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文化妃园寝有随葬品吗

为什么康熙的一些妃子没有葬在妃园寝内

  但是安嫔和敬嫔的去世时间和安葬地点是一个比较经典的问题了,至今史学界没有定论。在康熙十六年她们被封为嫔之后,再不曾有关于她们的历史记录,看《康熙皇帝一家》中称她们卒于雍正年间,年龄在60岁以上。
  有历史爱好者曾推断可能有三种可能:
  一是像前面所说被遣回家,但这种情况不太可能,而且应该有正式的诏书
  二是早卒,暂安于黄花山下,后来未再奉移景妃园寝;
  三是获谴降封为贵人、答应或常在,因为现在所知道的圣祖的贵人、答应或常在都不知道姓名
  
  所以我认为:
  安嫔、敬嫔应该属于第二种情况,毕竟康熙不像后来的某人,并不喜欢给人降位分。
  六位贵人中可能有人属于早卒,归于第二类,也有可能就是景陵妃园寝中十位贵人之中的,毕竟姓名不详嘛;
  至于四位庶妃,其实也可能属于园寝中贵人、常在或答应,因为对于庶妃一词的解释中有时认为庶妃是没有得到嫔及以上的正式册封但可能已有低级嫔御的称号。
  
  但对于这个问题的一切回答都是一家之言的猜测,没有准确的史料依据,还请楼主酌情参考。
  品级不够
  应该是早逝,陵寝尚未建好。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品级不够不能修陵寝
  或者是死得早陵寝没建好后来没移进去
  品级不够或不受宠

龙泉公墓

清东陵中的妃园寝景陵、裕陵、定陵、惠陵妃园寝里分别葬的是哪些妃子拒绝百度出来 答非所问的长篇大论,谢谢

  景陵皇贵妃园寝:内葬康熙帝的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
  景陵妃园寝:内葬康熙帝的48位妃嫔和1位皇子。
  裕陵妃园寝:内葬乾隆帝的死后被贬的乌喇那拉皇后和35位妃嫔。
  定陵妃园寝:内葬咸丰帝的15位妃嫔。
  惠陵妃园寝:内葬同治皇帝的4位皇贵妃。
  公主园寝:内葬宣宗道光皇帝的2位公主和2位皇子。
  裕陵妃园寝:内葬乾隆帝的死后被贬的乌喇那拉皇后和35位妃嫔。
  定陵妃园寝:内葬咸丰帝的15位妃嫔。
  惠陵妃园寝:内葬同治皇帝的4位皇贵妃。
  公主园寝:内葬宣宗道光皇帝的2位公主和2位皇子。

清朝皇子早死的葬入哪里是妃园寝吗

  在清代皇家典制中,对于未成年或未封爵的皇子之丧礼,本来未作系统的规定。然而,皇帝们对其爱子之丧往往表现得十分悲伤,故常就他们的葬礼和祭奠仪式做出具体的谕示,久之沿袭成例,并视为办理皇子丧礼的基本原则。
  康熙时期定制,凡皇子幼年早殇,都用小式朱红色棺木盛殓,袝葬于黄花山(河北遵化清东陵附近),其葬所按妃嫔亲王的等级称作“园寝”,但制度有别,即“惟开墓穴平葬,不封不树”,没有坟包、碑亭一类的建筑,其制较为简单。雍正以后,规格有明显提高,将殓葬皇子所用棺木改为“金棺”,并逐渐称为定例。这种“金棺”并非采用黄金制作和装饰,外髹朱漆,再施绘云龙等图案,显得高贵华丽,棺内用妆龙缎、闪缎等面料的被褥,又用织金梵文字陀罗尼经被,是为死者“超度亡灵”的用品。此外,发引出殡之日所用帷帐等绸缎的质量,颜色等要同皇子的身份相符,抬棺杠夫例用80人,均穿绿缎绣狮团花衣,头戴插有红翎的帽子,这些都已演化成固定的制度,原则上适用于每一个同类情况的皇子。
  清宫皇子的丧葬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死者虽同为皇帝的亲骨肉,但由于其生母后妃和本炎黄陵园人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不同,往往受到不同的待遇而对于宠妃所生的爱子,理所当然地要礼仪从优。如顺治十五年,董鄂氏皇贵妃所生的皇四子刚满百日便不幸夭折,皇帝福临为抚慰爱妃丧子之痛,传谕皇四子葬礼“视亲王加厚”,即礼节不得低于亲王的档次,这也就是除皇帝以外的最高等级了。雍正六年,年仅8岁的皇八子福惠病殇,他是皇贵妃年氏所生,也是最受父皇钟爱的小皇子,所以治丧规格也很高,皇帝辍朝三日,宫中所有人员都要穿孝服,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的皇室贵族,公侯伯一下骑都尉品级以上官员、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夫人以上命妇都集于皇宫,每日两次向福惠灵柩贡献祭品。下葬以后百日内仍然每日朝夕二祭。在此期间及以后,逢有重要祭日还要用金银纸糊的元宝和纸钱(初祭、大祭均各用七万枚),羊、酒、筵等行祭。上述仪节虽是为福惠治丧而颁行,但基本上是参照当时的亲王丧仪制定的,很合皇子的身份,因而此后的一些皇子丧仪多援引此例办理,但仍视皇帝对死者及其生母的感情有隆重和简单之别。现举起乾隆年间记载比较清楚且比较典型的一例,以便读者对清代皇子丧仪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清高宗弘历继位初年,秘密立皇后富察氏所生嫡长子永琏(皇次子)为皇太子,但他在乾隆三年刚满九岁便不幸夭折。乾隆十一年四月,富察皇后又生下皇七子永琮,乾隆帝又把继承皇位的希望寄托在这个惟一的嫡子身上。然而天不遂人愿,永琮尚未满两岁,又因出痘(天花)于乾隆十二年腊月二十九日身亡。十年之间两丧嫡子,皇帝和皇后痘悲痛异常,为了表示自己对这位早丧幼子的钟爱弘历特颁谕旨:“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歧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异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为轸悼。”因永琮年龄尚幼,并未被正式立为储君,不能像永琏那样按皇太子丧仪办理后事。但皇帝考虑到他是中宫皇后所生嫡子,又是自己心目中的继承人,不能与其他兄弟同等对待。因此决定“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遂经礼部等衙门奏安灵园公墓准,拟定丧议,刚刚过完乾隆十二年的大年初一,便开始为其办理丧事。
  
