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刘胜夫人随葬品

南越王有四个夫人为什么右夫人陪葬品最多

  右夫人是四夫人当中地位最高的,自然陪葬品就会是最多的
  
  见广东博物馆的考证文章:
  提示:原网站已由百度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广东省博物馆
  南越国时期出土的“夫人”玺印 [白芳]
  南越国是西汉初年赵佗在岭南创立的地方政权,其疆域北以五岭为界,东与闽越相接,西达广西,南抵越南北部,都城番禺,历时5世93年。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南越国时期的三座墓葬中发掘出土“夫人”印六枚,其中四枚发现于广州南越王墓,另外两枚分别发现于广西贵县罗泊湾2号墓以及广西贺县金钟村1号墓。关于南越国时期出土的“夫人”印这一问题,不少学者已做过一定的研究。黄展岳先生在《南越国六夫人印》一文中通过分析“夫人”玺印的形制,并结合墓葬结构及随葬器物的特通惠陵园征,断定南越王墓出土的四“夫人”印均为南越王的姬妾,其地位高低依次为“右夫人”、“左夫人”、“泰夫人”及“部夫人”,广西两座汉墓中出土的“夫人”印的身份是列侯的正妻,这与南越王出土的“夫人”印的身份是名同实异的。萧华在《南越王墓的玺印与封泥》、刘钊在《东南地区出土汉代陶玺石刻文字考证》的文章中也都基本持有相同观点。关于“左”、“右”夫人的称谓,黄展岳与刘钊二位先生均认为汉廷后宫的夫人皆以姓氏相称,没有“左夫人”、“右夫人”这样的称谓,应是自创
  宠爱右夫人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右夫人的儿子继承了王位!

南越王用几个老婆来陪葬

  落在越秀山公园西面的象岗,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共7室,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被发现,是近年来我国五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墓主人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其尸身穿丝缕玉衣。陵墓的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陵墓中有15名殉葬人和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南越王墓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以及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问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发掘后,墓室就地保护,并在其旁边辟建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王墓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因基建被发现。墓主身穿丝缕玉衣,用一棺一椁。从贴身随葬的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和一枚“赵昧”玉印,确认了墓主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即第二代南越王赵昧。
  公园前214年象郡3郡,任命任嚣为南海尉,设郡治于番禺,并建城。秦末汉初,赵佗继任南海尉,他乘中原战乱,据地自立,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第二代南越王的陵墓距今已有2100多年。陵墓中有殉人15具和1000多件(套)宝云岭墓园珍贵的随葬品,尤其是雕镂精美的各种玉器,堪称汉代玉器之大观,具有汉、楚、越文化特色的青铜器也属珍稀罕见。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它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物质文化的发展、南越历史,以及广州早期城市的历史发展、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发掘后,墓室就地保护,并在其旁边辟建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誉为“岭南文化之光”和“国宝”。
  陵墓中有15名殉葬人和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
  晕啊,兄弟,你准备找几个..
  一群很多
  陪葬
  陪葬

