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海贝随葬品

前掌大遗址的由来

  前掌大村位于滕州市南25公里处的官桥镇,这里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由于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滕县博物馆在一次联合调查中发现了著名的前掌大遗址,从而使这个小村庄闻名国内外。
  前掌大遗址距离薛国故城遗址仅1公里左右,它主要由距村西北约50米处的“河崖头”及距村南约500米处的“南岗子”两部分组成。“河崖头”遗址是一平原地区上常见的河畔高地,一条常年流水的小河——魏河,沿遗址自北向南流去。遗址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100米,总面积为2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面30厘米一50厘米,遗址主要包含有龙山文化和商代中晚期文化遗存。“南岗子”遗址南北、东西各约1000米,总面积100万平方米 主要包含商代晚期到汉代的文化遗存。
  198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和滕县博物馆对整个遗址进行了钻探和试掘。共清理了商基4 座,以3 号墓规模最大,结构也很特殊。墓口略呈正方形,面积近100平方米,深约9 米。东、南面有斜坡墓道,长约20 米。椁上出土水牛头一个、鹿骨一架。南墓道口和二层台两侧及腰坑发现人骨7 架。还出土铜器、陶器、玉器、海贝及龟甲等遗物。
  1985 年3 月进行第二次试掘,消理商晚期墓11 座,其中3座是甲字形大墓,出土王饰、骨雕、午马饰及原始青瓷等数百件。基葬大都有殉人,有的捆绑手足,有的肢体不全,未成年男女个体为数较多。在这些基葬的上层,还发现建筑遗物。
  1987 年进行第三次发掘,发现了墓葬排列有着严格的布局,以214 号墓、205 号墓和14 号基等组成中轴线,左右两边排列着大墓,大墓之间分布着一些小型墓葬。在213 号墓出土的大批青铜器中还发现有"史"、"史辛"铭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3 号墓中出土的长1.5 米、高0.6 米的嵌蚌饰漆牌和牛头形面罩,这在山东地区还是首次发现。
  1991 年对该遗址进行了第四次发掘,在这次发掘中清理的一座商代晚期的"中"字型大墓非常重要。这座大墓由墓室、墓道、熟土二层台、棺椁室、殉犬坑和地面建筑组成。在墓室及墓道内外共发现柱洞21个,柱洞用青石灰夯打,埋有柱础布,洞深约60厘米,直径45 厘米,根据现存柱洞推测,墓室上方应有一个南北长约9 米、东西宽接近9 米的近似正方形的建筑。南北墓道内外的柱洞,表明其上也有相应的建筑,根据柱洞的位置和对应的距离,知其应为廊式建筑。地面建筑整体上和大墓相对应,以墓室上方的建筑为主体,配以前后廊道的"中"字型建筑,将墓室、墓道全部覆盖住。这种墓室上方覆盖地面建筑的形式在其他商代墓地还没有发现过,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商代以及商代以前的地面建筑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在此墓中还出土了许多器物,陶器、原始青瓷、青铜器、玉器、绿松石、石器、蚌器等都有出土。在这次发掘中还清理了一座"甲"字型中型墓,该墓由墓室、南墓道、熟土二层台、椁室、棺和殉犬坑组成,墓主人是一中年女性。墓内随葬品有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铜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海贝以及少量的金箔、龟壳等。在此墓中还发现有殉人。
  收获最大的要数1994 年的第五次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了墓葬11 座,殉马坑2 座,祭祀设施和水井各一处。这批墓葬结构完整,随葬器物组合清晰,共出土各类器物数百件,其中有青铜器200多件,玉器20 多件,漆器近20 件,还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象牙器等等。这次发掘,还在18 号墓中发现一随葬的车,车轮直径达1. 5 米,辐条清晰可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1 号大墓,它出土的青铜器包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器形,有鼎、罍、卣、尊、壶、觯、盉、簠、甗、盘、觚、爵、角等,另外还有刀、戈等武器。这次发掘,由于收获重大而被评为"1994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5 年秋季对前掌大遗址又进行了第七次发掘,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共清理了墓葬11 座、车马坑3 座、殉马坑1 座,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此外,还在1 座东周时期的灰坑中发现10 块带陶文的陶片,多数文字清晰,是研究东周文字的重要资料。这次发掘最重要的是发现了三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车马坑,商代晚期车子的遗迹目前在全国仅发现于河南殷墟、滕县前掌大、西安老牛坡三地,在山东地区更是首次发现。这三个车的车辙均为单辙,呈南北向摆放,车衡均有二马驾车,铜装饰有兽面。车舆呈东西向,车舆周边有红、黑、白等多种装饰。三座车马坑的马头装饰都不相同, 41号坑的马头用铜条装饰, 40 号坑马头为铜泡装饰, 45 号坑马头用海贝装饰。41 号坑内出土一件青铜圆饼状器,周边镶有两圈海贝,海贝以金丝相连,应该是车的伞盖,出土的青铜胄和青铜戈都贴有金箔,车舆内也有金箔工艺。车马坑内还有殉人,这些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墓主人应是非常富有的贵族阶层。
  前掌大遗址的面积大,发现的墓葬多,墓葬比较集中而又排列有序。基葬中的随葬品丰富精美,出土的大量玉器、车马器、漆器等都是在山东地区前所未有的。出土的青铜器则更是令人惊叹,有数百件之多,且器类全面,造型优美,纹饰精致,大量的带有铭文的器物为研究山东地区商周之际的古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参照朱正昌总主编 鲁文生等编著《遗址》一书。

