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吐蕃古墓随葬品

中国首次发现吐蕃墓葬曝光,究竟为什么被称为九层妖塔

  吐蕃习俗,人死后最好是天葬,即将尸体分成小块,被鸟吃掉。
  如果天葬不成,就要水葬,即将尸体沉入水中,让鱼吃掉(过去西藏习俗不吃鱼);
  在佛教传入后也有火葬,但因缺乏燃料,很少使用。
  九层妖塔是我国在1996年考古是发现的血渭一号大墓,它是青海都兰吐蕃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墓葬的主任应该是吐谷浑王室成员,所以墓葬的级别很高,坐落在热水乡扎马日村的血渭大草原上,考古编号为"血渭一号大墓",整个大墓是由穿木、混凝夯(hang)土围墙、石砌围墙等组成。穿木的铺设是上面细且短,下面粗且长,共铺设了九层,再加上在这座古墓在藏族人之间流传着不吉利的传说,认为是“有妖怪的高楼”,所以当地的农牧民称它为“九层妖楼”。由于吐谷浑与中央王朝关系密切,非常注重学习中原文化,所以墓葬也很讲究风水,大墓世界华侨陵园为梯形双层封土,北部与自然山体相衔接,南部凸出山外,南宽北窄,依山面水,坐北朝南。墓东西两面各有山峦向墓旁延伸,两山交汇处有一巨石,形似鸟首,两面的大山浑似鸟翼展开,正面眺望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最新的研究资料上说,吐谷浑崇拜的图腾是太阳鸟,所以这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太阳鸟,大墓正前方是察汉乌苏河,可谓是一处风水宝地啊!说明了吐谷浑人对来之汉地的阴阳风水之说非常信奉,这块墓地是吐谷浑人刻意选择的龙脉福地。
  
  都兰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方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在长达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都兰曾是西羌先民的主要驻牧地,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吐谷浑王国的主要活动中心区,又是吐蕃王朝的统辖地.宋、元、明、清时代又是蒙古西和硕特部进入青海后的邻地,吐蕃国灭掉吐谷浑也一直在都兰地区活动,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都兰古墓群,血渭一号大墓只是都兰古墓群中最壮观的一座。
  这就是现实中的九层妖塔,他没有小说中的神秘诡异,但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科学现有水平说不通,称之为妖。

九重妖楼真的纯在吗

天寿陵园 九重妖楼取材自青海都兰吐蕃古墓群里最著名的血渭一号大墓,霸唱基本是全文照搬的新闻稿.
  血渭一号大墓是青海都兰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位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我国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这座古墓的在当地藏族人之间流传着不吉利的传说,认为是“有妖怪的高楼”,并称作为“九层妖楼”。墓葬属唐代早期吐谷浑王室墓葬,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谷浑墓葬。血渭一号大墓周围有许多小古墓,数量达200余穴,全部被盗掘。国际学术界把这个古墓群称作“热水古墓”。血渭一号大墓坐北向南,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的大墓,从中华永久陵园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大墓背后的两条山脉从东西绵延过来,如同两条巨龙,大墓则像一颗宝珠,构成“二龙戏珠”之势。墓堆下有3层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吐谷浑人修建坟墓时受汉代王室墓葬黄肠题凑形制影响,演变成用一层柏木夹一层四五十厘米高的石头,然后层层叠起,如同盖楼一般。柏树生长是极其缓慢的,一棵碗口粗的柏树要长200年,一人合抱的柏树至少生长上千年。但吐谷浑人墓葬中的柏木,最粗的直径达60厘米,最细的也有15厘米。一般的小型墓葬要用去二三十根柏木,稍大一点的则要数百根。血渭一号大墓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共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相当的柏木。正因为如此,当地农牧民称它为“九层妖楼”。据计算,修建这样的大墓需一万人耗时一年以上。目前,考古人员仅发掘了墓葬一、二层,出土了大量陪葬物品和陪葬的马、牛、羊等动物遗骸700余具。在众多的随葬品中,有古代皮靴、古藏文木片、古蒙古族文木牍、彩绘木片及金饰、木碟、木鸟兽、粮食和大量丝绸。考古人员还在墓葬前发现了5条葬马沟和13个环形牛、狗等动物陪葬坑,出土了87匹马的完整骨架及大量其它动物骨海此外。墓葬的这种构筑形式和风格,在我国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墓葬天山陵园中出土的丝绸质地良好,图案清晰,色泽鲜明,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而粮食陪葬品也只有显贵墓中才有发现,具有极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满意请采纳
  不存在
  以前听别人说,一支英国的考察队找到了九重妖楼 当时13个人进去 1个人出来 其他人都不见了 出来的那个都疯了 这是个谜。。

