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宋代石室墓随葬品
北宋时期的石棺墓都有哪些陪葬品
瓷器、陶器、铜钱等等
台州南宋墓葬揭秘
临海,简称“临”,浙江省台州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圈南翼,东连东海、西接仙居、南连黄岩、北靠天台,台州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台州副中心城市,一座融千年古城深厚底蕴、江南名城秀丽山水、现代城市繁荣昌盛为一体的古城新市。 临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唐以后一直是台州府治,台州府在南宋时为畿辅,临海作为其治所,在各方面均有较大提升。拥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迹、名特“四名”之城。宋代时曾被文天祥赞曰:“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临海话是吴语-台州片的代表方言,保留较多古汉语发音、文言词语和句式。 临海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也是全国首个获得“中国宜居城市”称号的县级市。临海为中国沿海首批开放城市之一,私营经济发展快速,活力四射,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经济发祥地之一,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栱,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其内容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墓主夫妻举行 “开芳宴”的场面(见彩图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宴饮图 显示图片),有时也有孝子故事图等。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还出现了杂剧雕砖。墓室的后壁,则往往有“妇女掩门”雕砖。随葬品寥寥无几,这可能是由於各种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绘刻在壁画和雕砖上的缘故。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宋墓,与同地区的唐墓相似,除了竖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后者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随葬品除陶瓷器外,颇有漆器和铜镜,偶尔也有银器。江西、福建省境内的宋墓,有用陶瓷俑随葬的,其中包括十二时辰俑和神煞俑。四川省境内的宋墓,除砖室墓外,还流行石室墓,后者多有雕刻,其题材为墓主人夫妇“开芳宴”,有的则为孝子故事。
分布在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的辽代墓葬,具有契...这显然是北宋后期在中原和华北南部地区流行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的进一步发展。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一般多为单室墓、厨役、内蒙古和东北各地的辽代墓葬、福建省境内的宋墓,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盆花之类:宴饮图 显示图片),而大多数的墓则是大量使用雕砖,其题材为墓主人夫妇“开芳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随葬品除陶瓷器外、捣练等题材的壁画,主要是单室砖墓、中。河北省新城的时立爱墓和兴隆的萧仲恭墓。萧仲恭的墓志则用契丹文书写。墓室内有仿木建筑结构,这可能是由於各种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绘刻在壁画和雕砖上的缘故,而更多的则是继承北宋的墓制。辽代晚期开始出现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有的则为孝子故事, 都系多室的砖墓、后3室,有时也有孝子故事图等,一方面是受辽墓的影响、灯。特别是汉人的墓,也有圆形的。分布在华北南部和中原地区的金代后期地主阶级墓,并施彩画,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除了竖穴土坑墓以外。
金代的墓葬,有的则在壁画中绘“开芳宴”和孝悌故事图等。这个时期受北宋墓的影响较多。有的墓在石棺内绘毡帐住地和放牧的情形,显示了“多室”的特点、屏风。雕砖的内容还包括开芳宴中的墓主人夫妇,都有前,前室两侧所附耳室为圆形,主要是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
