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北齐将军随葬品

九寺、五监、十二卫分别是什么

  九寺   寺即官署。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
  3.太常寺:掌宗庙礼仪,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改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清改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清末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五监
  国子监
  长官为祭酒,少府监、将作监长官均为监,同为从三品;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军器监
  长官为军器监,正四品上;掌造兵器、旗帜、戎帐、什物,依规定制作程式,按兵校工匠制作精粗利钝以为赏罚;作坊物料库掌收铁锡、羽箭、油漆等物;皮角库掌收皮革、筋角,以供作坊之用。
  都水监
  长官为都水使者,正五品上。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务。
  少府监:辖中尚署,掌牋祀圭璧、天子佩饰;左尚署,掌车乘制造;右尚署,掌鞍辔、纸笔等;织染署,掌冠冕、组绶、织纫、染色,有染坊使;掌冶署,掌玉器、金属器制作。各署、监还有监作,从九品下。
  将作监:长官历称将作令、将作大匠、将作大监,掌土木营造之事。右校署,掌版筑、涂泥、粉刷;中校署,掌管竹、葛等器物制作,左校署,掌木器制作;甄官署,掌石器、陶器制作。 军器监:有甲坊署、弩坊署,令皆正八品下。 都水监:掌各地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事。辖河渠署及诸监。
  九寺   寺即官署。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
  3.太常寺:掌宗庙礼仪,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改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清改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清末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五监
  国子监
  长官为祭酒,少府监、将作监长官均为监,同为从三品;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军器监
  长官为军器监,正四品上;掌造兵器、旗帜、戎帐、什物,依规定制作程式,按兵校工匠制作精粗利钝以为赏罚;作坊物料库掌收铁锡、羽箭、油漆等物;皮角库掌收皮革、筋角,以供作坊之用。
  都水监
  长官为都水使者,正五品上。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务。
  少府监:辖中尚署,掌牋祀圭璧、天子佩饰;左尚署,掌车乘制造;右尚署,掌鞍辔、纸笔等;织染署,掌冠冕、组绶、织纫、染色,有染坊使;掌冶署,掌玉器、金属器制作。各署、监还有监作,从九品下。
  将作监:长官历称将作令、将作大匠、将作大监,掌土木营造之事。右校署,掌版筑、涂泥、粉刷;中校署,掌管竹、葛等器物制作,左校署,掌木器制作;甄官署,掌石器、陶器制作。 军器监:有甲坊署、弩坊署,令皆正八品下。 都水监:掌各地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事。辖河渠署及诸监。
  十二卫
  唐初沿袭开皇旧制﹐设十六府。
  龙朔二年(662)唐高宗改百官名时﹐始正式定称为十六卫。在中央设十六卫,其中的十二卫为府兵的领导机构: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又在全国范围设置“折冲府”;“十二卫”遥领天下657个折冲府,分领诸军府到长安上番宿卫的府兵,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   十六卫另外四卫是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   因为十六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史称“南衙府兵”;“南衙府兵”,与守卫皇宫北门﹑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组成的“北衙禁军”交错宿卫,相互牵制。   南衙府兵十六卫,各有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等。“折冲府”正副长官名称多变,曾名“军头、府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军、别将”,贞观十年正式改为“折冲都尉、果毅都尉”。

北齐有哪些名将斛律光,兰陵王还有谁

  高隆之,本姓徐,字延兴。北齐洛阳(今属河南)人。
  父徐干为姑婿高氏所养,因从其姓。天平元年(534年)领营构大将军。累迁并州刺史。东魏初年,为尚书右仆射,主持邺都营建工程。与孙腾、司马子如、高岳合称“四贵”,非法专恣。官至太保。高洋小时,高隆之曾对他无礼,高洋取代东魏时,隆之反对。高洋下令把高隆之殴死。又把高隆之二十个儿子一一杀害。
  
