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彝族土司墓随葬品

古代彝族墓葬的方式,围石土封是什么意思

  彝族古史上曾流行或存在达的野葬、天葬、水葬、岩葬、树葬、火葬等葬俗,名称多,实则可归类如野葬、树葬、天葬没有实质区别,将尸弃之于野即野葬,挂于树则树葬或天葬。水葬,就同前所九龙山公墓掌握的资料,它是非正常死亡者的葬仪,而且自古至今彝始终不属“水边”民族,水葬未曾在彝族社会中长期或广泛流行过。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岩葬不但是全族最古老的葬俗之一,而且是现今实行的土葬和火葬的源头。
  1、关于火葬
  彝族谓火葬为“撮漆”,火葬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以对老人的葬礼最为隆重,青壮年者的葬礼次于之。按传统葬俗,火葬主要包括备丧、议葬、祭奠、指路、招魂、起灵、化形、聚食等仪式。
  
  “火葬”,火葬时,要在预先选好的火葬地点挖一个坑,上放备好的白柴,烧男尸时堆9层柴,烧女尸时堆7层柴。子女亲友器灵一阵后,将尸体抬上柴堆。尸体的头向北方,男尸面向东方,女尸面向西方,点火焚化。火化后把尸灰捡起撒在山头竹林间,用卵石把火化地点围上一圈。最后由毕摩用红绿线系山竹根一节,及绵羊毛少许,盛入一个小布袋内,装入用竹子编成的小篾箩内制作为祖灵祭祀供奉在家中,整个丧葬程序便结束了。
  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宣威县有的彝家人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时。达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送到岩洞里。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葬,或火葬后再岩葬。在贵州威宁,云南楚雄、武定、弥渡,以及四川雷波等彝族地区,发现了众多的“向天坟”。据研究,这些各地彝族酋长、土司、贵族的火葬坟场,因坟顶有葫芦形的凹陷向天而得名。它一般都较高大,兼具古观象台或天文台的作用。而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和原始的,还是大小凉山彝区。与原始与棺木土葬相比,彝族的这种火葬习俗实在算得上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丧葬方式。
  明清以后,封建王永福陵园朝再三下令禁止火葬,汉族民间才普遍推行土葬。据记载,约在明代中叶以后,彝族才接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逐渐通行棺木土葬。
  2、关于土葬。
  土葬习俗为明代以后滇、黔及川南一带彝族普遍的葬俗。一是封建统治区的禁焚所造成,二是彝族地区由土司到百姓吸收汉土葬文化或承袭自身的“白死白埋”的古规。滇、黔、桂及凉山边缘地区的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即以棺木盛尸,挖墓穴,将棺木深埋土中,并以土丘为标记,垒砌坟冢。葬地点一般多在山头或森林附近。葬时,将尸体连同停尸木棺一起置于穴内,埋于土中。这主要是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但仍保留着自己的一些特点。
  土葬和火葬两种葬俗,均为彝历史悠久的普遍意义上的葬俗,数百年来,土葬盛行于云贵,火葬通行于川滇大山凉山,都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根基。
  
  墓前立面碑一通,高3.6米,宽1.3米,碑面刻彝、汉文合壁“明顺德夫人摄贵州宣慰使奢香墓”各14个字,背面刻奢香夫人生平及历史功绩。碑前为墓地平台,平台左右,各为9板10柱白石栏杆,平台中为墓前阶梯,分9级而上,阶梯下为第二平台,左右各为18板19柱白石栏杆,中间为第29级阶梯。栏板前后,刻有彝族图案花纹共54幅浅浮雕,58根立柱为58个虎头圆雕,图纹朴实,造型古雅,集中地反映了彝族古代文化。第二平台阶梯前,为墓前神道,宽9米,长45米,神道左右各20米处,是仿古建筑耳房.现辟为彝族历史文化陈列室。神道前为进门古建筑楼厅,楼厅左右两室为民族博物辅助陈列室。东面耳房后侧为绿化区。
  
  奢香,明代贵州彝族杰出的女政治家。洪武十四年,(1381年),奢香承袭贵州宣慰使职,执政水西(今大方、黔西、织金、纳雍一带)。同年洪武帝“经理南荒”,派明将傅友德、沐英率30万大军,出师云南,征讨元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和段政权的残余势力,这时贵州境内的乌撒、芒部等部起兵阻止明军入滇。奢香以保境保民的大业为重,积极支持明军人滇,促进了明王朝完成统一西南的意图,使贵州免除了战乱的破坏,故朱元璋说:“奢香归附,胜得10万雄兵。”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彝族向天坟背后的秘密