邙山陵墓群到底埋葬了多少陵墓

  邙山下的24位帝王 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 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永宁陵园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立项。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承担了此项任务,该文物队队长史家珍说,经过文物工作人员五年的艰苦工作,已初步确定“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史家珍说,陵墓群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 这24位帝王有的在历史上曾叱咤风云,其中有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迁都促进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闪而过,仅在历史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如汉冲帝刘炳,他2岁即位,3岁即崩,在位还不到一年。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介绍说,整个陵墓群占地面积750余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 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 历史上洛阳13朝为都,邙山又是风水极佳之地,除了帝王,无数的文臣武将也埋藏在这里,曾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形容。这也造成了陵墓群和古墓群集中在一起,相互交叉,难以分辨的麻烦。尽管24位帝王的陵墓都有历史记载,但真正找起来并不太容易。 严辉说,经过此次调查,邙山陵墓群可分为4个区: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和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出居成周,子朝居于王城,敬王以后11王均居于成周,这些周王的葬地应在成周附近。其陵墓区位于洛阳市郊白马寺镇金村附近。 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东汉5帝葬于邙山。东汉陵区主要位于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汉魏故城的西北方。面积近40平方公里,墓冢的年代和规模与《帝王世纪》、《古今注》等文献记载的邙山五陵的方位一致。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国都。曹魏、西晋陵区,位于东汉陵区以东,汉魏故城的东北方,邙山东段首阳山南北两侧。据文献记载,曹文帝首阳陵、西晋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分布在这里。198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发现了位于偃师市南蔡庄北的晋武帝峻阳陵和位于后杜楼西北的文帝崇阳陵,并对两处帝陵陵园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目前其余帝陵的准确方位还没找到。 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陵区位于东汉陵区的西侧,洛阳瀍河东西两岸,汉魏故城的西北方,分布在孟津县朝阳乡、洛阳市郊的红山乡等7个乡镇的50余个村庄。 公元907年至960年为五代时期,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于洛阳。孟津县送庄乡的护庄村西南有一座覆斗形大冢,地望和文献记载相符,覆斗式封土又是唐以来帝陵通常采用的形制,可以确定此即后唐明宗徽陵。 和此前依靠文献文字记载陵墓位置不同,此次考古调查采取了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如GPS卫星定位、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调查人员实地探查发现墓冢,然后利用卫星定位,将调查地点的坐标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同时进行现场考古考察、测绘、照相、录像等。严辉说,这样的调查一劳永逸,陵墓在哪儿一目了然,不会再出现仅仅知道大致范围而难以确定具体位置的问题。 光武帝原陵的新发现 在已知晓的24位帝王陵中,光武帝刘秀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刘秀从王莽手中夺回了汉家天下,开创了东汉的基业。长期以来,刘秀的埋葬地一直被认为在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那里有一座人称“刘秀坟”的陵墓,并已经开发成了颇具规模的旅游景点,该陵因枕河蹬山的墓葬方式还被赋予了很多神奇的传说。但事实上,考古界和史学界对光武帝陵墓的具体位置一直有争议。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认为,邙山东汉陵区的核心区域是在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其间的古代墓冢不仅密集,而且大小冢结合,要件齐全。墓冢的年代绝大部分为东汉时期,其形制规模也相对较大。整个邙山地区别无第二个如此规模庞大而又布局结构完整的汉墓区,所以此即东汉帝陵核心区域无疑。“光武帝刘秀的陵墓也应该在这里。”严辉说。 该陵区现存有5座独立大冢。其中有4座大致成南北一线,它们是三十里铺村的大汉冢、平乐村的二汉冢、三汉冢、刘家井大冢,另外还有1座位于上述4座的西侧,即东山头村东南的玉冢。从清代开始,人们虽然对它们的归属、年代一直存在着分歧,但均认为是帝陵。5座大冢中无论封土直径还是规模,都要数大汉冢,因此严辉认为,大汉冢极有可能是光武帝原陵。 严辉说:“光武帝原陵为东汉的祖陵,构建宏大的陵园和陵冢乃情理之中,陵区内唯有大汉冢能与之匹配。我们在大汉冢封土附近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建筑基址和建筑遗址群,另外还采集到了一些重要的汉代碑刻,上面有‘汉室中兴’字样,这些证据表明大汉冢极有可能就是光武帝原陵。” 如今的大汉冢前竖立一通今人的碑刻,上写该陵墓为安帝恭陵。经过这一次的调查,这个碑刻可能要重写,光武帝原陵的字样要刻到这里。 邙山帝陵曾普遭盗毁 一般认为,帝王陵不但规模宏大,而且陪葬品价值连城,如秦始皇陵打开后出土的随葬品轰动世界。