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明节的历史来历和文化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习俗。

纪连海先生应《新杏坛》之邀在山东电视台演播室趣话清明节,与观众们一起分享这个节日的历史由来和趣味传说。纪连海先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为大家讲述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 说到清明,现在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扫墓。但是追溯历史,扫墓并不是清明节的习俗,而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习俗。现在清明节专指清明节这一天,但历史上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日、上巳节日这两个节日、一个节气合并而成的重大节日。 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什么叫百五节呢?它指的是在夏历(即阴历)冬至之后105天那一天,清明节前一两天,要求禁烟火、只吃冷食,后代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说到寒食节的起源,就得追溯到一个山西人介子推被烧死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有个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即位,就设计毒害太子申生。结果这太子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一直跟着他的很多位大臣陆陆续续都各奔前程,只剩下极少数的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在逃难的过程当中重耳就饿晕了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就从自己的大腿这儿片下一块肉来,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话说十九年以后,重耳回国做了晋国的君主,这就是春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宝云岭墓园执政以后,对跟着自己的忠心耿耿的大臣,大加赏赐,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有人就为介子推鸣冤叫屈,晋文公猛然想起旧事,心中有愧,于是乎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但是差人去了几次,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的时候,却发现大门紧闭。不愿意见晋文公的介子推已经背着自己的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位于今天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有人又给晋文公出了个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烧山,留下一方,逼介子推现身。 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有人出来。火灭时,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翻了一翻这介子推靠着那个树洞,发现这树洞里头有东西,掏出来一看是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话说晋文公把这诗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这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称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这一天作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这话据说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了。但是据《左传》和《史记》记载,晋文公当了国君后介子推藏于山里,晋文公就划定这绵山归介子推所有,让他当绵山之神,改称为"介山",压根儿就没有放火烧山这一说。在名嘴纪连海看来,历史上寒食节与介子推并没有实际的关系,但是寒食节这一天拆锅禁火,吃冷食的习俗却是世代相传。那么从科学的角度,为什么一定要在寒食节这天拆锅?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智慧呢? 据纪连海介绍,过去中国人过日子,柴灶、大炕,烧柴火是必须的。于是便选在寒食节这一天,一年拆一回炕、一年拆一回锅、一年拆一回灶。没有炉灶做饭,只能吃冷的食物,故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祭祖、扫墓和禁火之外,全国各地还有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 1,祭祀 清明节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清明祭祀的参天寿陵园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2,踏青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如今踏春已经成为了清明外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3,放风筝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蹴鞠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王建《宫诗》:“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遥闻击鼓声, 蹴鞠军中乐”;白居易《洛桥寒日作》:“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睛”…… 这些诗句很好的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清明节就有蹴鞠这个习惯,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游 戏。 5,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杜甫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在古代寒食节甚至又被称为“秋千节”。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6,插柳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插柳的习惯。又传说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7,斗鸡 清明节斗鸡大约起自隋代。隋代杜台卿著《玉烛宝典》载:“寒北京公墓食节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到唐代,清明节斗鸡已成为皇宫中不能缺少的娱乐项目之一。宋代之后,宫厅斗鸡戏依然为国人乐不可支的节日休闲娱乐项目。 8,牵钩 牵钩又称拔河,而清明节拔河据说是由水上舟战牵钩演变而来至唐代开始称为拔河。据《景龙文馆记》:“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清明节,帝幸梨园。命侍臣为拔 河之戏,以大麻絚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六弱为输。时,七宰相、二附马为东朋,三相五将为西朋。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因年老,随而踣(倒), 久不能起,帝以笑为乐。” 9,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我国古代由于清明禁火,所以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我国江南一带就用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便成了青团。 10,喝桃花粥 桃花粥是唐代民间寒食食品。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孔尚任《桃花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无疑,在寒食节的特色节令食品中,桃花粥最令人青睐。 11,吃枣饼等 清明节南方吃青团,而北方地区大多吃枣饼、麦糕、环饼、枣锢飞燕等食物为主。 12,炒螺蛳 民间在清明时常吃炒螺蛳。有“清明螺,赛只鹅”之说。螺蛳价廉物美,很受百姓欢迎。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全家聚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如此看来,清明节不只是简简单单祭祀扫墓和踏青游玩这两种选择了。可以结合放风筝、踢足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食物让清明节过的不再单一。 你好!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佛山陵园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点击查看清明节养生食谱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