  北齐的重臣
  李元忠
  http://baike.baidu.com/view/1346345.htm
  
  杨愔
  http://baike.baidu.com/view/1346392.htm
  段韶
  http://baike.baidu.com/view/663329.htm
  高隆之,本姓徐,字延兴。北齐洛阳(今属河南)人。
  父徐干为姑婿高氏所养,因从其姓。天平元年(534年)领营构大将军。累迁并州刺史。东魏初年,为尚书右仆射,主持邺都营建工程
  北齐名将有斛律光、段韶、高长恭。
  
  南北朝北齐的三员大将斛律光、段韶、高长恭合称“北齐三将”。
  斛律光
  
  斛律光,字明月,生于公元515年,北齐名将,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少工骑射, 出身将门。以武艺知名。
  
  一次随世宗高澄打猎,见一大鸟在云际飞翔,斛律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大鸟如车轮旋转落地,却原来是一只大雕,遂被时人称之为“落雕都督”。后拜大将军、太傅、右丞相、左丞相。他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二十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公元569年,周军围攻宜阳,断齐军粮道,他率步骑三万破宜阳周军,再通粮运。周军复攻,他领军迎战,又获胜利,俘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英等。次年,率众于平陇等地筑垒,迎战北周骠骑大将军韦孝宽所率步骑万人,大破之,俘斩千计。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
  
  公元572年,北周大将韦孝宽施以反间计,北齐后主高炜中计,将斛律光杀害。
  
  段韶
  
  段韶,字孝先,北齐名将,齐国开国宝云岭墓园功臣,为北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与高长恭、斛律光并称为“北齐三将”。
  
  段韶才华横溢,在齐国外统军旅,内参朝政,真可谓出将入相,功勋卓著。公元546年,高欢大军围攻西魏玉壁城数日未克,死伤七万多人。高欢病危,临终前嘱其子及大臣:“凡军旅大事,都要和段韶商量。”553年,梁将东方白额领兵进犯北齐,段韶奉命讨伐,大败梁军,杀东方白额。之后,北齐和北周每有战争,带兵将帅非段韶莫属,而且都能取得胜利。
  
  公元571年,北齐与北周在边境对峙数月,段韶在军中病危,他在设计大破周军的当天夜里死去。
  
  高长恭
  
  高肃,字长恭,兰陵王高长恭,一名孝瓘,以表字名,骁勇善战,是北齐世宗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吓敌人,遂每次打仗都要带上怪狞的面具。
  
  公元565年,周军大举进攻,包围洛阳。高长恭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金庸城(洛阳)下,城被周军包围甚急。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遂摘下面胄,示之以仪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解除了包围。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
  
  公元573年,高长恭被北齐后主高纬赐毒酒。
  高敖曹_
  高欢大破尔朱氏军后,即以晋阳为根基,遥控朝政。元修不满,准备讨伐高欢。六月,高欢以清君侧为名,调集大军南下,以高敖曹领兵为前锋,向魏都洛阳开进。七月二十九日,高欢军进入洛阳,高敖曹率500劲骑追魏帝至陕西,不及而还。九月,高敖曹为豫州刺史,讨三荆诸州不归附者,皆平之。
盘龙台公墓  
  536年十二月,高欢督3路军进攻西魏,以高敖曹攻上洛,窦泰攻潼关,亲率军进与蒲阪。537年正月,高敖曹渡河后祭河伯,说:“河伯,水中之神;高敖曹,地上之虎。行经君所,故相决醉。”时山道峻隘,高敖曹率军自商山转斗而进,所向无前,遂攻上洛。上洛人杜窋降于高敖曹,高敖曹以其为向导进行攻城。守将泉企固守10余日,其子泉元礼、泉仲遵也督军力战。不久,泉仲遵眼睛受伤,不能再战,高敖曹遂攻克上洛,俘泉企及将帅数十人。高敖曹以杜窋为洛州刺史。时高敖曹为流矢所中,身受重伤,对部下说:“吾以身许国,死无恨矣,所可叹息者,不见季式作刺史耳。”高欢闻后,即以高季式为济州刺史。高敖曹拟向蓝田进攻,却得知窦泰兵败,加之高欢召其还军,只好自上洛撤军。高敖曹不忍弃众,率军力战,得以全军而还。
  段韶,字孝先,武威姑臧人,出身军官世家。段韶少年时代就擅长骑射 ,有将才,加上和高欢有点亲戚关系,深得高欢信任,任都督。北齐天宝四年(553),梁将东方白额领兵进犯北齐,段韶奉命讨伐,大败梁军,杀东方白 额,被封为平原郡王。后历任司空、司徒、大将军、尚书令,赠太子太傅,兼任并州刺史等 职。之后,北齐和北周每有战争,带兵将帅非段韶莫属,而且都能取得胜利。武平二年(57 1),北齐与北周在边境对峙数月,段韶在军中病危,他在设计大破周军的当天夜里死去。 北齐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加黄钺,赠相国、太尉衔,谥曰忠武。

