧洲,很难说.秦汉时期,据《释名》载:‘帐,张也,张旋于床上。'可见,秦汉床上施与床帐,冬设幔帐避寒,夏设蚊帐防蚊蝇。又据(宋书 礼志)载,二品官员不得使用锦帐,六品官员不能使用绛帐,可见宋代的床幔使用有着森严的等级差异。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看见的床幔一般都是出现在古代皇宫和达官贵族的家里.
  
  现在的我们非常幸运,就是家里最普通的床配上床幔也能够展现出古典,现代和前卫等不同的个性和风情,也打破了必须与传统欧式四柱床相搭配的局限,同时带蚊帐功能的床幔也娇俏登场,相信不久床幔将以雅致的款式,方便的安装掀起21世纪的床幔流行风.
  就是床上用品· 被套之类的

身宫有事谋须防,惹起丧门太吊阳,春夏平平秋冬下,必然灾非及祸殃的意思

骨灰盒下葬的注意事项和程序是什么

  01安放仪式流程
  1、家属在陵园服务大厅办理完安放手续后,带齐安放所需用品,由司仪主持陪同,用黑伞接取逝者骨灰;
  2、仪式开始时,在庄严肃穆的葬礼曲(佛乐或哀乐)声中,由司仪主持安排逝者家属送灵的队列(按仪仗队、灵位、遗像、鲜花或花圈、送灵亲属队列),完毕后,首先由司仪主持读送别词,简单概括,司仪主持喊起灵后仪仗队起步前行,参加的逝者家属可每人手捧鲜花或绢花祭拜;
  3、到山门店后,仪仗队沿陵园中轴线缓缓前行,到放生池放生锦鲤,司仪主持读放生词,后起灵走向大殿,司仪主持在适当位置会读适合逝者的安灵词;
  4、到大殿时,仪仗队停下,由司仪主持引领家属到大殿内进行焚香祭拜,可将骨灰置于大殿供台之上,点香蜡,摆好果品,直系儿女鞠躬或叩拜,结束后骨灰领先走出大殿,继续前行;
  5、到大殿后司仪主持下口令,仪仗队统一转身向逝者及家属三鞠躬,敬礼、礼毕,收旗,后由司仪指导家属进行放生灵鸽,最后带家属到墓地进行安放事宜。此活动准世界华侨陵园备用品:蜡台、香蜡、果品、佛香、鱼、鸽子。
  02安放前清穴活动
  揭碑仪式在此进行,由家属中长尊者揭碑,后由司仪主持读揭碑词。清穴过程:现代的方式主要是由逝者儿媳或女儿亲自查看墓穴同时用干净的毛巾擦拭墓碑面及地宫,这是儿女孝心的体现。
  此活动准备用品:毛巾
  
  
  03安放前装饰墓穴
  过程:逝者亲属用毛巾再次清理墓穴,现代简化为用古铜币或一元、五角硬币置于墓穴四角,完毕后取骨灰盒托(龙凤床)平放于穴左侧或右侧,根据逝者生前喜好,还可摆放其它一些工艺类随葬用品,忌用易氧化或易腐蚀类用品。墓穴装饰工作结束。
  此活动准备用品:毛巾、古铜币、龙凤床、工艺类随葬品(主要为金银饰品)
  
  
  
  04安放骨灰
  过程:由司仪主持在一旁指导,由逝者主要亲属将骨灰盒放于保护罩内,依据传统习俗,家属可购买金银被,骨灰盒下面铺金被,在将银被铺于骨灰盒上面,成型墓骨灰摆放位置为男左女右,将灵位放在骨灰盒正前方,还可摆放小石人,小石兽等随葬品。逝者生前如有小件纪念物(如:眼镜、烟斗、收音机、手表等),放于骨灰盒前,家属中女性或小孩可撒钱币于地宫内,骨灰安放活动结束。
  此活动所需用品:金银被、生前小遗物、古铜币、随葬品
  
  
  
  05封穴
  过程:由全体家属依次看看安放的情况,检查有无遗忘物品,核实无误后,由陵园安放工人三鞠躬后负责对北京树葬公墓墓穴封穴施工,将附属狮子、香炉、花瓶固定好,安放工人再次向逝者三鞠躬,完毕后逝者家属将遗像放于墓碑前。
  此活动准备用品:香炉、花瓶狮子等附属物
  
  
  06司仪主持代读祭文
  请家属为逝者祭奠(在贡台上摆放四色水果,上香,墓前摆鲜花篮或绢花),由司仪主持代读祭文,祭文可采用园区通用的,家属也可自备祭文,祭文不宜过长,完毕后司仪主持安排家属向逝者行礼,安灵仪式结束。安放活动到此结束。
  此活动准备用品:水果、香炉、香、花篮
  