太逆天了!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逆天文物”都有哪些

  中山靖王刘胜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在位治理中山国40多年,去世后被埋在了河北保定满城的陵山。解放后,国家对他的墓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工作,从中出土了许多震惊文物界的逆天文物,主要包括我国第一套完整的古代金缕玉衣、错金博山炉、长信宫灯、透雕盘龙博山炉等,总共1万多件文物、精品文物则达到了4千多件。
  金缕玉衣在我国历史上出土的文物中,金缕玉衣始终是最受人们关注的文物。金缕玉衣就是用金丝线为骨,然后将一片片打磨好的玉片串起来,做成一套衣服的样子,然后给死去的人穿上。由于玉片的质地温润偏寒,所以对遗体会起到一定的保存作用,加上遗体的一些防腐措施,可以使遗体保持很长的时间不会腐败。
  靖王玉衣中山靖王刘胜墓一共出土了两套金缕玉衣,除了刘胜自己的外,还有一套是他老婆的,刘胜的那件花了总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精雕细琢的玉片,把这些玉片串起来的金丝就重达1.1公斤,而且玉衣的设计十万桐园分精巧细致,世所罕见,可谓是逆天的文物瑰宝,60年代出土的时候,曾经轰动全球。
  错金博山炉错金博山炉同样也是文物中的艺术瑰宝,其设计之精巧、做工之精美历史罕见。整个造型类似燃烧的火炬,给人一种蒸腾升起之感,非常契合香炉中香烟袅袅升起的意境。其中错金镶嵌工艺制造出来的云气舒展柔和,配上博山这座传统神话中的俊秀仙山,营造出一种飘渺的仙气。特别是在炉中燃起香料的时候,一丝丝香烟从炉盖的小孔中袅袅上升,加上博山陡峭秀美山峰里出没的虎豹和小猴、打猎的猎人,一幅生动的仙山景象豁然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想象设计能力。
  你好!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最“逆天”的文物就是金缕玉衣了,这是我国出土的第一套汉代最高等级的丧葬殓服,用金钱制成,非常珍贵。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创造了多个全国之最,特别是从他的墓中发掘出了一件完整的金缕玉衣,十分具有考古价值。
  中山靖王墓里面有两套金缕玉衣,金缕玉衣很难得,一套已经很少见他墓里面竟然有两套。

汉代刘胜墓地出土青铜器

  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母为贾夫人,西汉中山靖王。前元三年(前154年),受封中山王。后元三年(前141年),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汉武帝即位之初,大臣们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对诸侯王进行百般挑剔,动不动就上告诸侯王的过失。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珍珠源公墓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马踏飞燕》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这件古代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5厘米。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
  
  马踏飞燕像
  图册 21张
  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汉代诸侯王洞崖墓葬考古发现

  汉代诸侯王墓一般分为崖洞室墓、竖穴岩坑墓和竖穴土圹墓。所以问题问的应该是“崖洞室墓”或“崖洞墓”,而非“洞崖墓葬”。
  从地域上看,因山为藏的竖穴岩坑墓和崖洞墓主要见于地处南方地区的长沙王墓、楚王墓和部分梁王墓。从年代上看,西汉文帝时期开始出现了"因山为藏"的墓葬崖洞墓(楚王山陵和狮子山楚王陵);截止到武帝时期共发现竖穴岩坑墓5座、崖洞墓11座;到武帝以后因山为藏的竖穴岩坑墓和崖洞墓开始扩散,在东部的山东地区(鲁王墓、济北王墓、昌邑王墓、淄川王墓)和北部的河北地区(中山王墓)出现;西汉末年至东汉,诸侯王墓中的崖洞墓消失。
  以下是部分崖洞墓的发现概况:
  
  (一)中山王墓
  西汉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偏西,易水南,原为中山郡,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始封国,都卢县(今河北定县),辖十四县,是汉代较大的诸侯王国。现发现西汉王、后陵三座[4]。
  1. 中山靖王刘胜墓[5]
  1968年发现的中山靖王刘胜墓(满城1号墓)和其妻窦绾墓(满城2号墓),位于今河北省满城县(汉北平县)西南的陵山主峰,整体位置处于中山国北部,其都之东北。两墓南北并列,相距120米。墓穴凿于山岩石中,均为大型崖洞墓,墓门朝东。刘胜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窦绾墓容积与之类似。两墓形制与结构基本相同,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部分。墓道斜坡式。墓道口用两堵土坯墙封门,两土坯墙之间灌以熔化的铁水,铸成一道铁墙。墓室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两墓随葬品众多,各按用途置于各室。各出金缕玉衣一件。刘胜墓甬道和南耳室共置实用的车6辆、马16匹、狗11只、鹿1只。窦绾墓出大车3辆、小车1辆、马13匹。墓中出土随葬的铜器铭文"中山内府"和纪年"卅四年四月"是推断墓葬年代的重要依据。由于满城中山王刘胜夫妇墓是目前所见少有的未经盗扰的墓葬,因而其布局结构可为其他墓葬研究提供参考。
  