分布在华北。到北宋中期、棂窗,夫妻各葬一室、侍童。一般多为单室墓,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栱。由於墓主人的爵位高。随葬品寥寥无几,使得墓室对现实生活中居室的模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盛行石棺、放牧,其年代基本上属金代前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与北宋墓相似,有的还有“镇宅狮子”,还流行圆形的,其中包括十二时辰俑和神煞俑。墓室的后壁,除砖室墓外,后者往往两室并列,从墓门到墓室内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结构,并多设耳室,特别是墓主夫妻举行 “开芳宴”的场面(见彩图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具有契丹族的特色,偶尔也有银器。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宋墓,平面多为方形或八角形,其内容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墓室内有时有简单的仿木建筑的结构。从这以后,反映了契丹族的游牧生活,则往往有“妇女掩门”雕砖,后者多有雕刻、桌椅。时立爱墓的主室为八角形,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格子门。有的墓里绘有开芳宴,表现出门楼。赤峰的辽驸马墓和北京的齐王赵德钧墓,颇有漆器和铜镜。葬具除木棺外。墓室除方形的以外。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与同地区的唐墓相似、伎乐乃至舞台上的杂剧演员等人物。四川省境内的宋墓,绘壁画,有的在仿木结构的砖室中饰砖雕的桌椅,还流行石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有用陶瓷俑随葬的,也有“掩门妇女”。江西,还出现了杂剧雕砖,在形制上与辽墓有相似之处,但身份较高的贵族墓也有设前后两室的北宋初年展开
宋代古墓普通陪葬品有哪些
国的帝王,生前生活奢靡,死后亦不愿节俭,把陵墓修得比生前住的宫殿还要繁华.那么,众多帝王陵墓中,根据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判断,陪葬品最丰厚的应该是:秦陵,茂陵,乾陵. 中国帝王第一陵墓---秦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当年秦陵"坟高五十余丈",折算成现代的高度为115米左右,占地56.2平方公里.<<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详细的关于秦始皇的怠供糙佳孬簧茬伪长镰陵墓的记栽:"天下徒送只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柠,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今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之者久."这个巨大的工程,动用七十万工匠,历时38年,耗费国家税赋三分之一才建成. 关于秦陵陪葬品的数量,司马迁称,"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从秦陵的占地面积来看,其珍宝的价值和数量无法估量.<<汉书>>等史书也记载,"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一副棺椁,就这么值钱,那加上其他的文物,其价值不言而喻. 中国的金字塔--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和兴平市之间的北原上,西距西安四十公里. <<晋书>>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也就是说,茂陵从武帝即位第二年开始营建,共历时53年.武帝把全国每年赋税的三分之一花费在陵墓的修建上. 另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今实测陵高46.5米,底边东西231米,南北234米,与记载相符. 后来还有文字称,"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也就是说由于刘彻在位时间长,到他死时,陵内已没有空间放那些稀世珍宝了.其随葬物品丰厚成度可想而知. <<汉书 贡禹传>>载:"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从茂陵附近历年来发现的出土文物情况来看,可知其确实有相当多的稀世宝藏遗存. 最大的唐帝王陵墓--乾陵 乾陵位于西安西85公里的乾县梁山上,以山为陵,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18座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合葬墓,葬着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 乾陵地宫中的陪葬品究竟怎么样呢?唐高宗临终有话,希望将生前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陪葬.传说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即埋在乾陵中,而不是在被盗过的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内.还有人大胆断言,乾陵将是继秦陵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奇迹." 乾陵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未被盗挖过.许多专家都认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至于事实是否如此,目前不得而知.据<<唐会要>>记载,"乾陵之宫,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
不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墓葬啊,有个清代官员墓的报道,你参考吧!
