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文化汉墓竹简和随葬品

《孙子兵法》竹简何时出土的

  山东临沂银雀山,原本一个默默无闻的土丘。1972年4月,因在发掘西汉墓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竹简后,一夜之间名扬四海。当时在发掘西汉墓时,人们只注意到墓中有多少随葬品,而忽略了被挖出的一堆废弃的泥土中,蕴藏着后来举世震惊的绝世珍品。文物考古专家发现,在这些被挖出发青的淤土中,有一些深褐色的旧稻草一样的竹片,拣了几枚断片用水一冲,发现上面写着:“孙子曰……”难道它是《孙子兵法》?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成百部兵书,而产生于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被世界公认为是最早、最出色的一部。 它的作者是春秋晚期的孙武。由于历史文献没有为孙武的生平留下详细的记载,所以到底谁是这部兵书的确切作者,专家学者争论了1000多年。如果出土的竹简真是《孙子兵法》,将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在银雀山1号墓发掘的过程中,考古组又发现了2号墓,从中又出土了一些竹简,上有两个“孙子”,一枚上有“齐威王问孙子……”另一枚上有“吴王问孙子……”在后来进一步的整理研究中,证实两个“孙子”,就是《史记》上记载的,齐威王问的孙子是孙膑,吴王问的孙子是孙武。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都是在1号墓棺发掘的。两部兵书的同时出土,使失传了近2000年的《孙膑兵法》重见天日,从而使得千余年来关于孙武与孙膑其人其书的不休争论,得到了澄清。
  
  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曾对孙武和孙膑及兵法情况有明确的记述,可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就不见有关《孙膑兵法》的记载,大概在隋代以后已失传,致使孙武与孙膑的关系及著作问题变得混淆不清,扑朔迷离起来,从而引起了历代中外学者对《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的种种猜测。唐代杜牧、北宋时期的梅尧臣,是持这种猜测观点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叶适也推测《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在杜、梅等人说法的影响下,后来又出现了不少怀疑之说:汉代人所说的孙武不见于先秦古书《左传》,疑点颇多。《孙子兵法》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孙武其人其书是出于后人孙膑伪托。另一观点则认为孙武与孙膑系一人。至于孙膑和《孙膑兵法》的争论更大,《史记》尚记载孙武有兵书13篇,对孙膑只笼统说他是孙武后裔,也是一个军事家。更晚的《汉书》记载孙膑有兵书89篇,但到了三国南北朝时就失传了。因此孙膑和《孙膑兵法》也成了历史的疑案。
  
  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证实了《史记》所述:“孙子武者,齐人也。孙子即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之孙也……”的正确性。
  1972年在山东临沂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出土了大批竹简,这就是著名的“银雀山汉墓竹简”。据统计,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枚,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四篇佚名文和一篇残文九龙山公墓,《晏子》十六章,《六韬》十四篇,《尉缭子》五篇,《孙膑兵法》十六篇,《守法守令十三篇》十篇,论政论兵之类五十篇,阴阳时令占候之类十二篇,其他(包括唐勒、定心固气、相狗方、作酱法等)十三篇,以及《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
  一般认为,这批竹简的字体属于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年至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是较早的写本。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六韬》、《尉缭子》、《晏子》等书,自唐宋以来就被疑为后人假托的伪书。
  此次发掘证实了以上书籍在西汉前期已经传世,并非后人假托的伪书。《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证实了《史记·孙武吴起列传》有关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
  1.竹简本,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初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孙子兵法》原文一共才5000多个字。是不是全部内容,没见到实物不好说。
  大智慧的书涵盖太广了,诸子百家的典籍有是有大智慧的?
  其他兵书:《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

汉代的竹简上一般写些什么内容

  汉简,系汉代木简和竹简的总称。
  竹木易朽,简在历史上发现甚少。据舒学《我国古代竹木简发现出土情况》统计:解放前发现,并见于报道的有七次。解放后发掘出土并见于报道的,截至1975年,只有二十二次。近二十多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又相继发现了部分简牍。其中,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尤以汉简为最。北京陵园全国先后总计出土简犊约四万余枚,而居延汉简就达三万余枚。
  居延汉简纪年简最早者是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最晚者是汉灵市建宁二年(公元169年)。额济纳旗文物所现尚存一枚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太康四年七月”纪年简。
  居延汉简书写时间跨度达二百七十多年,内容极其丰富,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法律、民族、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状况等,发挥着补史、证史和史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居延汉简,堪称“国宝”。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更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的文化财富。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批居延汉简出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敦煌学”之后,又一门新兴的学科“简犊学”诞生了。世界性的“汉简热”正在迅速升温,并波及各国学术界。
  居延汉简1944年的考证中以性质和用途分简牍为五大类:(一)文书 书檄、封检、符券、刑讼;(二)簿册 烽燧、戍役、疾病死亡、钱谷、名籍、资绩、器物、车马、酒食、计簿、杂簿;(三)信札 (四)经籍 历谱、小学、六经诸子、律令、医方、术数;(五)杂类 无年号者、有年号者。在1960年的修订本中,劳干又重分简牍为七大类66项,其中新增的条目如下:(一)简牍之制 封检形式、检署、露布、版书、符券、契据、编简之制;(二)公文形式与一般制度 诏书、玺印、小官印、刚卯、算赀、殿最、别火官、养老、抚恤、捕亡、刺史、都吏、司马、大司空属、地方属佐、文吏与武吏、期会、都亭部、传舍、车马、行程;(三)有关史事文件举例 汉武诏书、五铢钱、王路堂、王莽诏书用月令文、西域、羌人;(四)有关四郡问题 四郡建置、禄福县、武威县、居延城、居延地望;(五)边塞制度 边郡制度、烽燧、亭障、坞堡、邸阁、兵器、屯田、将屯、农都尉、罪人徙边、内郡人与戍卒、边塞吏卒之家属、雇佣与“客“;(六)边郡生活世界华侨陵园 粮食、谷类、牛犁、服御器、酒与酒价、塞上衣著、缣帛、蟾褕、社、古代记时之法、五夜;(七)书牍与文字 书牍、“七“字的繁写、《仓颉篇》与《急就篇》,共包括释文简10156枚,图版605幅。
  司马迁
  汉代的简牍分很多种,除了平时所说所见的抄录文献的之外还有一种简牍的数量也极多,就是遣策。遣策野叫告地书,都是在墓葬中的,也就是古人死后到阴间的“介绍信”,一般记载了墓主的生卒年月、生前的官职爵位,墓中的随葬品数量、种类、馈赠之人,还有寄托了死者家属的愿望,即希望阴间的管理者能给他一个相当于他在世时的官爵的工作。
  东汉时期就已经由太监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东汉之前那些有钱人写字就用帛,穷人就用竹简。由于帛比较贵,竹简比较笨重,所以以前竹简上写的内容都非常简洁,能省则省。《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秦朝丞相吕不韦请他的门客们编写的。楼上的别误导人啊。