  (二)曲阜九龙山鲁王墓
  西汉鲁国位于今山东省中南部、泰安市与济宁市交辖地带。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改封子淮阳王刘馀为首代鲁王,都治鲁县(今曲阜)。其后子孙安王刘光、孝王刘庆忌、顷王刘劲、文王刘睃相继袭封,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被王莽废除[14]。
  九龙山鲁王墓位于今曲阜县城南9公里处,共发现5座,东西并列,墓门皆向南,为凿于半山腰的崖洞墓。发掘的4座墓均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和四个耳室组成。2、3、4号墓墓室皆由前、后室组成,前室两侧又各置两个侧室。5号墓较小,为单室墓。4墓各置3车和马若干匹,均位于墓道侧的二耳室中。甬道侧的二耳室主要放置粮食、禽畜和食品。前室两侧的四侧室主要放置礼乐器、生活用具及钱币等。3号墓出"王庆忌"铜印,发掘者依此将其定为鲁孝王刘庆忌之墓[15],但有人对此持异议[16]。
  
  (三)长清济北王墓
  西汉济北国原为齐国济北郡(今山东省东阿县及其周围地区)。因在清除诸吕势力中有功,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东牟王刘兴居被封为济北王,都卢县(今长清西南),次年因反叛兵败自杀,国除。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复立齐悼惠王子、安都侯刘志为济北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徙淄川。次年,徙衡山王刘勃为济北王,传三代,至刘宽时国除[17]。
  1995年在山东省长清县(今济南市长清区)西南、西汉济北国国都卢县东北四公里双乳山发现大型汉墓两座[18],一大一小,东西并列。清理一座,为"甲"字形石圹竖穴式木椁墓,坐南朝北,主要由封土、墓道、墓室等几部分组成。墓道与墓室之间有阙门。墓室南北长25米、东西宽24.3米,深5米,底部倾斜,南高北低。椁室位于墓室的底部中央偏北,葬具为二椁三棺,外椁与内椁之间分为东、西、南、北4个边箱。墓葬中发现铜器、玉器、漆器、铁器、陶器、金饼、钱币等随葬品2000余件,墓主未着金缕玉衣,但有玉覆面、玉枕、玉手握等随葬。墓中共发现马车5辆,其中大车3小车2、另有马1匹。所出20枚金饼中有7枚刻画有"王"字,发掘者推测墓主为西汉末代诸侯王刘宽之墓[19],但有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20]。
  
  (四)昌乐淄川国王后墓
  淄川国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今临淄、寿光、昌乐三县交界地带),为原西汉临淄郡属地。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2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贤为淄川王,都治剧县(今昌乐西北)。景帝三年(公元前152年),刘贤因叛乱被诛。同年徙济北王刘志为淄川王,传八世,王莽篡位(公元8年)的第二年废,历时170余年[21]。
  1987年在山东省昌乐县县城西六公里处发现两座西汉墓葬,东西并列。发掘一座,为凿山竖穴石坑洞室墓,由甬道、南室、北室及四个耳室组成。墓道作竖井式,边长四
  米,深11.7米,墓道底部接甬道。南北两室分别开凿于甬道两头,四耳室则分别凿于北室的西、北、东三壁上,南室、北室及四个耳室均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弧形顶,并设门框、木门。墓中出有"淄川后府"封印85枚和"淄川宦谒"铜灯,故定为淄川王后墓,与之并列的另一墓推测为淄川王墓,年代在西汉中期[22]。
  