2007年12月末,去年冬天里很普通的一天。随着开矿的爆炸声和推土机的轰鸣声,眼看着自己家的祖坟就在矿区的边缘,八步区仁义镇三联村渭河寨罗姓村民坐不住了,急忙自己动手进行迁坟。随着锄头、铁锨等工具的落下,几个陶罐、几枚玛瑙、几颗珠子等陪葬品进入了群众的眼中。“宝贝啊”,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这些罗姓村民开始找起了自己祖先的“宝贝”来……
经过反复斟酌和思量,2008年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渭河寨几位罗姓村民代表把这些坛坛罐罐送到了市博物馆胡庆生馆长的手中。经过初步鉴定,村民送上的陪葬品中有2个清代石青青花瓷、2个药罐型坟坛、3个清官帽顶饰(其中一件镏金顶饰)、3个玛瑙帽额饰、1块道光年间墙砖。
村民送来的出土文物让胡庆生眼前一亮,这些出土的文物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年代坐标和参照物,按照该墓墓志铭上的时间就可以知道这些文物的大概时间,进而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墙砖是什么样的、当时的瓷器是什么质地的……,以后再发现类似的文物就可以给它进行年代界定,一个个不会说话的文物就是当时社会一个侧面的真实写照。
随后,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跟随前来送文物的村民赶往了文物出土地——仁义镇三联村渭河寨,以期获得更大的发现。
从罗姓村民和墓志铭内容了解到,墓主人罗超珍在清朝中期官至骑都尉登仕郎(从八品),也是渭河寨的始建者,卒于清道光初年。在罗超珍和他的后继者努力营建下,渭河寨成为不同于客家围屋、铺门庄园等建筑的另一种民居样式,从高处俯瞰整个村寨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城市,四四方方东西南北各有一门,街道巷陌纵横交错如同棋盘格子。
让人惊奇的是,渭河寨出现了一尊用来祭祀崇拜的石狗,石狗面目狰狞不怒而威,生动逼真、线条优美,胸前刻有“泰山石敢当”几个大字,为我市境内首次发现。据了解,石狗崇拜在如今广东雷州潮州广西上思等地还有存在(以雷州一带为多),之前我市还从未发现过。
据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石狗在雷州人的心目中,先是图腾崇拜,然后变成了呈祥灵物,人们把这些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的石狗放置于村口、井边、房前、屋后,希望石狗能够为他们驱邪镇妖,保佑一方平安。石狗造型奇拙古怪,有具象类、抽象类、人格化类,又有文相武相之别,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究竟是仁义信都铺门一带自古以来的风俗还是后来从别处迁移过来的,值得仔细研究。
在村民找到的出土陪葬品中,青花瓷、坟坛、帽顶饰、帽额饰、墙砖等成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关注的焦点。胡庆生馆长告诉记者,这两件清代石青青花瓷色胎没有釉,外面青花是笔点画,用的料是国内石青青花料,底部有鸡心。青花瓷和药罐型坟坛在坟墓中是配合使用的,用来作乘谷子的容器,也就是人死后的“粮食仓库”。以宝云岭墓园往发现的清代墙砖比较薄一些,而且都打磨过,但这次墓中发现的砖却比较厚也没有任何打磨过的痕迹,究竟是人为所造成的还是清代不同时期墙砖规格就不一样,值得进一步去探讨。
3个清官帽顶饰(其中一件镏金顶饰)、3个玛瑙帽额饰为我市首次发现。顶子是做官的代名词,清代官帽顶上装有铜、珊瑚、宝石制成的顶饰,分别代表不同的官阶,民间俗称顶子,谁取得了功名,便说谁有了顶子。顶饰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雕刻花纹,官员的品级不同,其上顶珠的颜色和材料也不同。至于为什么一个墓穴中有3个帽顶饰、3个玛瑙帽额饰,依然是个谜。
民间宋代古墓葬是什么样的
宋代墓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形制、装饰和随葬品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大体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区域。
北方地区是指宋朝版图内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北方地区宋墓的面貌整体上较为一致,墓葬类型主要有石室墓、土洞墓、砖室墓、土坑墓等几种类型。
1、石室墓 用石材构筑的墓室称之为石室墓。宋代官方明令禁止使用石室墓,北方地区因位于政治、文化的中心区域,墓葬的营建大体能遵朝廷规定的礼度,因此,北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北宋石室墓不多。
2、土洞墓和土坑墓
土洞墓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靴形土洞墓(它的剖面像一只靴子)。北宋早期使用土洞墓的墓主有低级品官、城镇富商、农村乡绅等,身份相对不低,而进入北宋中期以后,稍有一些身份和地位的人,死后不再使用土洞墓,转而营建砖室墓,并逐步发展到使用建筑和装饰都十分考究的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3、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这类墓葬最初出现于唐末,北宋中期以后开始流龙泉公墓行,金代达到鼎盛,元代开始趋于简化,进入明朝以后急剧减少直至消失。北宋中期,大型的品官墓葬不再使用仿木建筑的装饰,反而逐渐趋于朴素,墓壁变得毫无装饰,而富裕平民,开始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4、土坑墓
