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文化明清随葬品

明代的墓理都会有什么陪葬品。。。

  这个可不用一定,各朝各代,死人都有陪葬品,家庭地位不同,陪葬品也不同,但是大都是金银铜器,陶瓷,珠宝,玉器首饰等,还有一些刀枪剑戟等兵器。另外明朝戏曲比较发达盛行,往往人死后,有陪葬戏曲服装的。
  瓷器

明清两代的青砖墓都有些什么陪葬品

  □綉梦弘扬□9级2011-06-07 明清的墓会在墓室南北方向挖出侧室集中堆放陪葬品,大部分明清青砖墓的陪葬品主要都是陶器,瓷器也多,然后是字画,这些都会在侧室,少数会放在棺椁周围。其次是金银器(主要是墓主人生时常用的金银器),都会放在棺椁里。铁器少见。青铜器只能是些日常小型用具,比如灯、镜、壶等等,也在侧室或棺椁周围。而像大一点的鼎、钟那样的青铜器是重器,汉代以后就北京陵园很少会陪葬大型青铜器了,而且贵族以下阶级的墓穴陪葬这个是僭越礼制,在元代和明代是会被拖出来鞭尸扬灰的,严重点的判你个大逆不道满门抄斩都行

明清古墓有什么陪葬品

  这个东西很难说,,要看墓葬人的地位,,地位高的就有比较好的陪葬,金银器、高档瓷器、珠宝、玉器、漆器之类
  不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墓葬啊,有个清代官员墓的报道,你参考吧!
  
  2007年12月末,去年冬天里很普通的一天。随着开矿的爆炸声和推土机的轰鸣声,眼看着自己家的祖坟就在矿区的边缘,八步区仁义镇三联村渭河寨罗姓村民坐不住了,急忙自己动手进行迁坟。随着锄头、铁锨等工具的落下,几个陶罐、几枚玛瑙、几颗珠子等陪葬品进入了群众的眼中。“宝贝啊”,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这些罗姓村民开始找起了自己祖先的“宝贝”来……
  经过反复斟酌和思量,2008年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渭河寨几位罗姓村民代表把这些坛坛罐罐送到了市博物馆胡庆生馆长的手中。经过初步鉴定,村民送上的陪葬品中有2个清代石青青花瓷、2个药罐型坟坛、3个清官帽顶饰(其中一件镏金顶饰)、3个玛瑙帽额饰、1块道光年间墙砖。
  村民送来的出土文物让胡庆生眼前一亮,这些出土的文物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年代坐标和参照物,按照该墓墓志铭上的时间就可以知道这些文物的大概时间,进而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墙砖是什么样的、当时的瓷器是什么质地的……,以后再发现类似的文物就可以给它进行年代界定,一个个不会说话的文物就是当时社会一个侧面的真实写照。
  随后,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跟随前来送文物的村民赶往了文物出土地——仁义镇三联村渭河寨,以期获得更大的发现。
  从罗姓村民和墓志铭内容了解到,墓主人罗超珍在清朝中期官至骑都尉登仕郎(从八品)西山公墓,也是渭河寨的始建者,卒于清道光初年。在罗超珍和他的后继者努力营建下,渭河寨成为不同于客家围屋、铺门庄园等建筑的另一种民居样式,从高处俯瞰整个村寨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城市,四四方方东西南北各有一门,街道巷陌纵横交错如同棋盘格子。
  让人惊奇的是,渭河寨出现了一尊用来祭祀崇拜的石狗,石狗面目狰狞不怒而威,生动逼真、线条优美,胸前刻有“泰山石敢当”几个大字,为我市境内首次发现。据了解,石狗崇拜在如今广东雷州潮州广西上思等地还有存在(以雷州一带为多),之前我市还从未发现过。
  据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石狗在雷州人的心目中,先是图腾崇拜,然后变成了呈祥灵物,人们把这些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的石狗放置于村口、井边、房前、屋后,希望石狗能够为他们驱邪镇妖,保佑一方平安。石狗造型奇拙古怪,有具象类、抽象类、人格化类,又有文相武相之别,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究竟是仁义信都铺门一带自古以来的风俗还是后来从别处迁移过来的,值得仔细研究。
  在村民找到的出土陪葬品中,青花瓷、坟坛、帽顶饰、帽额饰、墙砖等成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关注的焦点。胡庆生馆长告诉记者,这两件清代石青青花瓷色胎没有釉,外面青花是笔点画,用的料是国内石青青花料,底部有鸡心。青花瓷和药罐型坟坛在坟墓中是配合使用的,用来作乘谷子的容器,也就是人死后的“粮食仓库”。以往发现的清代墙砖比较薄一些,而且都打磨过,但这次墓中发现的砖却比较厚也没有任何打磨过的痕迹,究竟是人为所造成的还是清代不同时期墙砖规格就不一样,值得进一步去探讨。
  3个清官帽顶饰(其中一件镏金顶饰)、3个玛瑙帽额饰为我市首次发现。顶子是做官的代名词,清代官帽顶上装有铜、珊瑚、宝石制成的顶饰,分别代表不同的官阶,民间俗称顶子,谁取得了功名,便说谁有了顶子。顶饰底座永宁陵园有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雕刻花纹,官员的品级不同,其上顶珠的颜色和材料也不同。至于为什么一个墓穴中有3个帽顶饰、3个玛瑙帽额饰,依然是个谜。