  (五)巨野昌邑王墓
  昌邑国位于今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和济宁两市交辖地带,属汉代山阳郡。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武帝立子刘髆为昌邑王,都昌邑(今金乡西北),传二世国除。
  昌邑王墓位于今山东巨野东南,为凿山竖穴石室墓,由墓道、封土、墓坑和墓室等四部分组成。墓道长60.5米,前部宽7.1米,置木车1辆、马4匹。墓道内垒筑两堵石墙。墓门也以石墙封堵。墓室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室置漆器、铜器;后室低于前室50厘米,有二层台,室中置一棺一椁。棺内外有大批玉器、铁兵器,铭刻的铜器和药石。墓坑和墓上坟丘均采用夯土石块分层填筑。根据地望与史料接合推测墓主为公元前100年封于此的昌邑王刘髆墓。
  
  (六)章丘济南王墓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分封齐悼惠王的儿子刘辟光为济南国王,公元前154年,刘辟光参加"七国之乱",兵败自杀后济南国除[29]。
  危山济南王墓位于山东省章丘市之西的平原与山地交界处,2003年经考古勘探发现。整个陵区分为主墓室、半山腰陶制品制作区及陪葬坑、山脚东部陪葬坑及墓区、山脚西部陪葬坑和墓群四个区。主墓室位于危山顶部,墓上有半圆形封土和地上建筑。墓室为甲字形竖穴岩坑墓,大致20米见方,墓道长40余米。半山腰陶制品制作区发现三座烧制车马俑的陶窑。山腰东部发现两座车马俑坑和一座墓葬,陪葬墓已被盗,但仍残存有铜弩机、铁镞、弹丸等武器和陶罐、盆、漆壶、盘等生活用品。年代在文景之际。危山汉墓兵马俑坑是我国目前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咸阳杨家湾汉兵俑和江苏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后的又一重要兵马俑发现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30]。
  
