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宫廷随葬品一览表

去洛阳有什么纪念品必买的

  洛阳唐三彩 唐三彩是我国唐代时期釉陶工艺中的生活用具和作为宫廷的陈设及装饰品,可作为达官贵人的随葬品。它是唐代艺匠们雕塑艺术、釉料配制、烧制技术以及描绘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因以黄、绿、白三种为主色彩、始产于唐代,故称唐三彩。目前,洛阳是全国唐三彩最大的生产基地,品种繁多,造型千姿百态,形象生动逼真,釉色艳丽夺 黄河澄泥砚 澄泥砚与我国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唐、宋时期为贡品,历来为书画名家、文人雅士青睐。生产厂家继承了一整套制造澄泥砚的古老工艺和配方,使用独特的地理环境沉积的优质黄河澄泥,添加多种药品并用名贵中草药薰蒸,制出的澄泥砚泽若美玉,巧夺天工,贮墨不耗,积墨不腐,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放在案头赏心悦目,具有极高的观赏、使用和收藏价值。 仿古青铜器 远在夏商周时期,洛阳已有了大规模的青铜作坊。大量青铜器随葬品出土于夏商周秦汉时期的墓葬,艺术价值很高。为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工艺,近年来,洛阳研究人员和艺人研制了各种仿古青铜器,并创造了失蜡浑铸和自动控制脱蜡新工艺,使青铜器的仿制一次成型。常见的有“马踏飞燕”、“犀牛”、“避邪”造型以及各种酒器、奔马、车马俑、人物俑等,古色古香,以假乱真,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 河洛奇石(黄河奇石) “河洛奇石”,主要出产于黄河、洛长青园骨灰林河、伊河、汝河。“河洛奇石”,千姿百态,近看有润,远看有神,其形,其质,其色皆令人妙生奇想,逗人喜爱。洛阳是九朝古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沉。“河洛奇石”有形象石、抽象石、图案石等。“河洛奇石”的艺术特征,既有以形写神,神韵生动的艺术规律,又符合中国古代美学传统理论“天人合一”的法则。历代珍藏奇石之事迹,古往今来,不计其数。 水晶石保健用品 地处伏牛山区的栾川县,天然水晶资源非常丰富,水晶工艺研发人员,经过长时期的研究,成功地开发出眼镜、项链、枕垫、座垫等天然水晶制品,具有安心、提神、利便、补脏、稳定血压等神奇祛病保健功效。 洛阳宫灯 始创于东汉,盛于隋唐。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 后来宫灯的制作技巧流入民间,“宫灯”的名字由此而来。洛阳的宫灯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灯、六角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尤其是红纱灯最为有名,宫灯上的山水,人物画以及灯谜等,更为群众所喜爱。今天,已发展为用电子、计算机装置的种种现代宫灯。 梅花玉 梅花玉又称汝玉,唯产于洛阳市汝阳县,因玉石本身五颜六色的梅花图案而得名。梅花玉曾作为贡品奉献皇帝,被汉光武帝封为国宝。梅花玉质地细腻坚硬(莫氏-7.5度),结构、韧性都与翡翠相同。天然花纹,晶莹剔透,底色以黑为主,密布由孔雀蓝、玛瑙红、竹叶青、金黄嫩绿等十余种色彩构成的梅花。据测试鉴定,梅花玉中含有铁、锌、钠、镁、钾、钙等微量元素,及磁铁、麦饭石等成份。长期使用梅花玉健身球、手镯、餐饮具,有健身祛疾之功用,为其它玉石所不及。 其它纪念品 牡丹画、牡丹石、伊源玉、宫扇、跤趾陶、洛宁竹编、洛阳剪纸、洛宁麦秸画、洛宁雁帘、孟津仿古三彩陶俑、洛绣工艺品、保鲜牡丹工艺品、三彩刻瓷、嵩县根雕、洛阳社火用品、古装戏服、洛阳古玩。

墓中各室的名称

故宫里的宝物简介

  毛公鼎是台北故宫北京陵园的镇馆之宝,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应该是为周宣王的叔公毛公所铸。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在民间转手多次,抗战期间险被日军夺走。日本投降之后,收藏者将鼎捐献出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因毛公鼎内壁刻有500字的铭文,乃迄今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之最。除了史料价值,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和书法研究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铜狗
  