清代墓有什么陪葬品

  根据明清陪葬品习惯、应该有瓷器、陶器、金银器、不过到底葬什么要根据死者生前的官爵与家庭条件而定..
  古代大多数都有陪葬品,只是根据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不同数量和质量不同而已。

清朝陪葬品有什么

  慈禧太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她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太后未入棺时,先在棺底铺金丝所制、镶珠宝之锦褥一层,厚约七寸。褥上覆绣花丝褥一层,褥上又铺珠一层,珠上又覆绣佛串珠之薄褥一头前置翠荷叶,脚下置一碧玺莲花。放好,始将太后抬入。后之两足登莲花上,头顶荷叶,身着金丝串珠彩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挂,又用串珠九练围后身而绕之,并以蚌佛十八尊置于后之臂上。以上所置之宝系私人孝敬,不列公账者。众人置后,方将陀罗经被盖后身。后头戴珠冠,其旁又置金佛、翠佛、玉佛等一百零八尊。后足左右各置西瓜一枚,甜瓜二枚,桃、李、杏等宝物共大小二百件。后身左旁置玉藕一支,上有荷叶、莲花等;身之右旁置珊瑚树一枝。其空处,则遍洒珠石等物,填满后,上盖网被一个。正欲上子盖时,大公主来。复将珠网被掀开,于盒中取出玉制八骏马一件,十八玉罗汉一份,置于后之手旁,方上子盖,至此殓礼已毕。其中光是慈禧太后足旁左右翡翠西瓜就达二百二十万两,而其他物件如珠冠上之大珠则造价更加昂贵……这还不是全部。可以想见,这么多宝物加在一起,或者说,有人要是知道这地下埋有这么多宝贝而又想偷盗时,会是如何的心惊肉跳不已!死后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白银高达亿两。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最心腹的太监,慈禧棺内葬宝时,他是参加者。他和侄子合写的爱月轩笔记详细记录了随葬品的种类、数量、位置价值。 慈禧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下面锒大小珍珠12604粒,红光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再铺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铺5分重的珍珠2400粒。 盖在慈禧尸体上的是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被长280厘米,宽274厘米明黄缎底,捻金织成。全被不但花纹繁多,而且还织有汉字陀罗尼经文25000字。经被上缀有820粒珍珠。盗墓贼拆走了珍珠,将这条价值连城的经被弃之于地,1979年清理地宫时才被发现,免遭危运。在经被之上又盖一层缀有6000粒珍珠的网球被,也是传世奇宝。 慈禧头戴凤冠,冠由珍珠宝石锒嵌而成,冠上有一颗重4两大如鸡蛋珍珠,当时价值白银约1000-2000万两,其凤冠价值可想而知。口内含夜明珠一粒,此珠分开是两块,透明无光;合拢时是一个园球,可透出一道绿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专家估计可能是两颗钻石。东陵被盗墓将军挖掘后,此夜明珠被孙殿英送给了宋美龄,以逃罪责。 慈禧脖颈上有朝珠三挂,两挂是珍珠的,一挂是红宝石的。她身穿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足蹬朝靴。手执玉莲花一枝,头前方有蚌佛18尊,头顶一翡翠荷叶,叶满绿筋,如大然一般,重22两5钱4分当时价值285万两白银。头两侧有金,翠玉佛10尊,手边各置玉雕马8匹,玉罗汉18尊。在其尸体旁或足下共有金佛、玉佛、红宝石佛、翠佛108尊,每尊佛重6两;翡翠西瓜四枚,白皮黄籽粉瓤者两个,绿皮白籽黄瓤者两个,估价600万两白银;翠桃10个,绿色桃身,粉红色桃尖,难分真伪。翡翠白菜两颗,绿叶白心,在白色菜心上落有一只满绿的蝈喂,绿色的菜叶旁有两只典色的马蜂,俏色用的恰到好处,独具匠心,稀世珍宝,估值1000万两白银。 棺内最珍贵的是座率纹花,烟云流动用白玉雕琢成的九玲珑宝塔。其尸体旁边还放满了宝石、玉石、红珊瑚树、墨玉荸芥700多件,有些玉料出自新疆如羊脂玉和墨玉非和田而无。当宝物殓葬完毕,发现棺内尚有孔隙,又倒进四升珍珠(8分大珠500粒、三分珠2200粒,二分珠1000粒);红兰宝石、祖母绿宝石2200块,仅这些填空的珍珠宝石就值223万两白银。以上才是入棺葬品的一部分。从1879年东陵慈禧墓完工到地宫最后封闭,其间30余年中,还陆续向地宫内放置了各种奇瑰珍宝,金玉祭品1000多件。孙殿英盗挖两太后墓后至今这些无价之宝不知流落何方。 新疆一块数吨重的大玉为做地宫中放置棺木的寝床,送到库车县境而因故搁置。
  
  这是慈禧的,百度得来!!!!!!
  不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墓葬啊,有个清代官员墓的报道,你参考吧!
  