宋代的土坑墓——“漏泽园”墓葬非常引人注目。所谓“漏泽园”,是指由北宋政府官方出面集资埋葬客死他乡的贫民、士兵及无主骸骨的公共墓地。这些墓葬一般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形式。
南方地区墓葬
1.长江下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是两宋时期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这一地区的宋墓材料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形制:
(1)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这种形制应该是最常见的,遍布全国,南方各地也不例外。
(2)长方形砖室券顶墓。其中又可分为单室和并列双室两种。
(3)砖框石盖顶墓或砖石混筑墓。这是这一地区最为流行的墓葬形制,同样也可分为单室和并列双室甚至三室等多种类型。
(4)石室墓。数量不是很多,多分布在山区。
(5)三合土浇浆墓。这是这一地区宋代出现的新型墓葬,对明清墓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合水境内已发现宋代墓葬8座,均系方形墓室八角叠涩覆斗藻井式砖砌建筑,其中固城乡6座,太白镇1座,板桥乡1座。 1984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秦大树,本科生田凯、荆文煌、李海霞,庆阳地区博物馆何翔和合水县文化馆寇正勤组成宋墓测绘工作组,对高台、董家寺3座古墓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测绘、拓片和拍照。测绘工作结束后,建议对这两处宋墓列级保护。 这些墓葬,充分体现了宋代墓葬与砖雕艺术高静园公墓的完美结合。
参考资料:宋代墓葬-百度百科
宋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
1、神宗以前,即崇宁以前,砖墓基本上与吉岘乡沟门前五代砖墓接近,造型上有了明显进步,出现了仿木构件和八角形叠涩四斗藻井和券顶式洞室,但仍无任何花纹砖出现。
2、北宋神宗时期,即崇宁年间,砖墓出现了花纹砖、假门、假窗,结构相对复杂,砖雕工艺日臻完善。
3、神宗以后,即崇宁年间以后,到宋徽宗政和以前,砖墓更为复杂,出现了花纹砖、假门、假窗、须弥座等。
4、宋徽宗政和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彩绘砖室墓,雕砖艺术进一步发展,内容更为丰富。
5、宋代砖室墓内均有四五具人骨架,置于棺床之上。说明这一时期的墓葬,为一家族的合葬墓。
扩展资料:
已发现的宋代名人墓葬:
1、宋魏威信墓
宋驸马都尉魏威信墓在平乐村南约2公里处。旧时墓前有马、虎、狮、羊等石雕,现白马寺山门前的石马即该墓故物,抗日战争前由白马寺住持德浩和尚迁去。
2、宋石守信墓
石守信在后周任洪州防御史,在宋为魏国公、归德军节度使,晚年谪居洛阳,任河阳三城节度使。他和两个儿子均葬在常袋乡石碑凹村西北,现两通巨型墓碑仍在。石碑凹村即依此碑而得名。
3、宋张咏墓
宋左天堂公墓仆射张咏墓在平乐乡天皇岭骆驼峰。明正统间御史周济相地开圹,得张咏墓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墓葬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宋代墓葬
宋代墓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形制、装饰和随葬品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大体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区域。
(一)北方地区墓葬
北方地区是指宋朝版图内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北方地区宋墓的面貌整体上较为一致,墓葬类型主要有石室墓、土洞墓、砖室墓、土坑墓等几种类型。
1、石室墓
用石材构筑的墓室称之为石室墓。宋代官方明令禁止使用石室墓,北方地区因位于政治、文化的中心区域,墓葬的营建大体能遵朝廷规定的礼度,因此,北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北宋石室墓不多。
2、土洞墓和土坑墓
土洞墓和土坑墓在宋代北方地区比较常见。土洞墓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靴形土洞墓(它的剖面像一只靴子)。北宋早期使用土洞墓的墓主有低级品官、城镇富商、农村乡绅等,身份相对不低,而进入北宋中期以后,稍有一些身份和地位的人,死后不再使用土洞墓,转而营建砖室墓,并逐步发展到使用建筑和装饰都十分考究的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3、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这类墓葬最初出现于唐末,北宋中期以后开始流行,金代达到鼎盛,元代开始趋于简化,进入明朝以后急剧减少直至消失。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是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砖室墓。北宋中期,大型的品官墓葬不再使用仿木建筑的装饰,反而逐渐趋于朴素,墓壁变得毫无装饰,而富裕平民,开始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4、土坑墓