南北朝北齐时期各大势力名臣武将君主等详细资料

  北齐
  南北朝·北朝·北齐之君主和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 文穆帝 高树 — —
  北齐高祖
  (初谥太祖) 神武帝
  (初谥献武皇帝) 高欢 — —
  北齐世宗 文襄帝 高澄 — 天寿陵园
  北齐显祖
  (初谥高祖)
  (曾改谥威宗) 文宣帝
  (曾改谥景烈皇帝) 高洋
  (高欢次子) 天保 550年-559年
  — 济南闵悼王 高殷
  (高洋长子)
  干明 559年-560年
  北齐肃宗 孝昭帝 高演
  (高洋之弟、高欢六子) 皇建 560年-561年
  北齐世祖 武成帝 高湛
  (高洋之弟、高欢九子) 大宁
  (或太宁) 561年-562年
  河清 562年-565年
  北齐后主 安帝 高纬
  (高湛长子) 天统 565年-569年
  武平 570年-576年
  隆化 577年
  — — 高延宗
  (本为安德王) 德昌 576年
  北齐幼主 顺帝 高恒
  (高纬长子) 承光 577年 斛律光(515年-572年),字明月,中国南北朝时朔州(今山西西北)敕勒人,北齐名将。斛律光少善骑射,以武艺知名,17岁时为高欢所欣赏,任其为世子高澄的亲信都督,当时传号为“落雕都督”。天保三年(552年),斛律光从征出塞,先驱破敌,多有斩获,班师后被任命为晋州刺史。其后屡次攻灭四周的游牧部落,屡立战功,迁为朔州刺史。天保十年(559年),赏特进、开府仪同三司。皇建元年(公元560年),进爵巨鹿郡公。大宁三年(562年)正月,北周遣将达奚成兴等进攻平阳,斛律光率步骑三万击败之,追入周境,获二千余口,升为司徒;四月,率骑北讨突厥,获战马千余匹。同年,北周武帝遣尉迟迥、宇文宪等,号称十万大军进攻洛阳,斛律光率五万骑兵前往会战大破之,斩获三千首级,以死者堆积为京观,升太尉,又封北京树葬公墓价格冠军县公。武平二年(571年),北周柱国普屯威、韦孝宽等率步骑万余进犯,与斛律光在汾水之北交战。斛律光大破之,俘虏千余,又封中山郡公。回师后,又率五万大军出平阳道,攻姚襄、白亭城戍,皆克之,又别封长乐郡公。其后他又多次击败北周进犯。有一次大战后,他认为军人多有功勋,却没有得到慰劳,不肯就此遣散军队,反而率军进逼北齐后主高纬驻地,上表请赏。后主高纬被迫答应,拜他为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斛律光入朝后,常在朝堂垂帘而坐。尚书右仆射祖珽不知,骑马经过,引得他大怒,对人说:“这人怎么敢这样!”后祖珽在内省言谈高傲,斛律光恰好经过,听说后,又大怒。祖珽知道得罪了他,于是贿赂他的仆人问道:“相王真的怨恨我吗”仆人回答说:“自从你上任后,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高纬乳母之子穆提婆求娶光庶女,被拒绝。高纬赐提婆晋阳之田,斛律光在朝上当众拒绝。于是祖、穆二人对他积怨更深。北周大将韦孝宽忌讳斛律光的英勇,于是在北齐散布谣言说;“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还说“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祖珽听说后,认为是扳倒斛律光的好机会,于是又续写说:“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绕舌老母不得语。”让小童在路上歌唱。穆提婆不久也听说,与母商议后,对后主高纬进谗言道:“斛律氏几世都是大将,名声震动关西,威名影响突厥,女儿为皇后,儿子尚公主,谣言很可畏啊。”高纬本来不信,但心存猜疑,后来又被祖珽所进谗所打动,于是将斛律光招入殿中,密谋暗杀。斛律光到后,被引入凉风堂,由刘桃枝从背后拉住刺杀,时年五十八岁。后主高纬于是下诏称他谋反,今已伏法,尽灭其族。 徐显秀,北齐政权的太尉太保尚书令。名颖,恒州忠义郡(今河北北部)人,少年豪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河靖三年(公元564年)因作战英勇,被封为武安王。在北魏末期,他先是参加了尔朱荣的队伍,尔朱荣失败以后归了高欢,然后就一步一步地进入东魏的政权高层。公元571年死于晋阳城内的府第中。
  历史遗迹:
  [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东南郊王家峰村,以其重要的考古价值和艺术成就,于 2002年4月 13日荣登200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