那邙山上的24位帝王陵的价值有多大呢? 严辉说,邙山上的帝王陵不可能像秦始皇陵那样,一是这些帝王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倾全国之力来造陵墓;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邙山上陵墓盗毁严重。 从历史上的记载看,由于各种原因,邙山陵墓群破坏甚重,墓冢数量减少,墓室被盗掘,封土和陵园遗址遭毁坏。东汉末年社会混乱,军阀饥民发掘帝陵及其陪葬,掠夺财宝。对皇室新陵旧冢的大规模盗掘,起于董卓,他八月入洛阳,九月即趁丧葬之际,打开位于城北的文陵,墓中珍物一扫而光。后曹操设置机构与官员,专司刨坟挖金,可谓空前绝后,洛阳城外的皇家陵园也难以幸免。 唐末五代战乱之际,洛阳的帝王陵墓普遭盗挖。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在中国搜刮古物,洛阳首当其冲。1904年汴洛铁路动工经过邙山南麓,毁坏了一批古墓,出土的随葬品使欧美竞相购求。最痛心的一段是1928年~1932年间,位于邙山脚下的东周金村大墓曾遭到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和美国人华尔纳胁迫当地村民的疯狂盗掘,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后来大都流失海外。 洛阳数十年来曾发掘大量古墓,后以北魏宣武帝陵为依托,再选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建起了洛阳古墓博物馆,并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 北魏宣武帝是孝文帝的儿子,陵墓地面上保存有高大的封冢,草木萋萋,雄浑肃穆,地下幽宫深邃,气象森森。虽历经千年,仍依稀可见帝王生前的威仪与身后的排场。上世纪80年代,北魏宣武帝景陵经国家批准后进行了科学发掘,但墓室中基本被盗空。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大约开凿于宋金年间的盗洞准确地打在石门内。 严辉说,目前对帝陵的考古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帝陵、陪葬墓的布局、墓葬形制、埋葬制度以及保存状况和各个时期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等。如2004年2月28日~5月26日,该队先期对北魏孝文帝长陵进行了重点调查和钻探,基本清楚了长陵陵园遗址的布局、机构、文化内涵和保存状况。2006年3月,他们还对孟津县东山头村的玉冢进行了调查和勘探,这个墓冢的直径94米,属于帝陵级别的墓冢,处于东汉陵区和北魏陵区的结合点,其性质对于解决邙山东汉和北魏陵墓的布局至关重要。 “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的任务繁重,无论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考古工作本身需要,真正发掘帝陵的时机还不成熟。”严辉说。但这不代表邙山帝陵不存在震惊的新发现。
  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境内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邙山陵墓群面积为756平方公里,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陵墓群中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经过悠长的岁月,基本没有保存完好的了。
  邙山下的24位帝王 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 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立项。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承担了此项任务,该文物队队长史家珍说,经过文物工作人员五年的艰苦工作,已初步确定“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史家珍说,陵墓群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 这24位帝王有的在历史上曾叱咤风云,其中有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迁都促进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闪而过,仅在历史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如汉冲帝刘炳,他2岁即位,3岁即崩,在位还不到一年。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介绍说,整个陵墓群占地面积750余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 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 历史上洛阳13朝为都,邙山又是风水极佳之地,除了帝王,无数的文臣武将也埋藏在这里,曾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形容。这也造成了陵墓群和古墓群集中在一起,相互交叉,难以分辨的麻烦。尽管24位帝王的陵墓都有历史记载,但真正找起来并不太容易。 严辉说,经过此次调查,邙山陵墓群可分为4个区: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和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出居成周,子朝居于王城,敬王以后11王均居于成周,这些周王的葬地应在成周附近。其陵墓区位于洛阳市郊白马寺镇金村附近。 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东汉5帝葬于邙山。东汉陵区主要位于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汉魏故城的西北方。面积近40平方公里,墓冢的年代和规模与《帝王世纪》、《古今注》等文献记载的邙山五陵的方位一致。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国都。曹魏、西晋陵区,位于东汉陵区以东,汉魏故城的东北方,邙山东段首阳山南北两侧。据文献记载,曹文帝首阳陵、西晋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分布在这里。