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文化陶楼随葬品

冥器为何又称明器,二者不是同音吗

  明器,冥器。简单的说就是随葬品。但是它又确实不是那么简单。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又 仲宪言於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礼记檀弓上》)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於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北京树葬公墓价格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於用人乎哉!(《礼记檀弓下》)
  
  在墓葬研究中,随葬品分析占极重要的部分,这是因为随葬品的形制及质料不但可以作为判断墓葬年代的根据,还可以作为研究一时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素材。
  尤其汉代墓葬形制转变为强调提供一个与死者生前相似的「死后生存环境」,故随葬器物成为提供此种生存环境中,「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配备。也因此使得随葬永福陵园器物可以成为日后研究汉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材料。
  中国三代时期的随葬品多是贵重的青铜器皿,称作「礼器」。直到战国晚期,随葬器物的开始有以铜器或陶制的日常生活用具出现,才脱离「礼器」的称呼。
  学者相信随葬品形式的转变反映出一种集体意识的更动,因为以礼器为主的随葬方式所强调的是死者生前所享有的政治地位,而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的随葬方式则显示生者比较关心死者在死后世界中的财富和舒适生活。也就是说,以生活器具为主要随葬器物的墓葬模式,与死者生前在政治秩序之中的地位关系不如礼器所显示的那麼密切。
  这种改变显示出社会结构上有一些根本的变化。不过这并不就是代表旧的随葬礼器的习俗已经完全消失。它仅能说明这种随葬鼎、盒、壼等铜或陶仿制礼器的墓葬范围缩小至一些大墓,另一方面这些旧身份的象徵其实也已经不能表示墓主真正的相对身分了。
  以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为例,这种强调死后世界中之生活的随葬方式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随葬品中普遍出现了陶制的灶、仓、囷,象徵墓主人在地下有充足的粮仓可食用,又有各类家畜家禽、各式屋、阁、楼房、田产、池塘等等的模型。还有象徵墓主人的财富,以及代表墓主人享受的舒适生活的车、船、以及各种仆役陶俑。
  如果我们进一步比较铜鼎、铜簋、铜盉等传统礼器和一般陶制随葬明器在汉代墓葬中的,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铜礼器在汉代墓葬中不但数量极少,而且有逐渐归山陵园降低的趋势。反之,陶生活用具,动物模型、各式建筑明器,乃至於象徵生活方式的铁工的数量日与俱增,并且远远超过铜礼器的数量。 ——以上转载自台北“中央研究院“的网站 礼器与明器的区别,从《礼记》中可知。
  
  明器(大百科词条) 中国古代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或 “盟器”。常是模仿各种礼器或日用器皿、工具、兵器 的形状,还有人、家畜及鸟兽的形象,以及车船、家具、 建筑物等模型。质料以陶、瓷、木、石最常见,也有用 金属制造的。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代墓中都有发现。 宋代以后又流行纸制明器。 明器一词,周代已经使用,《礼记·檀弓》中有: “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 道也”的记载。从考古发掘所获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 代的墓葬中,即已发现有专供随葬的模型器,如江苏邳 县大墩子遗址出土过陶屋模型,方形尖顶,屋门下还线 刻有一条守门的狗。商周时期,明器使用日益普遍,河 南安阳商墓中出土过锡制的礼器和质薄体轻无法实用的 青铜兵器,都是专供随葬的明器。也有仿铜器中鼎、□、 □、尊、觚、爵等的陶制的明器,烧成温度低,制作粗 糙,花纹简略,常常只具有粗略的轮廓。战国时期,有 些仿铜礼器的陶明器制造得相当精致,例如燕下都16号 墓中,随葬的列鼎等礼器及甬钟、钮钟和编□等乐器都 是陶质的,这些器物完全模仿铜器,纹饰有彩绘、刻划、 拍印等种,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有一定的地方风格。 秦汉时期,陶质明器更为流行,特别是模拟人形的俑有 了较大的发展,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大量和真人等高的 陶俑,是突出的代表。东汉时期,各种模型日益增多,特 别是制作精美的大型陶楼,如三门峡市出土的陶楼高达 1米左右,结构复杂,制作精美。此外如仓、井、碓、磨、 灶等也很精细。三国以后,在南方的墓葬中大量出现青 瓷明器,江苏宜兴西晋周氏墓地中出土的是典型的代表。 同时还流行上面堆塑有楼阁、人物、神仙、鸟兽的青瓷 谷仓罐(魂瓶)。唐代出现了三彩明器,同时对明器的 使用,也按官阶高低和死者身份作了规定,不论是内容、 数量朝阳陵园,还是尺寸,都有明显的区别。北宋时期纸制的明 器逐渐流行,其他质料的明器日渐减少。据南宋孟元老 著的《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记载,当时都城汴梁已出现 有专门经营明器的店铺。但是直到明代,王公官员的墓 中还有大量陶、木质明器随葬。
  你好!
  
  我也不解
  
  打字不易,采纳哦!

汉代明器有哪些各位知道的请尽快告诉我,本人深感表谢

  明器,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朝墓中都有发现。以明器随葬乃是古代丧葬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幻想人死之后依然过着生前一样的生活,故仿制一些生前所用的生活用品,甚至房屋、土地、家畜、侍从等进行随葬,以满足死者冥世生活的需要。
  明器是仿照实物制成的殉葬品,也称冥器、盟器,如房屋、亭阁、瓷俑、器物、动物模型之类。明器只供殉葬,而不能实用战国至汉代早期,厚葬之风甚盛,许多王公贵族死后往往将大批他们生前所用的奴仆、器物一同下葬。此时所用的明器严格来讲没有专门的特指,一般均是主人生前所用器具的实物。到了汉代后期,厚葬之风渐衰,人们逐渐领悟到“人死如灯灭”,用不上什么实物随葬品。模型明器作为汉代新兴的成套随葬品组合。所谓模型明器,是指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不仅用生时所喜好的文物陪葬,还出现了许多仿制的象征性随葬品,也就是采用替代品陪葬,如汉墓出土的各种农庄、陶楼、陶院落、陶猪舍、陶狗、陶壶等等
  战国至汉代早期,厚葬之风甚盛,许多王公贵族死后往往将大批他们生前所用的奴仆、器物一同下葬。此时所用的明器严格来讲没有专门的特指,一般均是主人生前所用器具的实物。到了汉代后期,厚葬之风渐衰,人们逐渐领悟到“人死如灯灭”,用不上什么实物随葬品。模型明器作为汉代新兴的成套随葬品组合。所谓模型明器,是指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西静园公墓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不仅用生时所喜好的文物陪葬,还出现了许多仿制的象征性随葬品,也就是采用替代品陪葬,如汉墓出土的各种农庄、陶楼、陶院落、陶猪舍、陶狗、陶壶等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透露了当时的建筑形式,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器。而由于大量生产的结果,使得许多不是上层阶级的人也负担得起,所以陶制的陪葬品在汉代相当盛行。它们是汉代人对所期望有的“财富”的展现;而陶农庄、院落配以侍者、乐者、戏者、兵丁等人俑,则是汉人对当时豪强富足者生活的向往。
  2007年9月,河南博物院在比利时皇家历史艺术博物馆举办此项展,引起欧洲公众的广泛关注,取得了强烈反响。今天,展览应邀于我馆展出,为我们学习中原地区建筑与墓葬文化方面的丰富知识与内涵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为扩大两地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展出时间为2008年10月16日至2009年1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