妇好的故事 妇好墓里有什么东西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 [5] ,即祖己引的母亲。死后庙号“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从其墓中挖掘推断她的姓应该是“好”,“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 [6] 妇好的“好”字,卜辞的写法或者是左子右女,妇好墓出土的器物上(比如那件编号为827的觚)还有种很复杂的写法是中间一个“子”,左右各有一个“每(母)”,应该是“好”的繁构。 [6]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是个善于打仗的女将军,殷墟的甲骨文记录了她攻克了周边诸多方国,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妇好墓中出土的钺应属仪仗,由专人持握立于战车之上。 [6] 值得一提的是,钺这种仪仗作用在我国早期的墓中多有发现
  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无墓道,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共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对或成组,妇好铭文的鸮尊、盉、小方鼎各一对,成组的如圆鼎12件,每组6件,铜斗8件,每组4件。司母辛铭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对。其他铭文的,有成对的方壶、方尊、圆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
  有铭文的铜礼器190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如鸮尊、圈足觥造型美观,花纹繁缛。三联甗、偶方彝,可说是首次问世。
  三联甗
  三联甗
  甗是古人用的炊具,类似于现代的蒸锅,分上下两层,中间腰身紧束,下部是鬲,一般是3个中空的袋足,可以贮水,上部是透底的甑,用于放置食品,以让水蒸气蒸煮;上下层之间是有孔的箅。三联甗由一件长方形甗架和三件大甑组成。甗架形似禁,面部有三个高起的喇叭状圈口,可放置三件大甑。腹腔中空,平底,下有六条扁惠灵山陵园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铸缝。架面饰蟠龙纹三组,分绕三个圈口,龙头作侧面形,两端的头朝下,中间的头朝上。在一端蟠龙之前有一个兽面和一龙。龙的身尾均饰菱形纹和小三角形纹。架面四角分别饰以牛首纹,牛口向外。圈口周壁饰三角形纹和一周云纹。甗架四壁也有精细花纹:长边两面各饰五组龙纹和六个大圆形火纹,两者相互间隔,其下接饰大三角纹一〇个;短边两面中部各有一龙,两侧饰以大圆形火纹。主纹均以雷纹为地。在中间圈口的内壁有铭文二字。 甑形制较大,口径三三厘米。敞口,下腹急收,凹底,底有三个扇面形孔,兽头半圆形空心耳。口下有两条细棱,饰游动状的龙纹两组,每组二龙,头相对,以雷纹为地。在龙身的上下侧分别填以圆形火纹。三件甑的口下内壁与两耳下的外壁分别有铭文二字。 [3]
  三联甗是灶形器与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时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动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创新。汽柱甑形器实为汽锅,在昆明用汽锅蒸鸡,是一道美食,同样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足以说明殷人对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
  偶方彝