  向天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至今没有谁能说得清楚。
  土司,是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的世袭官职。《雷波县志》记载:哈拉(安家)属彝族先民曲捏系吉木支,汉代以来即居住于马湖地区。到清代嘉庆年间,其地盘扩大到天姑密(现在的永盛中心乡)。由此看来,凡是有向天坟的地方,都是安家土司的领地。凉山彝族主要是火葬,死者火化后,一般是找几块石头放在火化处标志就可以了。雷波的土司不止安家土司一家,为什么安家土司要建向天坟,而其他家土司的坟墓又不建向天坟呢?再有安家土司在当时是人丁兴旺的豪门大族,为什么仅有20多座向天坟呢?
  有专家学者认为,古代彝族崇尚火葬,所以向天坟中并没有埋葬尸骨,而仅仅是存放骨灰。彝族先民们认为: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因此将骨灰放置于向天坟内,而向天坟顶部的锥形封土堆均向着天上的某颗星星。可以理解为向天坟的主要功能并非埋葬人,而是观测星象、天文。向天坟场其实就是一个远古的天文台、星象场……
  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向天坟是彝族社会等级制的反映;向天坟彝族与十月太阳历有关……众说纷纭,成为解不开的谜团。
  向天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彝族丧葬文化的宝贵财富,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有待更多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破泽,揭开其神秘面纱。

彝族土司如何继承

  彝族土司
  保留了比较原始的继承制度,由上代土司指定报备朝廷确认,基本上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最多,也有老婆继承的,但是个例不是常态。
  带盖土司面包 white pan bread 份量 :半条 材 料 百分比 份 量 水 63% 189 g 干酵母 2% 6 g 高筋面粉 100% 300 g 糖 4% 12 g 盐 2% 6 g 奶粉 4% 12 g 白油 4% 12 g 材料份量计算方式: 例如高筋面粉%*3=300克,水%*3=189克,份量可自行调节。 奶油土司 份量 :半 材 料 百分比 份量 水 52% 156 g 干酵母 2% 6 g 高筋面粉 100% 300 g 糖 14% 42 g 盐 1% 3 g 奶粉 4% 12 g 全蛋 10% 30 g 奶油 10% 30 g 操作过程: 1.】 将干酵母倒入温水中静置 5分钟待酵母起泡。 〔使用配方中的水,有小小的泡泡表示酵母是活的〕。 2.】 钢盆内放入蛋、水、酵母、糖、盐、奶粉与面粉用木杓搅拌均匀。 3.】 面粉分三次慢慢倒入钢盆中由下往上搅拌均匀。 4.】将面糰移至工作台,由内往外揉匀至没硬块。 5.】加入奶油揉匀。 6.】将面糰由空中甩向工作台,揉至面筋完成阶段。 7.】将面糰放入钢盆内,准备第一次酦酵,盖上保鲜膜,防止表面干裂。 8.】摄氏28度约60~90分钟,体积会变成原来的2倍大。 9.】将酦酵完成的面糰消泡揉匀。 10.】面糰分割成220克共三份,滚圆后盖上保鲜膜,中间酦酵十五分钟。 11.】将烤模涂上薄薄一层油,以利脱模。 吐司模盖切勿涂油,因产品出炉后易收缩。 12.】将面糰杆卷二次成圆筒状,接口朝下放入烤模内盖上保鲜膜,做最后发酵 摄氏38度c 约45~60分钟,膨涨至八~九分满。 上火170c/下火180c or 350f 烤30~35分钟 。 配方参考书籍:西点面包烘焙教室 带盖土司模具(pullman pan)面糰重量: 半条 (12两) 约面糰450~550克 一条 (24两) 约面糰 900~1,000克 一条 (26两) 约面糰 1,000~1,100克 1.) 面糰最后发酵时的酦酵高度,取决于面糰量的多寡,面糰量少时〔如一条 1,000克 九分满入烤炉。〔如一条 1,100克〕八分满入烤炉。 2.) 烤至30分钟左右,若稍微推开盖子时,有阻力则表示吐司还末熟, 但若稍离模时则熟,待烘烤至所需颜色,即可出炉。 3.)“吐司模盖”切勿涂油否则产品出炉后易收缩。“吐司烤好后立即脱模以防收缩。