  (七)徐州楚王墓
  西汉曾三次封楚,公元前202年高祖封异姓诸侯王韩信于楚,都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但很快被除,未留下王陵遗迹。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其异母弟刘交于楚,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至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因第八代楚王刘延寿谋反除国,为第二次封楚。公元前51年,宣帝封子刘嚣为第九代楚王,亦都彭城,传三代,至王莽时绝[38]。目前基本上可以认定为楚王或后陵的有8座,为:小龟山汉墓(南墓、北墓)、东洞山汉墓(M1、M2)、北洞山汉墓、驮篮山汉墓(M1、M2)和狮子山汉墓及其兵马俑陪葬坑。均为"凿山为藏",且均属于西汉时期。其中北洞山汉墓、狮子山汉墓、驮篮山汉墓(M1、M2)四墓坐北朝南,都有长墓道,墓室结构近似,年代较早;其余四墓则坐东朝西,墓道短、甬道较长,墓室结构略同,年代较晚。下面分别介绍:
  1. 小龟山汉墓[39]  位于徐州市西北8公里九里区小龟山。此墓由两条墓道衔接两条甬道,南北平行并列,两条甬道后各有一墓室,实际上是一组夫妇异穴合葬墓。二墓结构基本相同,均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若干侧室、耳室组成。南墓全长82.5米,北墓长83.5米。从残存遗物判断,前中后室象征前庭、中堂、后寝,耳室和侧室为车马库、仓库、饮食库和庖厨室之属。由于南墓出土"刘注"龟钮银印一方,故认定其为第六代楚王刘注夫妇之墓,年代在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在该墓之西有其附属墓,编号龟山汉墓M1。
  2. 东洞山(石桥)汉墓[40]
  位于徐州市区东北下淀乡石桥村南,洞山北麓,为崖洞墓,两墓道南北平行并列,相距仅10米。南墓规模较大,全长61米,墓道长4.2米,甬道长46米,甬道北侧有一耳室,甬道后接前室、后室附4个侧室。北墓墓道已毁,甬道长19.9米,后接一主室。出土器物167件,其中铭刻"明光宫"、"王后家"、"赵姬家"铜器多件,故推定北墓墓主为某代楚王后,南墓墓主为某代楚王。
  3. 北洞山汉墓[41] 位于徐州北10公
  里京杭大运河的北岸,系石室墓,早年曾被盗。由墓道、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全长66.3米。主室坐北朝南,前有墓道、甬道,甬道中用巨石堵塞。主体建筑有侧室、耳室、前堂、后寝8间,主室墙面用石粉涂平,髹漆后再涂朱砂,用以防腐防潮。附属建筑共计11间,当为其府库仓储,有储藏室、更衣室、浴间、厨房、井、灶、厕所等,还有舞乐宴饮的场所。该墓虽曾被盗,但还清理出有金器、铜编钟、门锁铺首、弩机箭头、玉器、漆器、陶俑、钱币等珍贵文物。其中半两钱总数约有七八万枚。此外还出有铜印,如"楚宫司丞"、"虹之左尉"等印。7个小壁龛有彩绘陶俑,共222躯,历史、艺术价值较高。墓中出土有金缕玉衣的玉片五六十片。
  4. 驮篮山汉墓[42] 位于徐州市东北郊驮篮山东西两山丘的南麓,两墓均坐北朝南,东西并列,甬道内均以大型塞石封堵,自西向东编为一、二号墓。一号墓墓道长26米,洞室长27.74米,两侧凿有三组对称耳室,后面是前堂和后寝。二号墓结构亦同,
  只不过稍小点。两墓不仅有常见的前堂、后寝、耳室等,还设置有厕间、沐浴室、武库等。墓室雕琢细致平整,以澄泥涂遍,外敷朱漆加以装潢,墓室四周并有排水的设施。两墓早年被盗,仍出土文物千余件。两墓形制相近,建筑风格及出土文物时代特征一致,均属西汉早期。一号墓的墓室规模均优于二号墓,并发现有用以贮藏铁甲和兵器的武库,故推断一号墓主人应为男性,二号墓是附葬墓。
  5. 狮子山汉墓及其兵马俑陪葬坑[43] 位于徐州市东郊的狮子山汉墓 "凿山为藏",墓全长117米,面积851平方米。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耳室、甬道、侧室、棺室和陪葬墓等部分组成。墓主所着金缕玉衣为用4000片和田玉作质料的上好玉。此墓共清理出汉半两钱17万枚之多。东西排列的3个小耳室未经盗扰,清理出金带扣4个,每个重390克,金羊头浮雕饰物。此外还见大量玉器、铜容器、铜兵器等。此外,在墓室里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官印,总数有200多枚,封泥80余枚,这为研究西汉早期楚王国官制、区域地理及中央与诸侯国的行政关系提供了翔实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在该墓以西约500米处发现一处附属该墓的兵马俑坑,目前共知有3处,出土兵马俑2000余件。这在汉代诸侯王墓中是少见的。
  徐州8座楚王墓,目前仅有龟山2号墓可确定墓主为第六代楚王刘注及后,其余墓墓主争议均较大。西汉有楚王12个,早于刘注的有刘交、刘郢(郢客)、刘戊、刘礼、刘道。由于大家在北洞山汉墓、驮篮山汉墓(M1、M2)和狮子山汉墓四墓早于刘注墓已形成共识,因而有关这四墓的墓主也就在刘交、刘郢(郢客)、刘戊、刘礼、刘道之间产生分歧,目前尚无定论[44]。石桥二墓稍晚于刘注墓,有可能为后于刘注的刘纯或刘延寿夫妇墓。
  