  铜方彝始见于商代,器形为四方直壁,也有长方形的,下部有方圈足,上部有屋顶形盖,盖上有钮,器体有直腹、曲腹、腹旁带耳的。个别器物形似两彝联成一体,口呈长方形,称“偶方彝”。这件偶方彝的器盖似屋顶,两端有对称的短柱钮,长边各有7个方形盖和7个尖形盖,正好和器身的槽口吻合。器盖与器身装饰饕餮纹、夔纹、鸟纹、三角形纹等,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方彝的形制有所变化,浅缩颈,腹微鼓。有的器物上还铸有铭文。 [4]
  墓内的铜器群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商王朝礼制的体现。“妇好”铭文的铜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司母辛”铭文的铜礼器当是子辈为妇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铭文的铜礼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赫赫有名的王后的祭器,这些也是研究殷代九里山公墓二区礼制的重要资料。
  武器有戈、钺、镞等,两件铸“妇好”铭文的大铜钺最令人瞩目,一件纹饰作两虎捕捉人头,虎似小虎,形象生动。相似的图案曾见于“司母戊”大鼎的两耳上。似有震慑作用。
  大铜钺
  大铜钺是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新疆青玉
  墓内出土玉器多件,绝大部分完整或稍残缺。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也有棕色的,白玉很少。当安阳市玉雕厂的工作人员看了玉器之后,就有人提出墓内所出以新疆青玉为多,对这一见解我们很关注,后经多位有经验的人士验证,确定妇好墓内所出以新疆玉为主。后经科学鉴定,多为透闪石,也有阳起石。透闪石与新疆玉相合,所鉴定标本硬度为摩氏6度。新疆玉在殷墟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玉器类别比较多,有琮、璧、璜等礼器,作仪仗的戈、钺、矛等,另有工具和装饰品。玉礼器对研究礼制极为重要,礼玉以琮、璧为主。《周礼·大宗伯》:“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这虽是反映周朝的观念,但用玉石器进行祭礼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而以良渚文化资料最为系统。尽管时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用琮、壁进行祭祀当是一脉相承的。
  象牙杯
  3件象牙杯,有两件成对,其中一件夔鋬杯的形状似觚,通体以双线阴刻繁缛精细的饕餮、夔龙、鸟等图案,其口、眼、眉、鼻以及身部镶嵌绿松石,图案周围刻以细纤的“回”纹作为衬托。杯的一侧安以鸟、夔龙图案的鋬(提梁),其目、喙、羽、爪、眉及身部也都镶嵌绿松石。另一件象牙带流虎鋬杯,高42cm,直径10.6~11.2cm,壁厚 0.9华夏陵园cm,是现存历史上最高的象牙杯,造型美观,雕琢精致,堪称国之瑰宝。
  海贝
  墓内发掘出的6800多枚海贝,经鉴定为货贝,1件阿拉伯绶贝(也称阿文绶贝)、2件脉红螺。海贝产生于我国台湾、南海(广东沿海、海南岛、福建厦门东山以南),反映商王朝与我国东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是极重要的证据。
  装饰品
  装饰品为数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为佩带玉饰,少部分为镶嵌玉饰,另有少数为观赏品。玉石人是研究当时人的发式、头饰、着装等的实物资料。各种动物形玉饰有神话传说的龙、凤,有兽头鸟身的怪鸟兽,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种动物形象,以野兽、家畜和禽鸟类为多,如虎、熊、象、猴、鹿、马、牛、羊、兔、鹅、鹦鹉等,也有鱼、蛙和昆虫类。玉雕艺人善于抓住不同动物的生态特点和习性,雕琢的动物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如一件回首状的小鹿,表现出警觉的神情,而头部歪向一侧的螳螂则显得悠闲自在,生动传神。玉器之外还有绿松石、孔雀石、绿晶雕琢的艺术品和玛瑙珠等。