198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发现了位于偃师市南蔡庄北的晋武帝峻阳陵和位于后杜楼西北的文帝崇阳陵,并对两处帝陵陵园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目前其余帝陵的准确方位还没找到。 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陵区位于东汉陵区的西侧,洛阳瀍河东西两岸,汉魏故城的西北方,分布在孟津县朝阳乡、洛阳市郊的红山乡等7个乡镇的50余个村庄。 公元907年至960年为五代时期,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于洛阳。孟津县送庄乡的护庄村西南有一座覆斗形大冢,地望和文献记载相符,覆斗式封土又是唐以来帝陵通常采用的形制,可以确定此即后唐明宗徽陵。 和此前依靠文献文字记载陵墓位置不同,此次考古调查采取了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如GPS卫星定位、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调查人员实地探查发现墓冢,然后利用卫星定位,将调查地点的坐标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同时进行现场考古考察、测绘、照相、录像等。严辉说,这样的调查一劳永逸,陵墓在哪儿一目了然,不会再出现仅仅知道大致范围而难以确定具体位置的问题。 光武帝原陵的新发现 在已知晓的24位帝王陵中,光武帝刘秀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刘秀从王莽手中夺回了汉家天下,开创了东汉的基业。长期以来,刘秀的埋葬地一直被认为在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那里有一座人称“刘秀坟”的陵墓,并已经开发成了颇具规模的旅游景点,该陵因枕河蹬山的墓葬方式还被赋予了很多神奇的传说。但事实上,考古界和史学界对光武帝陵墓的具体位置一直有争议。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认为,邙山东汉陵区的核心区域是在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其间的古代墓冢不仅密集,而且大小冢结合,要件齐全。墓冢的年代绝大部分为东汉时期,其形制规模也相对较大。整个邙山地区别无第二个如此规模庞大而又布局结构完整的汉墓区,所以此即东汉帝陵核心区域无疑。“光武帝刘秀的陵墓也应该在这里。”严辉说。 该陵区现存有5座独立大冢。其中有4座大致成南北一线,它们是三十里铺村的大汉冢、平乐村的二汉冢、三汉冢、刘家井大冢,另外还有1座位于上述4座的西侧,即东山头村东南的玉冢。从清代开始,人们虽然对它们的归属、年代一直存在着分歧,但均认为是帝陵。5座大冢中无论封土直径还是规模,都要数大汉冢,因此严辉认为,大汉冢极有可能是光武帝原陵。 严辉说:“光武帝原陵为东汉的祖陵,构建宏大的陵园和陵冢乃情理之中,陵区内唯有大汉冢能与之匹配。我们在大汉冢封土附近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建筑基址和建筑遗址群,另外还采集到了一些重要的汉代碑刻,上面有‘汉室中兴’字样,这些证据表明大汉冢极有可能就是光武帝原陵。” 如今的大汉冢前竖立一通今人的碑刻,上写该陵墓为安帝恭陵。经过这一次的调查,这个碑刻可能要重写,光武帝原陵的字样要刻到这里。 邙山帝陵曾普遭盗毁 一般认为,帝王陵不但规模宏大,而且陪葬品价值连城,如秦始皇陵打开后出土的随葬品轰动世界。那邙山上的24位帝王陵的价值有多大呢? 严辉说,邙山上的帝王陵不可能像秦始皇陵那样,一是这些帝王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倾全国之力来造陵墓;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邙山上陵墓盗毁严重。 从历史上的记载看,由于各种原因,邙山陵墓群破坏甚重,墓冢数量减少,墓室被盗掘,封土和陵园遗址遭毁坏。东汉末年社会混乱,军阀饥民发掘帝陵及其陪葬,掠夺财宝。对皇室新陵旧冢的大规模盗掘,起于董卓,他八月入洛阳,九月即趁丧葬之际,打开位于城北的文陵,墓中珍物一扫而光。后曹操设置机构与官员,专司刨坟挖金,可谓空前绝后,洛阳城外的皇家陵园也难以幸免。 唐末五代战乱之际,洛阳的帝王陵墓普遭盗挖。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在中国搜刮古物,洛阳首当其冲。1904年汴洛铁路动工经过邙山南麓,毁坏了一批古墓,出土的随葬品使欧美竞相购求。最痛心的一段是1928年~1932年间,位于邙山脚下的东周金村大墓曾遭到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和美国人华尔纳胁迫当地村民的疯狂盗掘,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后来大都流失海外。 洛阳数十年来曾发掘大量古墓,后以北魏宣武帝陵为依托,再选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建起了洛阳古墓博物馆,并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 北魏宣武帝是孝文帝的儿子,陵墓地面上保存有高大的封冢,草木萋萋,雄浑肃穆,地下幽宫深邃,气象森森。虽历经千年,仍依稀可见帝王生前的威仪与身后的排场。上世纪80年代,北魏宣武帝景陵经国家批准后进行了科学发掘,但墓室中基本被盗空。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大约开凿于宋金年间的盗洞准确地打在石门内。 严辉说,目前对帝陵的考古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帝陵、陪葬墓的布局、墓葬形制、埋葬制度以及保存状况和各个时期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等。如2004年2月28日~5月26日,该队先期对北魏孝文帝长陵进行了重点调查和钻探,基本清楚了长陵陵园遗址的布局、机构、文化内涵和保存状况。2006年3月,他们还对孟津县东山头村的玉冢进行了调查和勘探,这个墓冢的直径94米,属于帝陵级别的墓冢,处于东汉陵区和北魏陵区的结合点,其性质对于解决邙山东汉和北魏陵墓的布局至关重要。 “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的任务繁重,无论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考古工作本身需要,真正发掘帝陵的时机还不成熟。”严辉说。但这不代表邙山帝陵不存在震惊的新发现。