  全墓数百平方米彩绘壁画保存基本完好,气势恢宏壮观,形象生动写实,色彩斑斓如新,与娄睿墓,湾漳大墓壁画齐称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但徐显秀墓又与它们在绘画风格和技法有所不同,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壁画用笔简炼快速,人物动态造型逼真,隐然可见透视之意,似乎已谙写生之法,颇具速写之髓,墓道壁画尤其如此。在粗糙墙面上,用笔有如行云流水,不起稿而一笔到位,挥洒自如,而且几乎未见修改痕迹。画家对造型的把握和对线条的控制,不能不令人惊叹。另一个特点是,画家对某些装饰图案的描绘,末使用当时的通常手法,先勾出轮廓再填以颜色,而是直接用色笔点染成形,取得了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
  王家峰北齐徐显秀画墓,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和了解北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全墓壁画分为墓道和墓室两部分,总面积达360余平方米,画有各类人物200余名,马匹、牛车、怪兽共8种,以及各色仪仗兵器,乐器和生活什物若干。物体形象与实物同大。
  尽管古墓先后五次被盗,随葬品损失惨重,但仍然有一些可喜的收获。一是基本完整的墓葬壁画;二是数量相当多的低温瓷器;三是精美的彩绘陶俑;四是珍贵的中外文化交流见证;五是精美的绘画技艺;六是《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北朝晚期历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北齐名将之-兰陵王 兰陵王,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传说他俊美非常,又勇冠三军,唯恐上战场时敌人轻视,故每次出阵都戴一个极凶恶的面具,所向无敌。世传《兰陵王入阵曲》,与后世的《秦王破阵乐》并称。其面具据考证为唐代歌舞戏乃至后世京剧脸谱的源流。词牌里也有《兰陵王》一曲。关于兰陵王的传说与故事非常多,或香艳,或武勇,不一而足。今天我来说说历史上的兰陵王---高长恭。
  南北朝的北魏末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都为权臣所夺。东魏执政的是高欢。高欢传位给长子高澄,高澄后遇刺而死,弟弟高洋继位,夺了东魏的天下,开创了北齐。高长恭是高澄的第四个儿子。他生于何时,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高家是个短命的家族,据记载除了高欢,所有男子没有能活过四十岁的,而且高长恭还死在他几个哥哥的前面,以此推算,他死时在三十岁左右,也就是说,他父亲死的时候,未来的兰陵王还是个小孩子。高长恭长大后,被封为兰陵王---这个称号后来比他的本名还要响亮的多。
  北齐始祖高欢,号称神武,用兵如神,与西魏宇文泰长期鏖战,大占上风。到了第三位皇帝高湛时,已是主昏国乱,国势大衰。以前每年到了冬天,黄河封冻,是西魏人(后来的北周)把冰凿开,以免东魏(也就是北齐)人踏冰进犯。现在已经轮到每年北齐人去凿冰了。
  公元564年正月,北周联合突厥,进攻北齐。兵锋直达晋阳(当时北齐都城在邺郡,但传统上精兵强将都在晋阳,皇帝每年总有一半时间在这里)城下。当时天降大雪,北齐军以段韶为主帅,依托坚城对周军进行了凶猛的反击,获得大胜。突厥军被齐军的气势吓倒,没敢参加战斗。最终在城外大掠而去,退军途中困于大雪,损失惨重。这一战应该是兰陵王的初阵。史载:“周军与突厥寇晋阳,(兰陵王)尽力击之”。这时的兰陵王还不是军中的主将。但在战斗中崭露头角是肯定的,因为他很快就独领一军,成了北齐的方面大将了。
  同年十二月,周军再次起兵二十万,大举攻齐。这次的战役焦点在洛阳---周军以全军围攻洛阳将近两个月而不克。北齐以段韶、斛律光、高长恭为帅领兵救洛阳。总兵力大约八万。齐军从晋阳疾驰而来,很快就到了洛阳城下,两军在洛阳的邙山遭遇并就此开始战斗。当时齐军抢占了山坡的高处,段韶在左,斛律光在右,兰陵王领中军。战役开始,周军以步军为前锋,向前猛攻,齐军步步收缩,向山上退去。等周军的战线逐渐拉长,势头开始衰退的时候,齐军阵后的精锐从两翼开始了猛烈的反攻,周军顿时支持不住,溃败下来。这时兰陵王独领五百精骑杀入敌阵,穿透重重敌军,直抵洛阳城下。洛阳城中守军不知来者为谁,不敢开城,兰陵王脱下头盔(即兜鍪),仰面示之。城中认出是兰陵王,欢呼声震天,遂开城与城外的援军共击周军。在内外夹击下,周军十几万大军全部崩溃,不可收拾。洛阳邙山之战,以北齐的大胜而告终。兰陵王一战成名,威名远扬。“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之曲》。”
