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随葬品清单上对夜明珠的记录

关于夜明珠的文化

  夜明珠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珍宝之一,在我国民间又被称为放光石、夜光璧,相传是能够在夜晚发光发亮的天然珍宝。其实,夜明珠不仅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存在,在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古犹太文明中都可以看到对夜明珠的记载。
  我国比较早的关于夜明珠的记载是春秋时期的《战国策》:楚王曾经派遣使者献给秦王两个宝贝,其中一个就是夜光璧,也就是夜明珠。由此可见,夜明珠是同和氏璧一样价值连城的宝物,一般只为王族所私有。《史记》中也有对夜明珠的描述:齐威王与魏王会面于郊,魏王夸耀自己有十颗“径寸之珠”,每颗都能照车前后各十二乘。明月珠,径三丈,光照千里。这虽是显而易见的夸张之辞,但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夜明珠的重要地位,有了夜明珠就相当于拥有了巨大的财富。据说,秦始皇殉葬品中就有夜明珠,并且在陵墓中“以代膏烛”。
  近代最有名的夜明珠莫过于慈禧口含的殉葬夜明珠。慈禧太后死后葬于清东陵裕陵,她的随葬品有大量稀世珍宝,其中就包括价值连城的夜明珠。传说夜明珠能够生寒防暑,所以慈禧死后,这颗夜明珠被放到了她的嘴里含着,以保尸体永不腐烂。
  1928年,军阀孙殿英闯入慈禧陵墓,将棺椁破坏,并盗窃大部分随葬珍宝,其中就有这颗珍贵的夜明珠。于善浦《孙殿英东陵盗宝记》中记载了孙殿英的一段供词:“她(慈禧)口里含着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听说这宝贝可使尸体不化,难怪慈禧的棺材劈开后,老佛爷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有些上不得手了。”作为清朝历史上最会享受的太后,慈禧一生想尽办法四处搜刮各种珍奇珠宝,只是,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就是这颗最有名的珍宝令她死后惨遭戮尸。当时,盗墓者们打开慈禧的棺椁后,便一拥而上疯狂的抢夺棺内的陪葬品。起先,他们并没有在意慈禧的尸体,只是在胡乱翻动的时候,发现她的嘴里闪出一道深蓝色的光芒,当场就有人惊叫可能是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孙殿英手下有个姓刘的副官急忙伸手插入慈禧嘴中,想将夜明珠抠出,谁知光滑的珠子却一下子滑入万安公墓了慈禧的喉咙里,费了好大力气也未能拿到。于是,刘副官索性拿出一把尖刀,刺入慈禧嘴中,然后分别向左右两边狠劲切割,将她的嘴角划开一个大口子,才将夜明珠掏出。据说,那颗夜明珠有鸡蛋大,发出的蓝绿色光能照亮围观者的脸。只是这颗珍贵的夜明珠被孙殿英委托戴笠送给了宋美龄。后又有人称夜明珠被宋美龄带往美国,最终的下落也就无人知晓了。
  其实,除了这颗陪葬夜明珠,慈禧还有另外九颗,因为略小一点,就将它们镶在了凤冠上。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为了讨好外国侵略者,从自己凤冠上摘下四颗夜明珠,命一个姓王的宫女出宫送给外国人。难得的是,王宫女年龄虽小,却有一颗爱国之心。她不忍国宝落到侵略者手中,便携珠而逃,隐姓埋名,艰难度日。临死前,她将藏有夜明珠的小枕头送给了一直照顾她的吴姓夫妇,但并未来得及说明其中的秘密便停止了呼吸。直到有一次家里搞卫生拆洗枕头,吴姓夫妇才发现了里面的夜明珠,立即将国宝无条件地献给了当地政府。
  根据这些记载,似乎夜明珠的存在毋庸置疑,只是夜明珠究竟是一种什么质地的珍宝,古今中外却众说纷纭。还有一些专家甚至考证,夜明珠并非人们想象与吹嘘的那么神秘,它只是由几种较特殊的矿物岩石组成,经过人们加工以后才变成了圆珠形状。一般说来,关于夜明珠性质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夜明珠是一种萤石矿物,发光原因是与它含有稀土元素有关,是矿物内有关的电子移动所致。当矿物内的电子在外界能量的刺激下,由低能状态进入高能状态,当外界能量刺激停止时,电子又由高能状态转入低能状态,这个过程就会发光。
  二、夜明珠是自然出火的、具有曲面形成似球形的巨粒金刚石。夜明珠之所以能够夜间发光,实际上是金刚石对于白光折射、反射、全反射和色散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夜明珠是由一些被发光菌感染了的物体制成的,譬如珍珠、鱼目、鱼骨之类。自天寿陵园然界有一些像萤火虫一样能够自动发光的物体,其中尤以发光细菌最为重要。一些本来不会发光的物体在沾染了发光细菌以后,也会散发光芒。匠人们便用这些感染了发光菌的天然物体制成夜明珠。
  除了对夜明珠性质的争论,许多人还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夜明珠既然备受人们喜爱,有关其传闻又历代不衰,可是为什么尚未见到考古出土的夜明珠呢?据专家推论:一是因为历代夜明珠不像玉器那么繁多,在历史上是相当稀少的珍宝;二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只把夜明珠当成一种传说或神话,历史上有无夜明珠很多人表示怀疑。同时,夜明珠在白天不能被发现,所以在出土物中,即使有夜明珠,也往往会被忽视。
  总之,自古以来人们对夜明珠所赋予的传奇色彩,导致对夜明珠的探索、研究在珠宝鉴定界和史学界都尚未停止过,只是迄今为止依旧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结论。其实,所有史料当中记载的夜明珠或许并非同种东西,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的参照,人们很有可能将所有可以发出光亮的东西都当做了夜明珠。所以,历史中曾出现的夜明珠有的是天然矿物,有的也可能是经过加工制造可以发光发亮的东西。或许,这就是旷世珍宝。

