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文化儿子儿媳送父挽联

丈夫去世了妻子送花圈挽联内容怎么写 父亲去世了儿子送花圈花圈上的挽联内容怎么写

  常用的上半联:
  男用“千古”,
  女用“仙逝”“千秋”,
  烈士用“永垂不朽”,
  男女通用“逝世”,“仙游”。
  
  下半联:
  亲人用“泣挽、哀挽”;
  平辈用“挽、同挽”;
  晚辈用“拜挽、叩挽、敬挽”。
  
  具体什么的可以去寿材店请教店主,他们经常写,懂得多
  亲,走好
  某某某先生千古 ,某某某敬挽,可以了就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多少了
  什么多少了,您是在问我父亲的年龄吗?
  是的

儿子对父亲的挽联

  难忘手泽,永忆天伦 继承遗志,克颂先芬
  难忘手泽,永忆天伦
  继承遗志,克颂先芬
  同事的父亲去世挽联怎么写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慈祥,花松翠柏堪慰逝后思念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泣人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似留芳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
  
  悼念父亲的挽联
  
  难忘手泽,永忆天伦
  继承遗志,克颂先芬
  
  深恩未报惭为子;
  隐憾难消忝作人。
  
  多感佳宾来祭奠;
  深悲严父去难留。
  
  屋内儿哭慈父逝;
  门前吊客履霜来。
  
  音容未远悲愁昔;
  杖履空存忆老成。
  
  守孝不知红日落;
  思父常望白鹤飞。
  
  慎终不忘先父志;
  追远常存孝子心。
  
  只见三秋多苦雨;
  谁知九月别严亲。
  
  亲厌尘纷,寿终正寝归蓬岛;
  儿慈手泽,眼流双泪滴麻衣。
  
  关于描写父亲的挽联
  
  懿德长存子孙托福
  非份莫求世代永昌
  
  前人知足藉福地
  后代长乐缘洞天
  
  松苍竹翠纳百福
  山环水抱集千祥
  
  椿萱抱流觞并茂
  兰竹蒙山川独钟
  
  福地洞天先贤独得
  近山流水后辈共怀
  
  地凭祥光开泰运
  人以正气耀儿孙
  
  正气一身昭日月
  仁德两字传子孙
  
  古石苍松标贞性
  行人流水皆天机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
  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念前辈克勤克俭创业
  勉后裔课耕课读振家
  
  
  风范亿万年长传后代
  典型千百世永驻人间
  
  寿世垂百年而远共仰典型
  有为协万事之宜自昭正气
  
  功昭后人
  德炳丹青
  
  传家维孝悌
  养性在忠良
  
  立德齐今古
  存厚传子孙
  
  紫气盈福地
  祥云拥洞天
  
  承家多有德
  继代有仁风
  
  福田祖上种
  心地子孙耕
  
  德行感桑梓
  品节昭后人
  
  天和随所寄
  风气若无怀
  
  勤俭敦夙好
  耕读秀群英
  
  立德齐古今
  藏书教子孙
  
  德贯天人际
  气穿日月光
  
  积德培麟趾
  传善起凤毛
  
  挽联写作方法:
  
  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逝者,治丧和祭祀时专用的对联。一般分上下联,表示逝者的生平、成绩和美德,以及他的死亡对后人的影响等。
  
  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也可以写在上长幅白纸上。可贴在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门口、骨灰盒两侧。
  
  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儿子挽父亲的七字对联

  慈父驾鹤瞑童颜
  孝儿服丧耀祖贤

送父亲花圈挽联格式

  父亲大人XXX千古,不孝子XXX敬挽。我见过的都是这么写,希望帮到你。
  周晔: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西山公墓,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八达岭陵园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