  其实,传说中兰陵王入阵之时,总带一个面具,我看未必是真。因为那时的大将披甲上阵,头盔能将大半个脸全部遮去,似乎没什么必要再带个面具了。举个例子:唐朝薛仁贵征西,以三箭定天山,威名震于天山脚下。后来铁勒诸部复叛,薛仁贵再次来讨,敌军说:“我们听说薛将军早就死了!”薛仁贵免胄示之面,敌军上前一看,果是薛仁贵,一时惊散。要看清面目,不摘下头盔是不行的。不过,传说如此更富有传奇色彩,试想:当兰陵王在洛阳城下脱下那凶恶以极的面具的一刹那,姿容绝世,前面是高峻的城墙,身后是无边的大军,疾风吹来,那一头长发随风飞舞,美艳勇武集于一身,是多么令人神往呀。
  公元571年,北齐和北周反复拉锯于河南沿黄河一带,周军夺取了北齐好几座城池。兰陵王和段韶共同领兵赴援。段韶于军中得病,兰陵王总督大军,所向克捷,取得了柏谷、定阳等地围攻战的胜利。在回军的途中,段韶病死。兰陵王一生的武功也就到此为止了。
  兰陵王为将,爱护士卒,“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但他后来做官却以贪财闻名。岂不奇怪?有个部将就来问他:“是不是想以此避免皇帝的猜疑?”果然言中!在兰陵王邙山大捷后的一天,皇帝问他:“你当时只领五百人就敢如此深入敌阵,岂不危险?”兰陵王道“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我要保卫家园!皇帝立刻变了脸色!兰陵王是皇帝的堂兄,以天下得失为“家事”,是不是有夺位之心?兰陵王估计也看出皇帝的疑忌来了。但这一招秦朝的王翦、汉朝的萧何用来都可以,他高长恭用却不行,因为他姓高!正如部将分析的:“皇帝要是想杀你,你贪财正是一个借口!”兰陵王闻言不觉流下了眼泪。他听从部将的建议,从此称病,有病也不医,大概病死对他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过了一年,江南陈朝北征,兰陵王唯恐朝廷又派自己为将,感叹道:“我去年脸肿,今年怎么不发病?”多么悲哀!他绝不是害怕上战场,而是害怕凯旋归来呀!
  兰陵王这样的人生在如此乱世,究竟是他的幸运或是不幸?天下多故,干戈四起,正是武士纵马驰骋,留名千秋之时。鹞子经天飞,群雀两相波,可当小雀占据了王座的时候,那雄鹰又该如何自处呢?也许象兰陵王这样的武士,只该属于战场吧。战士从沙场归来,欲求一容身之处尚不可得!
  饶是如此退避,皇帝仍然不放过他。公元573年五月,齐后主派人送毒药给兰陵王。兰陵王的妻子还要去见皇帝诉冤,兰陵王长叹道:“天颜何由可见!”遂仰药而薨。就在前一年,斛律光,那举弓能射落大雕、扬鞭能拓地千里的大将,父子兄弟全家都被诛灭了。
  4年后,北齐亡国,高氏全族被北周杀光。兰陵王没有活到那时候,大概也能算是一种幸运吧。
  兰陵王死前,将家里别人欠钱的借据全部烧掉,同时化成灰烬的也许还有他全部的希望和热情以及他灿烂却短暂的一生。
  秦朝丞相李斯临刑前,想的是做一个匹夫,和儿子牵着黄狗自在逍遥地走出上蔡东门;东晋名士陆机被杀前,想的是年轻时在松江华亭临风举杯,听天上飞鹤清远的叫声。而兰陵王在走向他生命终点的最后时刻,不知在想些什么?是不是那在邙山下领着五百铁骑跃马冲向敌人如林般枪尖时的刹那?
  北宋最有才华的文人苏轼在晚年写诗道:人生忧患识字始。对于兰陵王高长恭---这天生的武士来说,也许他父亲将他抱上马背,驰骋在疾风鼓荡的晋阳城郊的时刻,就是他人生忧患的开始吧。
  清朝时期的八大名臣 袁世凯,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别号容庵,因其为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生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他五短身材,颈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间传说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癞蛤蟆”投胎转世。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弃文从军。曾随军东渡朝鲜平叛。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从此,逐渐为清廷所倚重。
  
