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随葬品被盗的说法概述

如何判断墓葬是否被盗

  考古发掘中,墓葬被盗的情况是很严重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王侯一级的墓葬90%以上被盗过。考古中是很容易辨别墓葬是否被盗的,因为盗墓留下的痕迹都很明显。 举一个例子,上个世纪60年代发掘的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永泰公主墓,在发掘中发现该墓在古代就被盗掘,盗墓者从第六天井附近开凿盗洞,在盗洞发现了一具盗墓者的人骨架,旁边还有一个铁斧。其头骨则掉在了下方的甬道淤土中,头骨旁边散落了金、玉、鎏金饰品。从盗洞流下的雨水淤泥对墓内壁画造成严重的破坏。墓内随葬品除了被盗之外,多数被扰乱。 永泰公主墓被盗的情况十分清楚,有盗洞、盗墓者的遗骨、盗墓工具、墓内散乱的遗物。这些都是判断墓葬是否被盗的依据。 墓葬大多是埋于地下,要进入墓葬,必须挖土掘洞,盗墓者挖的洞就是“盗洞”。是否有盗洞,通过田野考古工作中使用的地层学方法,即可判断。考古地层学上所称的“打破关系”,是指后来人对土层或遗迹单位的破坏的现象。没有人类活动的大地就像一张白纸,有人在上面活动,就会留下痕迹,就像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图案,经过一段时间,又有人在这个图案上画了另一个颜色和大小都不相同的图案,但并没有把原先的图案都覆盖住,这样,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这两个图案哪个先画,哪个后画。后画图案一定在上面,并且一定破坏了先画图案的完整性。现实中也是这样,比如一个地方早期的居民在地上挖一个墓葬,经过几百年上千年以后,地表上已经没有明显的迹象显示出这里是墓葬。这时候有人在这里生活,又在墓葬上挖了一个坑用作盖房子地基,或者又在这里挖了一个坑当作墓葬。又经过若干年,考古发掘时万安公墓,根据早晚坑的土质、土色、结构关系,可以作出判断,哪个坑是最早的,哪个坑是晚期打破早期的墓葬的。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方法。 盗墓掘出的盗洞也是如此。早期盗墓者留下的盗洞,经过较长时间后,可能已经被填满,然而盗洞内的填土与墓葬原来的土质、土色不会相同,它也是一个自成一体的遗迹单位。而且它破坏了墓葬的整体结构,在考古发掘时容易分辨出来。年代较近的盗洞更容易分辨。 盗洞的情况是,直接打洞到墓道或者墓室,或挖开墓道,进入墓葬;没有墓道的小墓洞,有直洞和斜洞两种,近来盗墓者还使用炸药直接炸出一个直通墓葬的洞穴,这样粗暴的进入痕迹就更加容易判断了。 此外,墓葬内的器物、遗骸的状况,也是墓葬是否被盗的佐证。盗墓者掠走自己需要的“宝贝”,往往会扰乱和破坏墓内其他文物,甚至会把墓主人的遗骨随处丢弃。在很多墓葬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都曾见到过这种被随意破坏的文物。比如近来炒得沸沸扬扬的曹操墓中的文物就遭到盗墓者的破坏。有时候,考古工作者还会在盗洞和墓葬中发现盗墓者自己使用过的遗留物,比如香烟盒、矿泉水瓶等。 墓葬对于考古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墓中的随葬品。墓葬的形制结构、葬式以及随葬品的摆放方式等,这些不具有市场价值的因素,却包含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墓葬时,要通过对古墓进行科学的清理、记录、绘图后,除了注意随葬品之外,常常还要采集炭样、植物、土壤等标本,最大限度地获取古墓所反馈出来的历史信息,供日后的研究使用。而盗墓者盗掘走了随葬品,并对墓主遗骸和不需要的随葬品发生扰动,造成文物和信息错乱与流失,给考古研究带来极大的困扰。即便是追回了被盗的文物,因为其出土地层和背景信息已经失去,研究价值也大大减少。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最终是要让公众共享,但是因为盗墓的原因,大家能够看到的文物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被盗的文物,不是被盗墓者据为己有,就是贩卖给其他人,或者流到了国外。而我们大家能够获得的古人生活、古代社会的知识,也大打折扣了。 这里不得不再谈到一个让人很疑惑的问题:为什么墓葬总是被盗静安墓园墓者先发现以后考古学家才去发掘?人们甚至会因此怀疑考古学家的水平。其实考古学家的工作不是像盗墓者那样整天去找墓,而是做调查,发掘、测量、采样、绘图、分析、报告、研究,考古过程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因此在找墓上两者是没有可比性的。
  十墓九空

祖坟山中有个道光时期的贡生土葬墓,最近被人盗挖,请问墓里一般会是什么陪葬品请详细告知多谢

  瓷油灯,大瓦片(枕头的作用),铜钱,陶/瓷碗。如果个人喜欢看书,或者抽烟,也会有烟锅子之类的随葬。
  还能是什么,顶多一些玉器、瓷器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