  正月初二日,将皇七子遗体盛入“金棺”。诸王大臣官员及公主、福晋等齐集致哀。
  
  初四日,将“金棺”移至城外曹八里屯暂安,沿途设亲王仪卫,表示丧议相当于这一等级的礼节。
  
  初六日,赐皇七子谥号为“悼敏皇子”,这在清代皇子中是极少见的特例。
  
  十一日,行“初祭礼”。用金银纸锭一万、纸钱一万、馔筵31席、羊19只、酒9尊。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宗室贵族,民公侯伯以下四品以上官员和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齐集祭所,读祭文、奠酒、行礼。
  
  十二日,行“绎祭礼”。用金银纸锭和纸钱各两千、馔筵5席、羊5只、酒5尊,内务府官员齐集行礼。
  
  二十三日,行“大祭礼”。乾隆皇帝亲临祭所,奠酒三爵,其余同“初祭”。
  
  二十七日,行“周月礼”,或称“满月祭”。用金银纸锭、纸钱各一万,馔筵15席、羊9只、酒7尊,众人齐集行礼与“初祭”同,此后满第二个月、第三个月仍按此仪行祭。
  
  四月初七,行“百日礼”。参加人员及祭品与“周月礼”同。
  
  四月十五日,行“祖奠礼”。参加人员及所用纸锭、纸钱、羊数目均同上,惟酒用5尊。
  
  四月十七日,行“奉移礼”。即把棺木由祭所送往安葬之地。是日亲王以下,四品衣以上官员都集于祭所大门外,公主怀柔凤凰山陵园、福晋、命妇等则集于二门以内。“金棺”抬殇棺车前后及经过各门时,内务府官员要奠酒行礼;王大臣官员和命妇等“举哀”(哭泣)送行。棺车起行后,前后有仪卫和太监、护军等随行,又有礼部、工部官员和八旗官兵护送。从京城悼葬地朱华山(河北遵化清东陵附近)沿途共设4站,各塔芦棚(路祭棚),每两站之间备抬棺夫役30班,每班80人,各有关员任领班,分段抬行,至每站都要设酒筵祭奠。在朱华山附近,有事先到达的贝勒、大臣等侯迎。此后又经过了几番祭奠行礼,将“金棺”安置在葬地所设的板房之内。
  
  四月二十三日,行“暂安礼”。即将棺木安置在葬所预备的处所内,等待正式安葬。这天仍要陈设仪卫、并有奠酒、致祭诸仪式。
  
  九月二十五日,行“奉安礼”,即正式下葬。用金银纸锭、纸锭各一万、馔筵15席、羊9只、酒5尊按制祭奠后,将“金棺”移入墓内奉安于石床之上,封闭墓门再奠酒行礼,并将仪卫等焚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以上便是乾隆帝第七子永琮丧议的简单过程。从装殓入棺到入土安葬,历时近九个月,参与祭奠人和执役人员达万人以上,花费用度难以计算。一个不到两岁的襁褓小儿,只因为是皇帝的爱子,其丧葬就要牵动如此惊人的人力物力,他们死后的丧议,甚至比活着的时候更能体现其皇家贵子的超凡身份。因为这是他们的父皇对其表达舐犊之情的最后机会,自然不惜巨资,把儿子的丧事办的尽量隆重气派,以全自己的一份爱心。相比之下,一些在自己兄弟继位后去世的前朝皇子,即使爵列亲王郡王,却只与当朝皇帝有手足之情,其丧仪虽按制而行但与一些受宠的幼年皇子丧仪相比,就显得比较平淡了。
  摘自佟悦、吕霁虹著《清宫皇子》第62-65页 辽宁大学出版社
  
  来源:稽古右文长青园骨灰林
  也许是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