  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逐渐普及,青铜器到周代已被广泛应用在厨具酒具到以后的乐器及装饰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许多1949年以前出土的精品,按照制造年代的顺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发展史。这里的镇馆藏品有西周的“毛公鼎”、“散氏盘”等诸多传世之宝,然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只铜狗。这只铜狗造型可爱,一对金色的眼睛和脖子上的金项圈与青绿色的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咋一看还以为这只是一件精致的饰品,但仔细看才发现狗背上各有一个圆孔,而且狗的下颚也有一个小洞。原来这是一件酒壶,主人可以从狗背往壶里灌酒,饮酒时可以将酒从狗的下颚倒入杯中,或者可以直接持壶畅饮。这一件铜器是汉代的作品。青铜器后期很多作品多为酒器或装饰品,而这件作品成功的将两者合二为一。
  
  尽管青铜器早在夏代已经出现,对青铜技术的利用,尤其是制作礼器的工艺在商代达到了青铜制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期间青铜器的形状及纹饰已脱离了对陶器的简单模仿,很多创新都体现了工匠们已深深理解了铜的特性。从细线浅浮雕到宽带深刻,再转换到深浅共现一器,以及铭文的从无到有都体现了铸造技术的提升。促使这种艺术与技术提高的原因是来自人们用青铜器随葬祭祖的要求。在这一时代,有社会地位的富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石器玉器陶器等随葬品,所以青铜礼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代哥窑瓷器
  
  
  白瓷婴儿枕
  
  
  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逐渐普及,青铜器到周代已被广泛应用在厨具酒具到以后的乐器及装饰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许多1949年以前出土的精品,按照制造年代的顺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发展史。早期的青铜器展品多出自中原的二里头安阳一带,后期的则来自华夏大地的四面八方。东抵鲁苏,西至甘陕,南至两广,北至辽蒙,不同地区礼制习俗的差异,造成了各个地区的铜器风格各异,与中原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化。
  
  
  秘色青瓷
  
  茶圣陆羽有这样一句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用此诗来形容越窑的秘色青瓷大概最适当不过了。
  
  
  汝窑
  
  汝窑位于今河南临汝,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汝窑的特色是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并开创了人工的细密开片。开片,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现象,把这种本来属于烧制中出现的缺陷变为有意识的装饰,则是从北宋汝窑开始的。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后人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仿烧汝瓷,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也都有尝试,但从来没有达到宋代汝瓷的水平。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钧窑、哥窑、定窑,分别找到了当初生产的窑址或窑群,还出土了一些碎瓷,而唯独北宋官窑,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生产它的窑址,甚至碎片也没有找到。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有官瓷一片,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官瓷的珍贵。
  
  
  天青霞紫的钧窑
  
  钧窑位于河南禹县,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釉色闻名于世。台北故宫去年曾办过钧窑特展,展出了几十件宋元年代的传世钧瓷,瓶盆碗盘炉枕无所不有,每一件都向人展示着钧瓷变幻无穷的釉彩,充分让观者体会到了天青霞紫的钧窑特色。
  
  
  龙泉窑
  
  龙泉窑在浙江龙泉,是在唐代越窑青瓷传统下发展起来的,在南宋达到青瓷技术的高峰。龙泉窑釉色多为粉青,翠青,而梅子青尤为佳品。
  
  
  景德镇御窑厂
  
  元代的瓷器一改宋瓷典雅小巧的风格,胎骨厚重且外形硕大,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蒙古统治者和宋代皇室的不同,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了明初。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也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玉天鹅
  