急求慈禧口中夜明珠详细资料,谢了

  据于善浦《孙殿英东陵盗宝记》载:‘慈德陵建筑豪华,超越了清代所有帝后的陵寝尤其棺中随葬的珠宝更为珍贵。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移死后,太监李莲英参加助殓,曾将随葬珍宝—一入册。'又说‘盗匪们首先收走慈禧尸体周围的大件宝器—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玉石莲花、珊瑚树等等,再把压在慈禧尸下的珠宝—一取尽,随后把慈禧尸体抬上棺盖,抓下龙袍,撕毁内农脱下鞋袜,将周身珠宝搜索精光。慈禧的牙也被撬开,把含在口中的稀世明珠取走。'该文引用孙殿英的话说:“她(慈禧)口里含着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听说这宝贝可使尸体不化,世界华侨陵园难怪慈禧的棺材劈开后,老佛爷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有些上不得手了。我把夜明珠托雨农代我赠给蒋夫人(宋美龄)。”
  材质与命名
  夜明珠是世界若干杰出古老文明中同时存在的一个自然、历史和文化之谜。基于王春云在对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的首次全面破解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和对现有关于慈禧太后陵墓及其被盗的历史记载资料的科学分析和重新解释,本文研究认为,随葬于慈禧太后嘴中的夜明珠是一块具有近似球形形态、称重约787.28克拉的金刚石原石,其1908年当时1,080万两白银的估价约相当于现在8.1亿元人民币现值。这一结果本身再一次确证关于矿物夜光与磷光无关而夜明珠非大颗粒金刚石原石莫属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由于这一科学发现属于国际科学史上的首次,本文作者王春云博士依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将这颗金刚石命名为“国英(中国之星)”[“Guoying (Star of China)”]。
  来源
  通过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王春云博士找到一条铁证,足以证明国英(中国之星)金刚石实际上就是由印度莫卧儿王朝沙·贾汗国王命名、迄今已经丢失了将近350年之久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the Great Mugul)原石,而由法国旅行家Tavernier 于1665年描述的、具有280克拉和玫瑰琢型的优质净水金刚石(该金刚石在过去300多年历史中一直被全世界公认为就是被切割了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实际上只是“莫卧儿大帝金刚石”的一个替换品。同样,依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王春云博士将这颗金刚石命名为“痕都斯坦之星金刚石”[“Star of Hindustan”]。而此前世界各国金刚石学者在过去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围绕“莫卧儿大帝金刚石”是否已经被切割成为“光明之山” (Koh-i-Nur,现由大英帝国王室收藏,镶嵌在伊利莎白女王的王冠上)、“光明之海”(或者“光北京树葬公墓价格明之川”、“光明之眼”,Darya-i-Nur,曾由伊朗王室收藏,镶嵌在伊朗国王巴列维的王冠上)、“奥尔洛夫” (Orloff, 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镶嵌在凯瑟琳女王的权仗上)、“月亮之山”(Moon of the Mountains,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但现在去向不明)的种种猜测和学术纷争至此便告尘埃落定。王春云博士在论文中还对“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如何成为“国英(中国之星)金刚石”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最有可能是阿富汗国王Ahmed Shah Abdali先后八次远征印度莫卧儿王朝抢夺来该宝,然后于1760年或者1762年向清廷派遣使团时将该宝朝贡给了乾隆皇帝,而后该宝一直便流传到了慈禧太后嘴里。
  是的
  夜明珠我见过你信吗,慈禧下葬的时候的确有夜明珠,民国时期孙殿芳以练兵的名义在清东陵大规模发掘盗墓,包括很多陪葬品都流落世面,大总统为了掩人耳目把夜明珠送给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以前夜明珠在台湾,现在在美国纽约