  袁世凯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纵横捭阖的重要人物,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与其有密切联系。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清朝时期的八大名臣 袁世凯,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别号容庵,因其为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生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他五短身材,颈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间传说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癞蛤蟆”投胎转世。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弃文从军。曾随军东渡朝鲜平叛。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从此,逐渐为清廷所倚重。
  
  袁世凯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纵横捭阖的重要人物,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与其有密切联系。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耿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在目前热播的影视剧中,鳌拜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他的忠贞耿直这一面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但最后他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
  于成龙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以廉洁著称的官员不算少,但其中著名的当推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别号子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
  
  于成龙是清康熙年间的重要大臣。他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直到45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纪晓岚
  
  纪晓岚(1724~1805),名昀,晓岚是他的字,直隶河间献县(今河北沧县)人。据史书记载,他一生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给后世留下许多趣话,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总体而言,他的一生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和银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据史书上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长得丑,近视眼,口吃,这些生理特点都成为纪晓岚一辈子与乾隆貌合神离、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相貌丑陋的纪晓岚却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华横溢,也难得到真正的重视,难以参与重大的政治决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纪晓岚只能做乾隆的词臣,而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纪晓岚一生中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任会试考官,三次任礼部尚书,均是这种际遇的体现。这种官职并无重权、实权,只是大清朝廷的摆设而已。 刘铭传
  
  凡看过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和《沧海百年》的观众,想必对刘铭传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生于安徽合肥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祖上世代以农为业。他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父亲刘惠人称“刘老好”。据说他二目如电,说话嗓门很大,同年龄的伙伴都怕他。后来上了私塾,他也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好好读书,而是喜欢自己身为一方“主帅”,带领一群小伙伴玩开仗的游戏。他不屑以农耕为业,更不想通过科举荣身,对“四书”、“五经”没有兴趣,而喜欢研读兵书、战阵、五行杂书,传说他曾经登大潜山仰天叹曰:“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安能龌龊科举间?”
  