  
  康熙御制
  
  
  玉佩
  
  
  母子戏
  
  
  玉器
  
  
  御用金碗
  
  
  玉白菜
  
  
  雍正年制
  
  
  玉白菜和肉

现今被发掘的皇墓有哪些

  1.晋文帝
  崇阳陵:位于今河南偃师市杜楼村枕头山南麓。1982年对崇阳陵进行了科学发掘,其墓道长46米,宽11米;墓室长4.5米,宽3.7米,高2.5米,墓室西侧还有4座规模较小的陪葬墓,墓室空无一物。
  2.晋武帝
  峻阳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南菜庄北獒子山。1982年对峻阳陵进行了科学发掘,墓道长36米,宽10.5米;墓室长5.5米,宽3米,高2米。该墓也多次被盗,骨殖凌乱,随葬品已被盗尽。其墓西侧有23座陪葬墓。这些墓的墓主人应为武帝后宫的嫔妃,与文献中关于武帝多内宠的记载吻合。
  3.晋穆帝
  永平陵: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幕府山南麓。1961年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永平陵依山建筑,陵墓地宫由墓道和墓室构成。墓室系砖砌建筑,为圆弧形券顶。墓室长凡55米,宽2.6米,高3.05米。墓室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用砖砌成的棺床
  4.陈宣帝
  显宁陵:位于今江苏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油坊村罐子山北麓。1961年南京博物馆发现并发掘了陈宣帝显宁陵
  5.北魏宣武帝
  景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城西北约7公里处洛阳市郊区邙山乡冢头村邙山之颠。冢高25米,底部周长126米,高大巍峨,气势壮观。景陵在宋金时代和民国年间曾遭盗掘,为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20世纪80年代,经国家批准后进行了科学发掘。地宫置于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构成,50米长的斜坡式墓道宽宽敞敞,墓道的尽头,是两人高的巨大石门。石门之后的墓室有四五十平方米大小,圆锥形墓顶高达10多米,内壁涂成庄严而神秘的黑色。据介绍,考古人员第一次进入墓室的时候,是从石门爬过来的,因为当时墓室中的淤土深达两米多。淤土清理完毕后,墓室中基本空空如也。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大约开凿于宋金年间的盗洞准确地打在石门内。盗洞边发现有羊骨,推测是盗墓者出去后没填塞盗洞,在陵上吃草的羊失足坠了下来。专家用墓室中残存的碎片,现已复原出青瓷盘口龙柄壶、陶砚、残石灯等十余件文物。
  6.北齐文宣帝
  武宁陵:位于今河南临漳。1987年社科院考古所发掘了此墓虽未出土墓志或哀册,但从出土千余件陶俑,其中二件侍卫俑高1.5米,是磁县北朝墓中,出土最大的2件,这座墓的发掘,更加证明以上推断的合理性。
  7.
  7楼
  北周武帝
  孝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原本具体地点,史载不详,地面又无封土,适逢1993年及1994年接连被盗后,考古部门才进行正式发掘。根据发掘出土的武帝孝陵志石、墓室棺椁遗迹,武德皇后志石及天元皇太后金玺等,判定此墓确为北周武帝与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墓葬总体坐北向南,墓道全长68.4米,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这样的形制,与已发现的北周皇室、贵族、大臣的大、中型墓大体相同。孝陵虽经多次盗掘,但出土物仍很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百件之多。其中有各类陶俑150多件、陶瓷器近40件、玉器8件、铜带具1套、金器21件及志石2合。金器中的“天元皇太后玺”尤为珍贵,纯金,重802.56克,獬*钮,正方形玺面,边长4.45、宽4.55、盒钮通高4.7厘米。玺面篆书阳刻“天元皇太后玺”6字。章法独特,世所罕见。二合志石,一为“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一为“周武德皇后志铭”,志面阴刻“大隋开皇二年岁次壬寅四月甲戌朔二十三日甲未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祖谥曰武德皇后其月二十九日壬寅合葬于孝陵;证明确为北周武帝与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