青海省海西州热水墓葬群到底是哪个民族的墓葬他到底是吐谷浑墓葬还是吐蕃墓葬

  著名的吐蕃墓葬群就在青海省海西州柴达木境内,距离都兰县察汗乌苏镇10公里处的热水乡附近,背依巍峨的热水大山,面临滔滔滚流的察汗乌苏河,俯瞰绮丽的察汗乌苏绿洲,依山旁水。墓群所居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吐蕃是藏民族的先民,公元六六三年,日益强大的吐蕃国一举破灭了在青海建政350年,辖三千里江山的吐谷浑三超,占领了吐谷浑辖属的辽阔地域。吐蕃墓葬就反映了吐蕃统治时期柴达木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都兰县察汗乌苏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蕃大型墓葬群,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共有墓葬200余座,其中最抄大的墓葬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2113,面临察汗乌苏河,高出地面约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这座墓葬封土堆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墓堆下还有3层用5261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每层高约1米,宽3米,其上是泥石混凝夯层,以4102及砂石夯层和夯土层组合而成的墓墙。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计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般的柏木。这种封土堆构筑形式和风格,为我国以往考古发掘中所仅见。(嘿嘿,鬼吹灯里九层妖楼的1653原型)
  著名的吐蕃墓葬群就在青海省海西州柴达木境内,距离都兰县察汗乌苏镇10公里处墓群所居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吐蕃是藏民族的先民,公元六六三年,日益强大的,
  没定论,两种观点都有人支持。 其实还有更具代表性的血渭一号大墓(九层妖楼)
  血渭一号大墓的侧重点是:吐谷浑?吐蕃?
  刚弄错了,具体见度娘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840351.htm
  著名的吐蕃墓葬群就在青海省海西州柴达木境内,距离都兰县察汗乌苏镇10公里处的热水乡附近,背依巍峨的热水大山,面临滔滔滚流的察汗乌苏河,俯瞰绮丽的察汗乌苏绿洲,依山旁水。墓群所居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