土坑墓在各个时代都是大量使用的墓葬形式,北宋时期也思亲园陵园是如此。宋代的土坑墓——“漏泽园”墓葬非常引人注目。所谓“漏泽园”,是指由北宋政府官方出面集资埋葬客死他乡的贫民、士兵及无主骸骨的公共墓地。这些墓葬一般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形式。火葬墓用陶瓷罐放置骨灰,挖小土坑埋葬;土葬墓则采用土坑墓穴,将死者置于大型陶瓮或薄皮木棺埋葬。骨灰罐上或死者身上加盖青砖,砖上刻有编号、死者籍贯、身份、死因、收葬时间等等。
(二)南方地区墓葬
1.长江下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是两宋时期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宋墓材料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形制:(1)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这种形制应该是最常见的,遍布全国,南方各地也不例外。(2)长方形砖室券顶墓。其中又可分为单室和并列双室两种。(3)砖框石盖顶墓或砖石混筑墓。这是这一地区最为流行的墓葬形制,同样也可分为单室和并列双室甚至三室等多种类型。(4)石室墓。数量不是很多,多分布在山区。(5)三合土浇浆墓。这是这一地区宋代出现的新型墓葬,对明清墓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根据墓葬形制、类型和随葬品的变化,长江下游地区宋墓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北宋建国到真宗朝(960—1022年),这一时期的墓葬上承晚唐五代时期的特点,有竖穴土坑墓、砖室墓和砖石混筑墓三种。第二期为北宋中后期(1023—1127年)。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墓葬开始摆脱晚唐、五代的影响,形成宋墓的特点,除竖穴土坑墓和少量的券顶砖室墓外,砖室石顶墓十分流行。哲宗朝以后,砖室石顶墓、砖室墓券顶墓增加,石室墓和浇浆墓开始出现。第三期为南宋时期。这是长江下游地区宋墓发展的鼎盛期。高宗朝到宁宗朝(1127—1208年),最主要的墓葬类型是砖室石顶墓,底部多铺砖或石,一般有壁龛,放置随葬品。随葬品中金银饰品、铜镜、文具等增加,并开始用铁器镇墓和使用铁买地券。理宗朝以后(1209—1278年),仍然以长方形双室砖墓为主,但石顶墓减少,券顶墓增加,墓底普遍铺砖。浇浆墓的数量有所增加。
宋代长江下游地区的墓葬非常注重密封防腐,棺内的随葬品因此也较好地得到了保护,一些极易腐烂的如丝织品、漆木器等也多有出土。
2.长江中、上游地区
此区主要是指今江西省以上的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以及贵州的部分地区,地域非常宽广。这一广大区域内发现的宋代墓葬数量非常多,各地墓葬的形制也很丰富,随葬品也各有特色。
鄂西北和鄂北地区靠近关中和中原,墓葬受北方地区的影响比较大,流行仿木建筑砖室墓。这一类墓的平面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少部分为多边形。此外还有少量的双室大墓。鄂东和鄂东南地区的风格与长江下游地区相近,多见砖室石顶墓,有单室和双室两种。长方形砖室墓的形制较长江下游更为复杂一些,一般为长方形券顶砖墓,但也受到北方的影响,在墓壁上做出门、窗一类的砖雕装饰。湖北省东部的孝感、武汉和黄冈地区还发现了石椁木棺墓,以条石砌出墓壁和墓顶,内置木棺,有些还在椁上做出仿木建筑的门窗、斗棋等。
江西省今浙赣线以北、鄱阳湖以东地区的两宋墓葬,其面貌与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接近,有竖穴土坑墓、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和砖室石顶墓,还有一些石室墓。南部和西部地区以券顶砖室墓为名。
随葬品较有特色,以俑类的变化最为明显。北宋前期常随葬陶俑,北宋晚期到南宋中期流行随葬瓷俑。各式陶瓷俑中既有现实的人像俑,又有相当数量的神煞俑。南宋时期,随葬的陶瓷俑减少,而人物、动物、四神、十二生肖等内容则开始集中堆塑到罐的颈部,通常称其为“龙虎瓶”。这样的龙虎瓶,几乎每墓必出一对。俑类之外,北宋前期还常见陶罐、四系罐和多角罐,中期开始大量随葬青白瓷器,器类丰富,数量众多,质量上乘。南宋开始随葬一些黑釉罐、碗。湖南省发现的大型宋墓不多,以中小型墓葬为主。北宋时期以长条梯形带小龛的竖穴土坑墓为主,有少量石椁木棺墓。南宋时开始较多地出现长方形砖室墓和石椁木棺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多角罐和堆塑坛是最具特色的器物,南宋时期几乎每墓必出。
长方形砖室墓,集中发现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平原中部地区,包括少量与长江中游地区相似的内壁无装饰的石椁墓,有的还带有简单的仿木建筑雕砖,墓顶可分为重券、单券和叠涩券三种。北宋时期多为单室墓,南宋则多为并列双室和三室墓。随葬品方面,随葬武士俑、男女侍俑、神煞俑是其特点。
石室墓葬是宋代流行于四川盆地及其周围丘陵地区的主要墓葬形式之一。北宋后期的墓例仅在个别地方有所发现,数量少,构筑简单,所用石材基本上是粗加工的素面,没有人物、神兽等浮雕,少数仅有简单的线刻花纹和简括的武士图像。进入南宋以后,一种带有精美石刻的仿木建筑石室墓大量流行,成为南宋时期四川盆地最具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式。这种石室墓用石条筑成,常使用券顶、叠涩顶、蠡顶、人字顶,有的形成藻井,多采用并列双室或前后两室。这些石室墓墓室内均有精美的浮雕石刻,内容有仿木建筑构件、武士、四神、飞天、墓主人像、桌椅屏风、男女侍者像、妇人启门图、孝行图、装饰图案及舞蹈、伎乐等等。
(参考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