新沂市战国墓群

  徐州墓群,
  牛马狗一应俱全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徐州一处大型考古现场发掘出了一处西周墓葬群,在发现的32座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墓葬中,出土的墓葬随葬品中有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160枚“海贝”以及殉葬的牛马狗等动物就吸引了许多人对西周“有钱人”的好奇。牛马狗一应俱全
  据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介绍,考古队近期在徐州发掘的这座古墓葬属于西周墓葬。据推测,这片墓地埋葬的很可能是一批来自西周的士兵。此次发现西周墓葬32座,其中土坑竖穴墓25座、马坑5座、牛坑1座、狗坑1座,由于当地土壤为碱性,所以尸骨大多保存完好。之所以称这是片“士兵墓地”,首先因为死者永宁陵园均为青壮年,其中90%以上为男性,不少人尸骨不全,死状惨烈。其次是墓地有5匹殉马,代表着非常高的规格,按理应该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但出土的随葬品却非常简单,基本只有少量的陶器。
  有钱人挂满海贝
  在这些西周士兵中间,虽然出土随葬品不多,但还是在第31号墓室发现了一个有钱人,这位有钱人年龄大概在40岁,骨骸大致完整,可见这位有钱人应该没有遭遇打仗,属于自然死亡。令人惊奇的是,考古人员在这位有钱人身上还发现了朱砂的痕迹。在中国古代,朱砂寓意着血液,是生命的象征,具有非常重要的宗教寓意,由此可见,这位有钱人身份确实不一般。在这位有钱人头顶前,依次摆放着鬲、簋、豆、罐等陶器随葬品,透过陶器罐子,可以看到一些鸡、鱼、猪的骨头。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人身上,从头部到髋骨挂着一大串贝壳样的东西。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些贝壳名叫“海贝”,在这位有钱人身上一共发现了160枚。海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刚开始作为一种装饰品,以后逐渐演变成货币形式。当时的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5枚贝用绳索串起来为一系,两系相连为一朋。
  殉马享受高待遇
  考古队员们在这位西周有钱人墓室旁还发现了一匹“殉葬”的战马,令人吃惊的是,这匹战马死亡的姿势比较怪异,看得出来是非正常死亡,但令人惊异的是,这匹战马在死后还享受了比较高的“待遇”——身下铺了一张席子。据考古专家介绍,战马以及其他动物“殉葬”在奴隶社会时期非常常见,但是能够享受到身下铺一张席子的,只有这位有钱人的战马,由此也证明了这位有钱人在这座西周墓葬群中的级别是最高的。

陪葬品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

  墓葬与三彩陶的随葬品,民俗学者研究人的一生,将其称为「生命礼俗」。自出生、成年、结婚一直到死亡,形成一个「生命周期」(LifeCycle),每一个阶段都有仪礼行为加以规范。因此,形怀柔凤凰山陵园成各种礼俗,出生有出生的礼俗,结婚有结婚的礼俗,死亡有丧葬礼俗,一切礼俗以丧葬最为隆重和盛大,并与信仰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永生的,死亡不过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也就是活人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开始进入另一个世界,为了对死者的怀念与尊敬,以及为死者作到另一世界的准备。因此,人类从史前时期开始就有了丧葬的习俗。考古学者在欧洲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塔人就有了为死者安葬的习俗,在死者旁边按置陪葬品,包括侍奉的食物和装饰品。继尼安德塔人之后的克罗马侬人,更在尸体旁边陪葬巨形的象牙。我国北平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在尸体化石附近发现散布着赭石粉,地层被赭石的粉末染成红色,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丧葬习俗,山顶洞人可能已有死后的信仰,透过这种仪式,把死者送到死后的另一个新世界去。
  到了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方式由渔猎走向农牧,在这转变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意识,普遍地深信灵魂约存在。因此,对死者的埋葬也更加注重,并有一套丧葬的仪礼和习俗,一般以土葬为主,并以日用陶器陪葬,如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两百五十座仰韶文化的墓葬,这些墓葬的陪葬品甚丰,并有一定位量的摆设。台湾台东卑南遗址中出土了三、四千年的石板棺,棺内、棺外有完整的陶罐、玉玦、玉管、手环、石碎等为随葬品。自从进入历史时代之后,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工艺技术的发达 ,对丧葬仪礼也特别重视,并制定规范。
  我国在夏代,考古学家从河南偃师二里的遗址,发现夏人陪葬品中有以陶制「成套礼器」陪葬;殷人尚鬼,更重视墓葬,尤其是王公贵族,以人畜殉葬,并筑棺廓,陪葬品极为丰富,如武丁配偶「妇好墓」中陪葬约有青铜器四百四十余件,玉石器近六百件、海贝器近七千件。到了周有「列鼎制度」的出现,如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五鼎、上用三鼎或一鼎,一般平民无鼎,只以日用陶器陪葬。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流行以木桶及陶俑陪葬。
  活埋