  8.唐僖宗
  靖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乾县乾陵乡鸡子堆村,靖陵封土为覆斗形,高7米,方圆20公里。陵园原残存石刻华表1对、翼马1对、石狮1对。鉴于该陵多次被盗,1995年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由省、县文物部门进行科学发掘。该陵地宫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碑、石函、龙凤玉璧、玉佩、哀册玉残片、鎏金铜锁、鎏金宝石铜花等。
  9.前蜀高祖
  永陵:位于今四川成都西门外三洞桥附近。1942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发掘,永陵封土为圆形,现直径80余米,高15米。陵台之外,每隔二米半或一米半筑砖基1道,共3道,似为陵垣遗迹。正面第一、三道砖基之间,建包砖夯土墩1对。墓室建于陵台之下,南向,无墓道,全长30.8米。以14道红砂岩砌筑的拱券为骨架,券间铺以石板和券石,石板表面次第涂抹细泥、白垩,其上再施彩。券顶天青色,壁面朱色。分前中后3室,每室装木门1对,室间有甬道相通。中室中央偏后有须弥座石棺床,上置棺椁,棺床两旁列有托棺床的12神半身透雕石像,石像均顶盔贯甲,孔武肃穆。后室建石床,称为“御床”,床上置墓主之圆雕像及谥册、玉哀册、谥宝等法物,墓主雕像头戴折口中,身着袍服,浓眉深目,隆准高颧,薄唇大耳,神态威严而慈详,符合史籍所载王建之相貌, 堪称古代写实精神的佳作。永陵最珍贵之处在于棺床四周或舞或奏的乐伎浮雕, 这些乐伎位于棺床东西南三面,共24人,其中舞者2人,奏乐者22人,姿态有别,表情各异,操着琵琶、柏板、筚、篥、笙、萧、笛、鼓、吹叶等,弹击拍吹各种乐器,共20种23件,组成一个完整的宫廷乐队。
  10.南汉烈宗
  德陵:位于今广东广州小谷围岛。2003年6月—2004年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经发掘,德陵虽未发现陵园建制,且墓室被盗,但墓道器物箱出土青瓷罐有190件,釉陶罐82件,共有272件,是广州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瓷器,属官窑制品无疑。其胎质坚硬,釉色青中闪灰,晶莹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为研究五代十国陶瓷器提供了实物资料。包括康陵在内的南汉二陵共出土文物近3000件。
  11.南汉高祖
  康陵:位于今广东广州小谷围岛。2003年6月—2004年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圆坛下是地宫,墓道在圆坛坡道下面。墓室内全长11米、宽3.15米、高3.3米。墓室前室当门横立着一通石哀册。石哀册保存完好,其形如碑。首题“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38行,满行35字,共1062字。石哀册上明确记载:高祖(刘岩)于大有十五年(942)四月崩,于光天元年九月“迁神于康陵”。这是证明墓主身份的最好证据。康陵出土的陶制香蕉、菠萝、茨菇、木瓜、马蹄、桃、柿系列尽管有上千年历史,却依然色泽自然、栩栩如生。这些水果属于模型明器蔬果祭品,也是迄今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一批蔬果寿象生陶瓷制品。包括德陵在内的南汉二陵共出土文物近3000件。
  12.南汉中宗
  昭陵:位于今广东广州东郊石马村。1953年广东省文管会对其进行了发掘,墓地三面环山,墓葬坐落于北面山峰的南麓。墓前原有石马、石象等,石马村由此得名。墓为券顶砖室,前连斜坡形墓道。墓室全长11.64米。内分主室、过道和前室三部分。前室左侧有分格的器物箱(共8格),掩盖在地下,箱中随葬物幸存;右侧有半圆形耳室。墓室有多处盗洞,墓顶坍塌,结构已无法辨清。劫余的随葬品只有器物箱内的保存原样,计有30多件青釉瓷罐和100多件深灰陶罐。其中4件夹耳青釉瓷罐通高19.4厘米,造型独特,盖沿伸出两横梁,扣入器肩的夹耳中,有孔,可用绳或木条贯穿。提揭时盖子不会滑脱。罐表里施釉,出土时釉色青翠,晶莹如玉,日久变青黄色。少数墓砖在表面或一侧刻画文字。计有:“陈怀甫”、“张徊”、“六月十三日张匡?”和“乾和十六年四□兴宁军□”(此砖已残)等字样。前面3个疑是造砖者姓名。“乾和”是南汉中宗刘晟的年号,乾和十六年即958年,刘晟死于是年。昭陵发掘后,残余墓砖亦全被拆去。