请问谁知道彝族的葬人方式是怎样的呢具体的详细的

  彝族的葬礼
  
  彝族保持火葬习俗。只有在下列两种特殊情况下,才实行土葬。其一 ,是刚生下来尚未满月的婴儿夭折后,觉得尸体太小,不便火化。土葬前,给婴尸穿戴整齐,做一个小抬架,婴尸捆绑在小抬架上,请几个人抬到野外寻一个人畜践踏不到的沟边地角,挖一个坑,婴尸连同抬架直立放入坑内,盖上泥土后, 将随身带来的两把竹子火把点燃烧尽,意为象征性火葬。其二,麻风病人实行土葬。一般有三种情况:一 、麻风病人活着时,被隔离居住,死后由亲属出高价请人埋葬。将尸体背到野外山沟,挖一深坑 ,放入尸体后,用一口铁锅盖在头上,掩厚土填实。二、有的麻风病人久病不愈,对左邻右舍有影响,大家不厌其烦,商量后,将病人装入大木桶内盖严,调好养面糊严缝隙,进行深埋。认为这样死得惨,麻风害怕, 今后不再得麻风病的意思。三 、还有一种彝语称为“嵯瞠罗冷支梭”(牛皮葬)。先杀一头牛,剥下皮 , 裹着病人再深埋。凡是参加过土葬麻风病人的人,暂时不能回家,必须用水哗紶糕咳蕹纠革穴宫膜、酒洗过之后,再请 “毕摩”念经驱污后才能回家。
  按彝族人民的习俗,为老年人办丧事更要隆重一些。壮年人死了,失去了一家的顶梁柱;青少年死后 ,犹如剜去了父母的心肝,当然十分悲痛,但是除非死者是个英雄,否则只能办一般的火葬仪式;老年人故亡后,祭奠仪式显然要比壮年和青少年的仪式更加隆重。至于隆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故亡老人的亲属子女的经济承担能力。富裕人家为办丧事可宰杀一百头牛;贫穷人家有的仅能杀一头猪。由此产生了荣耀和低贱之分。有的人家为了争面子,争光彩,老人去世后,摆阔气办丧事,到处借钱。事后为了还债,造成生活艰难,甚至倾家荡产。这种情况在县内屡见不鲜。
  彝族是一个敬老的民族,每当老人病重的消息传出后,远亲近邻皆携酒、肉、蛋前来探望。儿女们更是日夜不离,竭尽全力侍候。老人病重,巳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召集儿女们请本村有见识的人在一起,当面立下遗嘱,清点老人的财产,共同商定为老人办后事所需费用,分别承担,逐一落实到子女头上。
  老人断气后,祭奠仪式一般为三天。儿女和亲友们立即忙碌起来,有的为老人整理遗容,轻轻地把嘴、眼闭拢,把脚卷好,(正常死亡者脚必须卷好 , 非正常死亡者脚伸直),手握拳交叉放在胸前,用一块白毛巾盖在腹部。有的为老人穿寿衣、裹头帕、穿布鞋、披披毡;有的马上去拉一头羊角扭了三圈的公羊作牺牲,祭奠老人之灵; 有的绑扎停放尸体的木抬架(略似担架),用两根木杆做主杆、用瓦板划出长短一致的木条,用白布横绑在木杆上。如死者是男性,横木条要绑九根;若是女性,则绑七根,意为男人应活九十九;女人应活七十七。为什么要用瓦板做横木条呢 ? 因为瓦板是杉木,象征老人象杉树一样万古长青。做完这一切以后,儿女和亲友们哭成一片,为老人举丧。把尸体移到担架上,羊肉煮熟后,用一只羊前胛和一个养粑盛在矮脚木盘(采提)中,供在灵前。
  村寨里的人商定祭祀吉日(彝语称为 “ 兹 ”)。停尸的时间长短有几种情况: 一、子女在外,须等子女返家。二 、直系亲属没有赶到。三、祭品等尚未准备齐全。四、根据彝历推算吉日。派遣本衬寨的人通知四方的亲友前来吊丧。亲友闻讯后,都带上已备好的粮食前来奔丧,实际上是一种有来有往的互助形式,并以主办丧事的 “苏诺”( 主入)的身份,准备迎接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和“伍沙 ”。同时丧家挂起白旗。
  老人的女婿接到丧讯后,马上通知家族、邻居和亲朋好友。准备好应带的物品,前去奔丧。吉日一到 ,女婿家的奔丧队伍集合起来,由一位博古通今的人主持,指定队伍排列顺序;安排哪些人带枪,哪些人挂剑跳舞,哪些人骑马,但定一人手持 “ 补摸 ”(丧旗)走在队伍前面。紧跟着的是选定的小伙子。他们头缠丝帕 ,身着绣花领边上衣,下穿耀眼的绸料长裤,腰系鲜艳的红腰带。胸前斜挂着白玉镶嵌的 “都叹”(英雄授带),手执宝剑,跳着古代武士雄健的舞步。其后是身着艳装的姑娘们。她们楚楚动人 ,受到众人交口称赞 , 小伙子趁机选择意中人,接下来是背枪的英俊潇洒的勇士。枪上系着各种装饰花朵,马笼头嵌有白玉、马脖子挂了响铃,彩漆雕较。队伍将要进村时,鸣枪致哀,主人家也鸣枪呼应,一时枪声大作,山谷回声,增添了隆重的气孔。