随葬品的随葬品的发展

  最早死者的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粮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们认为死者虽死犹生,他还要像活人一样生活,因此应该让他带去生活必需品。
  
  后来,奢侈品也渐渐进入随葬品的行列,如金玉器物、布帛绸缎、家具什器、书画玩物等等。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的随葬品,仅酒就有几大陶缸。货币经济出现后又有货币随葬。河南安阳殷墟的墓中,出现海贝多达七千多枚。金属铸币出现后,同样也进入墓葬,供死者花销。汉墓中还发掘“买地券”。它证明了墓主对墓地的所有权,明确昭示别人不得骚扰、侵犯。人们逐渐领悟:“人死如灯灭”,用不上什么实物随葬品,基于这样的认识,仿制的象征性随葬品就出现了,这就是明器、社火。明器也叫男器,是依实物仿制的象征性随葬品。古时明器多是实物模型,用竹、木、陶土、布帛、锡箔纸等制作。
  宋代起纸做的明器逐渐流行,如象“花圈”由原来的实物转向用纸扎的。今之以纸为之,谓之宾器。”自纸做明器出现后,实物模型明器也没断流,二者齐头并进。为区分两种不同的男器,有的地方把纸扎的明器称作“社火”,有的还称“纸货”。由于实物模型明器费工、费时、费料,并不比纸货好看,所以现代农村多用纸扎明器。纸货一般都在坟头焚烧,实物模型的明器有随葬的,也有焚烧的。明器就其内容来讲,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用的、生活中常见的,另一类是纯粹象征性的,与死后时世界一样,是人们观念的产物。实用的明器衣食住行都有,如盘盏碗碟,衣服鞋帽,被褥枕头,床铺桌椅,牛马车辆,书童婢女,还有住宅院落;在廊柱挂有榴联,上写“月镜水花,浮生一梦;纸窗竹屋,小住三年”在纸屋里,有桌椅床铺、三铺四盖,院里有牛马车辆,家禽家畜。还有纸扎的主人坐在中堂,环端茶点烟,院中还有纸扎的仆役打扫庭院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死者生前嗜好之物都带上。
  另一种明器是常用的聚宝盆和摇钱树。这是人向往的,也是人们观念的产物。让死者带上这种宝物去,或许真的有用场。因而至今仍可在农村的传统葬礼上见到。中国的隆丧厚礼是世界闻名的,今天也不例外,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并追求时代潮流。
  现在有的地方在人死后,儿孙给扎有冰箱、彩电、收录机、摩托车、小轿车、沙发、大立柜等随葬焚烧。为了不让死者再过贫穷、劳累的农村生活,甚至“孝子”们还仿制城市户口本、医疗证、工作证,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农转非、土转干。可谓拳拳孝心、脉脉深情。
  是皇帝的吗?现在外棺上写一些经文,在外棺四个角上用龙山石固定棺木,再在内棺底部先铺上席子,再铺上几床被子,将皇帝(皇后)的皇冠放在一个小匣内,放在尸体旁边,让尸体穿上他们生前穿的四季衣服,在上面铺上几层被子(一定要有一层被子叫做金丝珍珠绣陀罗经被,并且上面这些被子都要覆盖住脸),再在棺椁其他地方放上所葬品就好了(各朝各代陪葬品不一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