  2007年12月末,去年冬天里很普通的一天。随着开矿的爆炸声和推土机的轰鸣声,眼看着自己家的祖坟就在矿区的边缘,八步区仁义镇三联村渭河寨罗姓村民坐不住了,急忙自己动手进行迁坟。随着锄头、铁锨等工具的落下,几个陶罐、几枚玛瑙、几颗珠子等陪葬品进入了群众的眼中。“宝贝啊”,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这些罗姓村民开始找起了自己祖先的“宝贝”来……
  经过反复斟酌和思量,2008年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渭河寨几位罗姓村民代表把这些坛坛罐罐送到了市博物馆胡庆生馆长的手中。经过初步鉴定,村民送上的陪葬品中有2个清代石青青花瓷、2个药罐型坟坛、3个清官帽顶饰(其中一件镏金顶饰)、3个玛瑙帽额饰、1块道光年间墙砖。
  村民送来的出土文物让胡庆生眼前一亮,这些出土的文物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年代坐标和参照物,按照该墓墓志铭上的时间就可以知道这些文物的大概时间,进而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墙砖是什么样的、当时的瓷器是什么质地的……,以后再发现类似的文物就可以给它进行年代界定,一个个不会说长城华人怀思堂话的文物就是当时社会一个侧面的真实写照。
  随后,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跟随前来送文物的村民赶往了文物出土地——仁义镇三联村渭河寨,以期获得更大的发现。
  从罗姓村民和墓志铭内容了解到,墓主人罗超珍在清朝中期官至骑都尉登仕郎(从八品),也是渭河寨的始建者,卒于清道光初年。在罗超珍和他的后继者努力营建下,渭河寨成为不同于客家围屋、铺门庄园等建筑的另一种民居样式,从高处俯瞰整个村寨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城市,四四方方东西南北各有一门,街道巷陌纵横交错如同棋盘格子。
  让人惊奇的是,渭河寨出现了一尊用来祭祀崇拜的石狗,石狗面目狰狞不怒而威,生动逼真、线条优美,胸前刻有“泰山石敢当”几个大字,为我市境内首次发现。据了解,石狗崇拜在如今广东雷州潮州广西上思等地还有存在(以雷州一带为多),之前我市还从未发现过。
  据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石狗在雷州人的心目中,先是图腾崇拜,然后变成了呈祥灵物,人们把这些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的石狗放置于村口、井边、房前、屋后,希望石狗能够为他们驱邪镇妖,保佑一方平安。石狗造型奇拙古怪,有具象类、抽象类、人格化类,又有文相武相之别,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究竟是仁义信都铺门一带自古以来的风俗还是后来从别处迁移过来的,值得仔细研究。
  在村民找到的出土陪葬品中,青花瓷、坟坛、帽顶饰、帽额饰、墙砖等成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关注的焦点。胡庆生馆长告诉记者,这两件清代石青青花瓷色胎没有釉,外面青花是笔点画,用的料是国内石青青花料,底部有鸡心。青花瓷和药罐型坟坛在坟墓中是配合使用的,用来作乘谷子的容器,也就是人死后的“粮食仓库”。以往发现的清代墙砖比较薄一些,而且都打磨过,但这次墓中发现的砖却比较厚也没有任何打磨过的痕迹,究竟是人为所造福安园公墓成的还是清代不同时期墙砖规格就不一样,值得进一步去探讨。
  3个清官帽顶饰(其中一件镏金顶饰)、3个玛瑙帽额饰为我市首次发现。顶子是做官的代名词,清代官帽顶上装有铜、珊瑚、宝石制成的顶饰,分别代表不同的官阶,民间俗称顶子,谁取得了功名,便说谁有了顶子。顶饰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雕刻花纹,官员的品级不同,其上顶珠的颜色和材料也不同。至于为什么一个墓穴中有3个帽顶饰、3个玛瑙帽额饰,依然是个谜。

清朝随葬品

  是皇帝的吗?现在外棺上写一些经文,在外棺四个角上用龙山石固定棺木,再在内棺底部先铺上席子,再铺上几床被子,将皇帝(皇后)的皇冠放在一个小匣内,放在尸体旁边,让尸体穿上他们生前穿的四季衣服,在上面铺上几层被子(一定要有一层被子叫做金丝珍珠绣陀罗经被,并且上面这些被子都要覆盖住脸),再在棺椁其他地方放上所葬品就好了(各朝各代陪葬品不一样)
  问的这么清楚?你想盗墓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