慈禧太后墓陪葬品清单

  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
  慈禧陵中被遗弃的被子上缀有6000粒珍珠,乾隆墓中搬不走的石雕令人叹为观止——她不是皇帝,却把两代帝王玩弄于股掌之中;她只是个女人,却让凤高高地飞翔于龙之上;她的陵墓超越了她的丈夫,是清东陵中最精美的。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精美令她死后陵墓被盗、灵魂不得安宁。她就是统治中国近60年,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
  陪葬品价值白银亿两
  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太监,慈禧死后往棺内葬宝时,他也是参与者之一。李莲英和侄子合写的《爱月轩笔记》中,详细记载了慈禧随葬品的种类、数量、位置以及价值等。
  在慈禧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铺着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丝褥上铺珍珠2400粒。
  盖在慈禧尸身上的是一条织金陀罗尼经被,被子用明黄缎捻金织成,织有陀罗尼经文2.5万字。经被上还缀有820粒珍珠,盗墓者拆走珍珠后,就将这条价值连城的经被弃之于地,1979年清理地宫时才被发现。经被之上还覆有一层缀有6000粒珍珠的被子,也是无价之宝。
  入殓时的慈禧头戴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冠上一颗珍珠重4两,大如鸡蛋,当时就值白银1000多万两,凤冠价值则可想而知;口内含夜明珠一粒,据传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脖颈上有朝珠3挂,两挂是珍珠的,一挂为红宝石的;身穿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足蹬朝靴,手执玉莲花一枝。
  在其身旁,还陪葬着金、玉佛像,以及各种宝玉石、珊瑚等。据说,当宝物殓葬完毕后,送葬的人发现棺内还有孔隙,就又倒进了4升珍珠和2200块红、蓝、祖母绿宝石。光这些“填空”的珠宝,就价值223万两白银。
  被盗珍宝下落不明
  据说,慈禧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要属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了。传说慈禧棺内还有4个翡翠西瓜,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据悉,慈禧陵中被盗的珍宝或被孙殿英等人用来行贿,或被变卖,或遭毁坏,甚至被走私到国外,绝大多数至今下落不明。据传,为了逃脱罪责,孙殿英曾把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送给宋美龄。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棵翡翠白菜,是其镇馆之宝,很可能就是慈禧陵中流失之物。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被盗珍宝到底去了哪里,谁也说不清了。
  1928年,驻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附近的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长孙殿英打上了东陵的主意,并派师长潭温江去查明情况。
  炸开地宫大门后顺利进入慈禧陵
  经过一番周折,盗墓的士兵找到了慈禧地宫的入口。从明楼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是一道浇铸了钢筋的墙壁,地宫入口就在这道“金刚墙”下。
  从7月4日至7月10日,炮声不断从东陵传出,当地百姓以为是在打仗,谁也不敢出门。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两座陵墓已经被炸开。
  进入慈禧地宫中的盗墓士兵没有想到,走进主墓室竟非常顺利,没费什么事就见到了棺椁与陪葬珍宝。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棺盖揭开霞光满棺慈禧太后面貌如生
  盗墓者是怎样打开慈禧棺椁的呢?这曾经是一个谜。直到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了一名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回忆,这个谜才被解开。
  据这名连长叙述,为撬开慈禧的内棺,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椁竟被匪兵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把砍碎的木头搬开后,就现出了一具红漆内棺。由于怕刀斧损伤棺内的宝物,当官的就命匪兵小心谨慎地用刀撬开内棺。
  “当时,将棺盖揭开,只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
  慈禧的陵寝建筑堪称金木石三绝
  慈禧的陵寝是清东陵建筑群中最精美的一座,可称得上是金、木、石三绝。
  “金绝”:据《清史》记载,仅三大殿所用的叶子金就达4592两以上,殿内外彩绘2400多条金龙,64根柱上都缠绕着半立体铜鎏金盘龙,墙壁上的五蝠捧寿、万字不到头图案等也全都筛扫黄金。这货真价实的金碧辉煌虽经盗墓者洗劫,但如今依然可见“金绝”的豪华残迹与碎片。
  “木绝”:是说三大殿的梁、枋都是用木中上品———黄花梨木制成。这种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木材现在已濒临绝种,其价值称得上是寸木寸金。而慈禧的棺椁更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石绝”:是指慈禧陵寝的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石雕图案更是绝中之绝。隆恩殿的汉白玉石栏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成前飞“凤”、后追“龙”图案。76根望柱柱头全部雕刻着翔凤,凤的下面是雕在柱身里、外侧的两条龙,形成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造型,寓意着慈禧生前的无上权力。而殿前的凤龙丹陛石雕刻更是石雕中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