汉朝竹简的介绍与用途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汉简,系汉代木简和竹简的总称。 汉代的简牍分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平时用于书写记录的竹简。除了平时所说所见的抄录文献的之外还有一种简牍的数量也极多,就是遣策。遣策野叫告地书,都是在墓葬中的,也就是古人死后到阴间的“介绍信”,一般记载了墓主的生卒年月、生前的官职爵位,墓中的随葬品数量、种类、馈赠之人,还有寄托了死者家属的愿望,即希望阴间的管理者能给他一个北京合法墓地相当于他在世时的官爵的工作。
  西汉初期,刀笔。用刀笔在竹简上刻字,写错了就用刀片刮掉再刻。周亚夫在狱中绝食就是说拒绝受刀笔小吏之辱。
  西汉中后期,用毛笔蘸了墨水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依然用刀片刮掉再写。
  东汉蔡伦造纸后因为纸质堪忧,大部分还是在竹简上写

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有何历史价值

  《银雀山汉墓竹简》1972年发掘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这些古籍均为西汉时手书,是较早的写本。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1972年
  
  银雀山金雀山汉墓群 在临沂市区东南部,东临沂水河,北拱城垣,两山东西对峙。传说早年山岗遍开黄白二色草花,状如云雀,因而得名。墓葬大部属西汉前期。1972年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及残简4942枚,多为兵书,其中有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及《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墨子》等先秦古籍,还有《相狗经》,阴阳书与风角灾异杂占残简。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博物馆于1989年10月落成开放,馆内松柏花竹,长廊围绕,山水相映,整体设计融仿古建筑与园林风格于一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一座遗址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银雀山汉墓厅、竹简陈列厅、文物陈列厅 银雀山汉墓厅的中央水泉沟纪念林是复原的一、二号西汉墓穴,随葬品复制后按原状摆放在棺椁内。椭圆状展厅四壁为放大的挖掘现场和出土竹简的照片。两座汉墓共出土竹简7500余枚。一号墓竹简内容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孙膑兵法》十六篇和佚文五篇;二号墓竹简内容有《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对于中国军事史、文字学、古音训、古简册制度及古代历法的研究,均有重要价值。
  竹简陈列厅设在一层,分为《孙子兵法》展厅和《孙膑兵法》展厅。陈列以图文与实物相结合,向观众展示了出土的两部兵书竹简、孙子和孙膑的作战实践、春秋战国兵器、以及中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文物陈列厅设在二楼,展出一、二号汉墓出土的文物及1970年以来在金雀山和银雀山百余座汉墓出土的部分文物精品,包括陶器、漆器、帛画和汉画像石等,还陈列着仿制的古代兵器矛、戈、戟、弩、铜剑、铜镞等,以及战船、望楼车、抛石机、云梯、陶釜、铜鼎等。其中的西汉帛画为珍贵文物。这幅帛画于1976年5月在金雀山九号墓中出土,置于墓主人棺盖的麻布之上,是长江以北地区唯一出土的西汉帛画。画呈长方形,长200厘米,宽42厘米,以红色细线勾勒,平涂色彩,有红、蓝、白、黑等色。画面主要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有日月,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和玉兔;人间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山前有一建筑物,内有一贵妇人端坐右方,前有侍婢模样的三个女子侍立,另有一女子手捧容器跪于女主人之前作奉献之状。由此开始,连续出现几组人物生活场面,其中包括乐舞、迎送宾客、纺织、问医、角抵表演等,表现了墓主人起居宴游等生活情景。这是国内继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帛画,它不仅是珍贵的艺术珍品,而且对研究古代的丧葬制度、神话传说和宗教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孙子兵法》线状四卷插图本
  《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世界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对世界军事思想最重要的贡献。古今中外著名军事家与军事理论家顶礼膜拜,不但对各国军事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管理等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圣经兵学圣典”。被尊为中国近现代“三个半军事家”之首的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刘伯承一生奉为圭臬,反复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
  说唱俑:说唱俑是我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
  三铢钱:西汉武帝建元元年至五年(前140-前136年)铸。钱文“三铢”二字,横度,有传形。钱径约2.2厘米,重1.8-2克。背平素。今见三铢钱分为有外郭及无外郭两种。
  不是 免费的,人民广场东侧沂蒙路向南,至市政府西门,进入一问就知道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