  到丧家门前,小伙子边跳边唱:“请让一条路,某某女婿来吊丧。”主人家也同样装束,边舞边唱:“请闪道、请闪道,让某某女婿去吊丧。”将人迎进家门,其他人让在一边,让女婿家吊丧。吊丧毕,便纷纷退至院坝,奔向赛马场。云集的骏马各显其能、奔腾飞驰。还有带着琐呐、月琴、笛子的民间艺人,在吊丧的人群中演奏。人们围着他们坐,东一堆,西一堆,酒杯不离手。有人听得兴高采烈时,情不自禁地解下披毡或拿出银钱赠送给技压群芳的民间艺人。赠予者以此而名扬四方。
  故亡老人的家属或同宗近支的勇士可以举办“ 俄杆惹都”(爬树杆),这位勇士指定地点,栽一根十余米长的白杨树,树剥皮之后又抹上一层猪油,做成 “ 杆 ”。木杆顶端系着一件披毡或一砣官银子 ,参加者不分宾主,谁能爬上去取下物品,物品就归谁。但由于木杆太滑,如愿以偿也并非易事。因此不是灵巧过人者,不能取下物品,取下物品者,也以此为荣。
  还有一种称为 “土则撮 ”。当人们在院坝时,有人向大家招呼:“ 土则撮”(过银桥)罗!过银桥的地方,地上有一坛酒,坛边放着一块木板,架成桥形。桥上铺一长方形的红布,布上缀有银片。红布上摆了一口宝剑。过银桥的人用手提起自己披毡的一角,在红布上轻轻一拂,便高声说道:“我过了银桥罗。”接着放下赠送的礼物或银钱。举办过银桥的人,必须是故亡老人的同宗近亲才有资格。过银桥的人 则不受限制。但赠送的礼品必须是贵重的,不是所有的人的经济能力都能胜任的。因此,谁过银桥谁的名声就闻名遐迩。
  “得古点”(众人围坐成一圈),不分主客都得按主持人的旨意围坐成一个大圈。故亡老人家族中, 所有已过门的媳妇,艳装打扮,排成队伍,队伍前一男性手执白旗,媳妇们跟在其后,绕人圈走。边走边向客人撒烟。称为 “媳嫫依典”。表示对客人敬慰,又给葬礼增加了气氛。在座的许多姑娘,因不是这个家族的媳妇,也就没有资格参加,而有埋怨的神态。她们撒烟的钱,原则上各人自备,撒完烟后。到另一个院坝里,分管肉食的人要优惠她们,一人一份食物。然后再去给圈里的人们分送食物。得到食物后, 多数人就各自回家了。
  留宿的多是女婿家和远方的亲友。晚饭前,男性主人和客人都到指定的院坝围成一圈就坐,准备喝亲家的酒。顺序是先喝大女婿家的,再喝二女婿家的,依次类推。各家女婿都聘请一位知识渊博、能说会道的人,当酒倒进大盆里,这位聪颖过人的受聘者出场了,他端着酒杯,站在圈内,请大家共饮,同时用精炼、丰富而生动的语言,赞颂老人生前的功德。其实死者并非都具备了这么多的美德。他的演讲,最后用惋惜的语言结束,人生有生就会有死,但由于贫富的差别,老人去世后,祭奠仪式并非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与标准。 从下面这节古老的歌词中,可略知一二:
  从前,重要人物死,
  “支格阿鲁 ”①死
  掉进太平洋淹死,
  水浸胸腔死,
  亲友都不知。
  中等人物死,
  皇帝“丹仁”死②
  为避开传染病,
  死在大雪山,
  蚂蚁小虫吃光血和肉,
  亲人见不到尸体。
  下等人物死,
  独儿“合西” ③死,
  死在东方 “海吐鲁 ”(地名),
  掉岩粉身碎骨,
  肉和筋都不相连,
  亲人见不到尸体。
  可以看出,各人的情况不同?即使是重要人物,也未必能举行仪式,让人惋惜。这也不足为奇,人生对前途、命运是难于驾驭的,变化莫测。也说明人死后举办丧葬仪式的规模在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过固定模式。如传说:
  汉区皇帝死,
  祭奠特隆重。
  牺牲供品,
  牛羊不消说,
  用一千人殉葬,听说出冷汗。
  