  同治元年(1862),刘铭传率所部加入李鸿章的淮军。在参与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刘铭传受到李鸿章重用,迁升很快,由千总、都司,很快提升为总兵,29岁就擢升为直隶提督,成为淮军名将。
  
  正如姚永森先生在《刘铭传传》里写的那样,刘铭传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第二是保卫台湾、抗击法国侵略者;第三是担任首任台湾巡抚六年时间内开发和建设台湾。这位出身农家的将领,曾经贩过私盐,啸聚山林,其人生颇具传奇色彩。
  和珅
  
  和珅发迹很早,20多岁的时候受到乾隆赏识,此后便平步青云,迅速成为大清帝国政治舞台上一手遮天的人物,闻名全国。
  
  但是人们对他的早年生活却所知不多。冯佐哲曾在《和珅评传》中作过详细考证,和珅应该是满洲正红旗人,他家曾一度被抬入正黄旗,获罪后其家属又被划归正红旗。有人说和珅出身“贫贱”、“卑微”,估计是和珅当政时升迁太快,又飞扬跋扈,故被人所痛恨,遭到过他打击、排挤的人,故意造谣,以表示他不配当宰相。当然,和珅出生时,家境并不富裕,却是事实。从许多野史中可以知道,和珅童年时曾在家里与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启蒙教育。又由于他的父亲曾任福建副都统,所以和珅10来岁时,得以和弟弟一起进入咸安宫官学。咸安宫官学实际上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质量很高的全国重点学校。
  
  事实上,有史料记载说,和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男子,玉树临风,脸庞白皙,行动敏捷,举止端庄,言语诙谐。 曾国藩
  
  清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在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叫白杨坪的偏僻村庄,诞生了一位对晚清历史影响颇大的人物——曾国藩。
  
  可以说,曾国藩真正走上历史前台,施加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独特影响,是以他在原籍襄办团练、协助地方官筹办“防剿”开始的。这不仅关系到曾国藩的一生荣辱,而且关系到大清王朝的气脉运数。从这时起,曾国藩的才能和个性逐渐得到展示;也是从这时起,人们给了他各式各样的骂名和美誉。
  
  当我们摆脱各种政治因素后,从历史实际出发,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身上汇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补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续”,又“开近代风气之先”,他实现了从理学家到洋务派的转变;他是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是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
  李鸿章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在家排行老二,道光三年(1823)正月初五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现属肥东县)。父亲李文安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因此,李鸿章也算是官宦世家出身。
  
  李鸿章一生的轨迹用他自己的话,可以概括为“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衷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有同僚称其可杀,康有为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

南北朝将军墓葬估计有什么陪葬品

  铜镜、铁剑、瓷钵、带釉瓷碗
  南北朝的大墓多薄葬,相比较汉代来说,陪葬品很少。(特别是南朝,我对北朝不是特别熟悉)
  一般来说墓的规格陪葬品是比较次要的,特别是非宗室的人的墓。(就是不是皇室的话,陪葬品规格不会太高)显示墓主人身份的比较重要的东西是碑刻和墓志铭。
  一般出土的会有瓷器,这个包括一些日用器皿,比如酒壶等等,还有一些专门用来陪葬的,比如魂瓶。
  一些陶土制的屋子、偶俑等等。
  会有一些墓主人身前比较喜欢的东西,比如喜欢服食五石散的人会陪葬五石散,喜欢书的人会陪葬书。还有墓主人的印章等等。
  如果有女子合葬,一般还会有铜镜、珠宝饰品等等。
  很多贵族的墓地装饰有壁画和砖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