  14.吴越文穆王
  钱元瓘墓:位于今浙江杭州玉龙山。1965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该墓,由于早年曾经被破坏,随葬的器物出土很少。但是在其墓室后的顶部发现了珍贵的石刻星象图,它比世界公认的南宋年间的苏州石刻星图早了三百多年,而且图的面积整整大了四倍,比较准确地刻画了二十八宿星辰的位置。
  15.后蜀高祖
  和陵:位于今四川成都北郊约7公里磨盘山麓。1971年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宝城两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长12.5米,由青砖砌作步梯。墓门为牌楼式石构建筑,刻青龙白虎等浮雕;内侧两壁,画男女宫人彩绘像。墓室为圆锥形穹窿顶,中为主室,两旁有耳室各一,结构相同,与主室相通。主室高8.16米、直径65米。耳室高6米、直径3.4米。主室中置有一座青石棺台,台长5.1米、宽2.7米、高2.1米,前后各有圆雕裸体卷发力士5人。四角各雕身披甲胄作跪 地荷台状力士各一人。上边四周浮雕双龙戏珠图案。弯崖顶正中以蟠龙封顶,顶系铁链,为挂帷帐罩棺之用。发掘时墓已被盗,仅出土器物残片及残玉哀册、溢册、玉饰片。还出土孟妻福庆长公主墓志铭,证明是孟氏夫妇合葬墓。
  16.南唐烈祖
  钦陵:位于今江苏南京牛首山。1950~1951年进行了发掘。陵的上部是一个圆形的土墩,全长21.48米,宽10.45米,高5.3米。墓道长19米、宽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十个侧室(便房)。前、中室为砖筑,后室石砌,都是仿木结构的。墓门和三个室的壁面上砌凿出柱、仿和斗拱,其上彩绘牡丹、宝相、莲花、海石榴和云气图案。后室的顶部绘有天象,铺地的青石板上雕凿山岳江河,象征着“地理图”。石棺座侧还雕有三爪龙和各种花纹,进门处上方横刻“双龙戏珠”图案。门的左右两壁各有一个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雕武士,雕像表面原有涂金彩绘。南唐二陵遗留文物约600件,其中刻字填金的玉质“哀册”,尤为珍贵,它记录了封建帝后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据。
  17.南唐元宗
  顺陵:位于今江苏南京牛首山。1950~1951年进行了发掘。全长21.9米,宽10.12米,高5.42米,也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及八个侧室,全部是砖结构的,建筑形制与钦陵大致相仿,规模略小。中室稍大,长5.30米,顶作尖穹隆形。主室的倚柱、立枋、东额、柱头原来都有彩画,由于淤泥和雨水侵蚀,大部分已经剥落,仅墓门东额上有片段牡丹花纹。南唐二陵遗留文物约600件,其中刻字填金的玉质“哀册”,尤为珍贵,它记录了封建帝后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据。
  18.西夏神宗
  八号陵:位于今宁夏银川贺兰山。1975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发掘,为陵区八号陵,墓道呈30度的斜坡。全长49米(水平长度),南端上口宽4米,北端上口宽8.30米;南端下口宽3.90米,北端下口宽4.90米,墓道底距地表24.6米。墓道填土中发现有少量碎砖、瓷片、瓦片和石离首。在甬道门前1.2米的范围内,发现有竖立或已散乱的圆木和朽木板,地
  19.金太祖
  睿陵:位于今北京房山区大房山。2001年至2002年,有关文物部门开启了睿陵地宫,地宫是一处在山体岩石中开凿的,符合从肃慎时代就形成的埋葬习俗。东西长13米,南北宽9.5米。 坑内有瘗藏的汉白玉雕龙、雕凤的石棺椁。地宫内瘗葬有4具石棺椁,两具为青石素椁,南北向放置于地宫西侧。另两具为汉白玉雕龙、凤纹石椁,东西向放置于底部正中偏北。地宫中出土了金丝凤冠和玉饰件等珍贵文物。两具雕龙、凤石椁是国内首次发现,应为皇室专用。金丝凤冠是金丝编制,顶部编海棠花饰,四周编成网络形。直径14厘米、高10厘米。还出土玉鸟三件和白玉雕刻的长尾风鸟,长7厘米。
  20.明神宗
  定陵:位于今北京十三陵,1956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科学发掘,为中国第一座由考古工作者开启的未被盗掘的帝陵,在棺床上下的朱漆箱子里放置着大量的随葬器物——制作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像金王冠、金壶、金爵、玉壶、玉杯、玉碗,玉耳环、瓷瓶、瓷碗等。