  以上六项为骨灰安放整体过程,将常用仪式穿插进去,可灵活运用,客户也可根据自身的信仰和逝者生前的遗愿自行安排安放活动,严禁进行封建迷信活动及违反陵园客户服务部规定的事宜。
  上述活动中所列举对逝者及逝者家属有寓意的一些用品,客户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客户可自带也可在园区购买,特此加以说明。
  骨灰盒下葬的程序:
  1. 首先,选定安葬骨灰盒的地点
  2. 其次,敲定下葬的吉日。遗体火化后3天或7天内下葬,这是各地比较流行的下葬日,这种日期的选定是基于“早入土,早为安”的殡葬观念。
  3. 第三步,提前备好陪葬用品。
  4. 第四步,要先给骨灰盒落葬的墓穴暖穴。
  5. 第五步,摆放骨灰盒。骨灰盒摆放在落葬骨灰盒时,家属需要先在墓穴底层铺上一层金布,骨灰盒以有照片的一面为正面,按朝南坐向,小心地把骨灰盒安放在墓穴里,然后在骨灰盒上面铺上银布,再覆盖红布,顶上摆放玉佩和铜钱。
  6.北京公墓 第六步,封穴。将骨灰盒放入墓穴,并由家属确认骨灰盒摆放无误之后,工作人员进行封穴,亲属亦可协助。
  7. 第七步,祭拜仪式。封穴完毕,家属举行祭拜仪式,可以读为逝者所写的祭文,如果没有写祭文,也可以说些告慰逝者的话,以示悼念。
  8. 第八步,仪式结束。祭拜仪式完成后,参加下葬仪式的亲友肃立默哀,并三鞠躬。至此,骨灰盒落葬仪式圆满结束。
  9. 注意事项
  1. 建议不要放金属类制品,一来这类东西有辐射,对亲人灵骨不好,二来这类物品遇潮容易氧化,导致生锈发黑等情况!2.
  3. 骨灰盒不可贴地,骨灰盒底宜空
  4. 骨灰盒头不可朝西,因为地球由东向西自转,头朝东,会有一种安宁的感觉。
  接送骨灰注意事项
  用包盖布(红布,黄布,黑布)把骨灰包好,对角包,后左右前,原位放壹圆硬币一枚(起坟时,在原位放红萝卜一个,用红布包好)。 骨灰盒不能见阳光,一定要打黑伞遮挡阳光。 原有随骨灰盒摆放的物品,用红布包好全部带往墓地,属于随葬品。 儿女,孙子等都可抱着,但不可随意落地。 骨灰上车后即属于灵车,开动后不准再上下人,直到墓地。 撒纸钱(硬币均可),当过桥,岔道,门洞等犯冲的地方各撒;由儿子或女婿撒,女人尽量不动手。 到墓地后,到安葬业务处,办理安葬业务,然后由园区工作人员接手指导安葬。
  
  骨灰安葬注意事项
  清理墓穴,拉起遮阳、遮影白布(女性亲属) 暖穴(用纸钱点燃,在墓穴里面绕一圈) 安放骨灰,单葬放中间,合葬搭连红布条,筷子一双,红布缠上,一定不要系疙瘩,站碑后看男左女右。 摆入灵位牌、狮子、花环、金元宝等随葬品。(金元宝摆四角,一角一个,东水桃峰陵园缸,油缸,西米缸,玉龟摆西面) 儿孙,亲属往墓穴四角放一点黄土。 谁动手谁戴红手套。
  
  祭祀注意事项
  点燃香火,摆放贡品。(鲜花,糕点,馒头,水果两样,副食两样,酒等)每样都要单数。 祭酒自备3个酒杯。敬天、地(由左至右)、先人各三杯。 儿女祭拜,到祭祀园烧纸,三拜三叩首。 放生红色公鸡或九条红色鱼(可选) 如果安置的有手灵兽(狮子、貔貅,灵牛)等,子女均用手抚摸一下灵兽的头部。
  
  安葬完毕
  归程注意事项 不能走回头路,就是不能完全按照来时的路走回去,有意走一段新路。 如果安葬的是长辈,如条件允许,安葬完之后,找一个饭馆一家子一起吃个饭,点菜没有讲究,记得点一份面,不过水,热气腾腾的端上来,象征一团和气,虽然亲人不在了,也是和和气气的。
  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首先准备好在殡仪馆存放骨灰的存放证,于工作时间到殡仪馆的骨灰存放处凭存放证领取逝者的骨灰盒,并办理相关手续。再将逝者的骨灰盒请到陵园进行安葬的同时,需要准备的物品有:如是两位逝者合葬,准备一块七尺红布作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