  (八)永城梁王墓
  在西汉历史上曾四封梁国,公元前202年,刘邦封异姓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今山东定陶),公元前197年因叛乱国除。同年封子刘恢,公元前181年,吕后徙恢为赵王,改封吕产为梁王,一年后吕产因叛乱被诛。公元前178年,封文帝子揖为梁王,后坠马死。公元前168年,改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称梁孝王,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这是西汉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封梁。由于孝王曾几次对中央构成威胁,公元前144年,孝王死后,梁国一分为五,除长子共王外,其余四王皆一代而终,封国并入汉郡。共王后传七代,至王莽篡汉后,国除[49]。根据历史资料,西汉梁国的八代九王墓都葬在今河南省商丘地区永城县东北部的芒砀山群,目前已在该区保安山、黄土山、夫子山、铁角山、南山、窑山和僖山发现大型陵墓18座,经发掘可以认定为梁王(后)
  的大约8座:保安山一、二、三号墓,柿园村汉墓,窑山一、二号墓和僖山一、二号墓。其中以保安山梁孝王、后墓保存较好[50]。
  保安山一号墓位于保安山南峰,以山为陵,墓顶有封土,并发现大面积的建筑遗迹。整个陵区用夯土筑成平面近方形的大陵园,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750米。在东门外有类似阙的建筑。两墓均为开凿在山岩之中的大型崖洞墓,由墓道、甬道、耳室、主室、回廊及许多侧室组成。甬道两侧有3个耳室、1个侧室。甬道后通主室,主室两侧有6个侧室,四周凿成回廊,回廊四角有四个角室。惜因墓内盗掘一空,对各室性质无法判断。保安山二号墓在北峰,距一号墓约200米,二者南北并列,亦为大型崖洞墓。只是规模更大,由东西两墓道、三甬道、前庭、前室、后室、回廊及30个侧室构成。前庭北壁两侧室为车马厩室,东甬道两侧的四侧室出有成束的剑、镞等兵器和车马器。前室(又称"东宫")出土宴饮器具,估计象征为墓主待客之所。"东宫"两侧有6个侧室,应为庖厨和仓储之所。后室(又称"西宫")象征墓主后寝之所。根据勘查结果两墓使用同一陵园,考虑到其位置关系及墓中所出刻有"梁后园"的铜印,发掘者推测为梁孝王夫妇墓。但对两墓具体所属有人持异议[51]。保安山三号墓位于梁孝王墓陵园范围之内,为土坑竖穴结构,形制较小,曾遭盗扰,现发现金缕玉衣残片586枚,玉璧、玉环、玛瑙贝、青铜镜等遗物若干,根据所出半两钱,发掘者推测该墓为梁孝王夫人墓。
  柿园汉墓所在山为保安山南部的余坡,墓上原有高大封土,周围原有陵园建筑。墓葬结构为依山开凿的崖墓,从西向东依次为墓道、甬道,最后是主室、巷道及各个侧室。墓全长95.7米,面积383.55平方米。墓葬曾遭盗扰,但仍发现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墓道底部东南角所发现的钱窖有钱币225万枚,均为汉半两钱。墓中还发现随葬车25辆及分属于100多匹马的马饰件。墓室顶部的壁画绘制技术代表了西汉绘画的最高水平。根据各种材料综合分析,墓葬年代在下西汉景帝至武帝早年之间。
  窑山两座汉墓南北并列,均为"甲"字型石室结构墓。由于两墓曾遭盗扰,原遗物摆放情况已不清,各发现金缕玉衣残片一套,其他玉礼器、青铜器等文物若干。根据墓葬形制推测为西汉晚期某代梁王墓。
  河南僖山一号墓,为凿山竖穴墓。地面上有封土,墓道用408块塞石封堵。墓室用方形石块垒砌四壁,墓口以长石条封盖。墓主着金缕玉衣,出土了精美鎏金器、玉器等。该墓体现了从黄肠题凑向黄肠石过渡的特点,年代在西汉晚期[52]。僖山二号墓与之背向而葬,结构为竖穴石室墓,出土玉衣片若干及玉礼器和玛瑙、铜钱等,应为某代梁王后墓。
  
  参考资料:
  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第1期。
  孙波:《西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和研究》,《汉代文化与汉代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