  彝区“尔助 ”(人各)的妈妈死,
  丧礼载一船,
  奔丧的路程,
  走了四年四月又四天。
  牺牲供品,
  四千四百四十四条牛。
  从东方来的亲友,
  骑着白羊来吊丧。
  从西方来的亲友,
  骑着母猪来吊丧。
  
  头等人物死,
  阿支土司死,
  丧礼不太阔气,
  只杀了一千头牛。
  其中三条水牛脚上有花纹。
  中等阿尔土司死,
  杀了千头牛。
  还杀了条鱼,
  重三万六千斤,
  鱼骨和鱼皮,
  三家人用来盖房屋。
  
  下等人物死,
  “补扎史扎 ”(人各)死。
  只杀了一头老母猪,
  未能吃到猪肉的人,
  干吞口水。
  饮完女婿家的酒后,开始进晚餐。一到夜晚,灵前、院坝里点起明灯,烧上几堆大火,一边取暖,一边通霄达旦进行传统唱“东格 ”(丧歌)。丧歌内客十分丰富,包括历史天文、地理、哲理。也有介绍本地特产、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等的。都以诗歌的语言、哀婉的曲调、优美的歌喉表达出来。所有的男青年都可以参加,但先由“苏诺”(主人)家开始,再依次从女婿家按顺序进行。参加的人,伸出双臂,互相搭在肩上,排成一排,领唱人手执铜铃,边摇边唱,其余的人跟着唱,唱腔略似哀乐曲调,但音韵浑厚粗矿,每句都以“阿俄--阿俄”开头领唱,人们脚踏节拍舞蹈。歌词与一般丧歌不同。略举一段:
  协调好呀协调好,
  动作要协调。
  蓝天飞大雁,
  领头雁向东飞,
  群雁紧相随。
  羊群奔山岗,
  一只羊带头,
  一群齐踊跃。
  愚蠢人不会听取好言,
  贤达人不会拒绝忠告。
  最后由领唱者领唱“摩玛 ”(《指路经》),意为指引老人灵魂回到祖先发祥地。这时吐词要清楚, 嗓音要洪亮,音韵要悠扬,而且不能有差错。《指路经》念毕,人们再次齐唱丧歌,哭声凄婉动人,催人泪下。略载如下:
  从未想到老人会去世,
  临别前好饭没有来得及吃一顿,
  临死前的叮嘱没说完,
  今后这一带的公道谁主持?
  你的儿女们,
  不懂的事问谁?
  不会做的事谁来教?
  今后看见别人的父母,
  就想起自己的父母。
  老人想吃的饭,
  再不会尝一口。
  化作雄鹰展翅飞,
  远走高飞不回头。
  变成老虎在出林,
  永远镇守山岗。
  变成云雾笼罩山川,
  化作细雨洒遍河谷。
  火葬吉日,起灵前,服装艳丽的妇女在遗体前,男的跟在遗体后,点燃两把火把,都放声大哭,走一段,齐哄一阵意为活人的灵魂留下来。火葬场是全村公用的。但各家的地盘各有界限。
  火葬使用木柴。湿柴在下,干柴在上,按东西方向,将遗体安放在柴堆上。人们围成一圈,边向遗体上投放松枝,边最后哭别。遗体俯卧,头朝东。头朝东是因为人们认为祖先在西方。俯卧是防止火葬时肌肉收缩而使遗体坐起来。点燃柴火后,留下一、二人。负责火葬的人,他们的工作虽然不是一种职业,但人们对他们的要求很高。一、没有吃过狗肉、马肉。二、没有狐臭。三、不面带凶相。四、没杀过人。
  当人们退出火葬场来到村边时,在指定空地坐下来,等待分散时应得的肉类和食品。分发完后,都可以回家了。路途远,当天不能回家的客人,在得到故亡老人近支同意的前提下,由某一家支或几家合杀一头牛款待留下来的客人。称为“威勒”即家支杀的牛。
  火化后第二天清晨,老人的儿子和邻居数人到火葬场查看。如炭灰上留有人脚印,这是不祥之兆,意为还要死人。 如有牲畜脚印,意为老人还将带走很多牲畜。然后将零星骨质捡拢一堆用土掩住。再砍些刺条压上。葬礼到此结束。
  
  
  
  参考资料:火把文化之乡-布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