谁能把乾隆陪葬品览表与和砷家产一览表列出来

  
  和砷家产
  正房一所十三层共七十八间、
  
  东房一所七层共三十八间、
  
  西房一所七层共三十三间、
  
  东西侧房共五十二间、
  
  徽式房一所共六十二间、
  
  花园一座楼台四十二所、
  
  钦赐花园一座亭台**所、
  
  四角更楼十二座(更夫一百二十名)、
  
  堆子房七十二间(档子兵一百八十名)、
  
  杂房六十余间。
  
  汉铜鼎一座、
  
  古铜鼎十三座、
  
  玉鼎十三座,
  
  宋砚十方、
  
  端砚七百十余方,
  
  玉磐二十架、
  
  古剑二把、
  
  大自鸣钟十架、
  
  小自鸣钟三百余架、
  
  洋表二百八十余个、
  
  玉马一匹(高一尺二寸、长四尺)、
  
  珊瑚树八株(高三尺六寸)、
  
  大东珠六十余颗(每颗重二两)、
  
  珍珠手串二百三十六串(每串十八颗)、
  
  珍珠素珠十一盘、
  
  宝石素珠一千一十盘、
  
  珊瑚系珠五十六盘、
  
  密蝎素珠十三盘、
  
  小红宝石三百八十三块、
  
  大红宝石二百八十块、
  
  蓝宝石大小四十三块、
  
  白玉观音一尊(高一尺二寸)、
  
  汉玉寿星一尊(高一尺三寸)、
  
  玛瑙罗汉十八尊(高一尺二寸)、
  
  金罗汉十八尊(高一尺三寸)、
  
  白玉九如意三百七十八支、
  
  宝石珊瑚帽顶一百三十二个、
  
  嵌玉九如意一千九百八支、
  
  嵌玉如意一千六百十支、
  
  整玉如意二百三十支、
  
  白玉大冰盘十六个、
  
  碧玉茶碗九十九个、
  
  玉汤碗一百五十三个、
  
  金碗碟三十二桌(共四千二百八十八件)、
  
  银碗碟三十二桌(共四千二百八十八件)、
  
  白玉酒杯一百二十个、
  
  水晶杯一百二十个、
  
  金镶玉箸二百副、
  
  金镶象箸二百副、
  
  赤金吐盂二百二十个、
  
  白银吐盂二百余个、
  
  赤金面盆四十三个、
  
  白银面盆五十六个、
  
  白玉鼻烟壶三百七十四个、
  
  汉玉鼻烟壶二百七十六个、
  
  镂金八宝大屏十六架、
  
  镂金八宝床四架(单夹纱帐俱全)、
  
  镂金八宝炕屏三十六架、
  
  赤金镂丝床二顶、
  
  镂金八宝炕床二十四张、
  
  嵌玉炕桌二十四张、
  
  嵌玉炕桌十六张。
  
  金玉朱翠首饰大小二万八千余件、
  
  赤金元宝一百个(每个重一千两,估银一百五十万两)、
  
  白银元宝一百个(每个重一千两)、
  
  生金沙二万余两(估银十六万两)、
  
  赤金五百八十万两(估银八千七百万两)、
  
  元宝银九百四十万两、
  
  白银五百八十三万两、
  
  苏元银三百十五万四百六千余两、
  
  洋钱五万八千元(估银四万六百两)、
  
  制钱一千五百串(折银一千五百两)、
  
  人参六百八十余斤(估银二十六万两)、
  
  当铺七十五座(估银三千万两)、
  
  银号四十二座(估银四十万两)、
  
  古玩铺十五座(估银三十万两)、
  
  玉器库两间(估银七千万两)、
  
  绸缎库四间(估银八十万两)、
  
  磁器库二间(估银一万两)、
  
  洋货库二间(五色大呢八百版、鸳鸯呢一百十五版、五色羽毛六百版、五色哗叽二百版)、
  
  皮张库二间(元狐十二张、色狐一千五百二十张、杂狐三万六千张、貂皮八百余张)、
  
  铜锡库六间(共二万六千九百三十七件)、
  
  珍馈库六间、
  
  铁梨紫檀库六间、
  
  玻璃器库一间(共八百八余件)、
  
  貂皮男衣七百十三件、
  
  貂皮女衣六百五十余件、
  
  杂皮男衣八百六件、
  
  杂色女衣四百三十六件、
  
  绵夹单纱男衣三千八百八件、
  
  绵夹单纱女衣三千一百十八件、
  
  貂帽五十四顶、貂蟒(袍)三十七件、
  
  貂褂短罩四十八件、
  
  貂靴一百二十四双、
  
  药材库二间(估银五千两)、
  
  地亩八千余顷(估银八百万两)
  麻烦再把乾隆墓陪藏品列出来,谢谢!
  太多了,不计其数!
  记得看过探索。发现《东陵遗恨》,上面讲清东陵被盗,里面宝贝被盗。其中慈禧墓中的陪葬品都有记载(李莲英口述,李莲英侄子笔录),具体哪本书,自己找视频。至于乾隆墓中的宝贝,虽说与和珅同时代但是没有留下记载,陪葬品名录朝清颐园公墓廷不会有记录。1928盗乾隆墓的孙殿英被解放军捉住以后也没说明宝贝的去除,大多数都被其挥霍送礼了。据他说里面最值钱的宝贝是刻着九条龙金剑,和乾隆的朝珠。
  现在网上很多视频,很容易找到。
  记得还有《三希堂》什么的
  李莲英和侄子合写的《爱月轩笔记》中,详细记载了慈禧随葬品的种类、数量、位置以及价值等。
  这个我知道可惜我要的是乾隆的!随然对此类东西没有记载但还是有人知道的!像九龙宝剑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