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文化出葬摔碗摔在棺材的大头还是小头

中国丧葬中出殡前摔碗是什么意思

  其实是摔“孝盆”
  只是用碗来替代吧 大概有三层意思
  一是将孝家的丧气摔出去;二是将众人烧给亡者的纸钱通过大地送入“ 地府”;三是摔碎孝盆预示孝家从此不再使用,更不再发丧, 而亡者一定来生转世顺利。

人过世后为什么摔碗

  人往生后,要在头前放一个瓦盆用来烧纸钱,出殡的时候,这个盆要由所有的后代共同拿到门外,在棺材头前摔碎,传统民俗中叫“摔老盆”。
  摔老盆是后代行孝道和参与继承遗产的依据。
  有的人终身无子女,家族里的晚辈谁愿意摔,遗产就归谁;要是没北京树葬公墓有人愿意,那么就用棺材把这个盆压碎。
  有的地方不把盆摔碎,而是把盆留下喂猪用,认为这样猪养的旺。
  摔碗,一定是摔供往生之人米饭的那只碗,意思跟“摔老盆”是一样的。
  如果往生之人的年纪很大到八九十岁了,这只碗就叫“寿碗”,是要被众人争抢的;抢到了就叫“讨着寿”了,这个碗要给家里最小最受疼爱的孩子使用。这是个传统习俗,叫做“摔盆”,详细如下:
  旧时出殡,将起动棺材时,先由主丧孝子跪在灵前将一瓦盆摔碎,这一习俗叫做“摔盆”。又称“摔老盆”或“摔尸盆”,亦称“摔丧”。瓦盆是放在灵前烧纸用的,它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来摔。要是由别人摔,这一特殊的丧仪将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一举拉近,甚至确立了继承的关系。摔盆有个讲究,要一次摔破,越碎越好,因为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瓦盆一摔,就如一声号令,杠夫迅速起杠,摔盆者扛起引魂幡,驾灵而走。
  摔盆这一习俗古已有之。到明清时期则非常盛行,且一直沿袭到近代。《北平指南》第七编有“摔丧驾灵”的记述:“出殡时刻,率于清晨行之……柩出堂,孝子手执纸幡导于前,诸晚辈随之,均齐声号哭。及外门,上小杠;至大街,上大杠。上大杠时,孝子跪摔丧盆(形如扁缶,底正中有一孔,置砖上。砖糊以纸,作书套形,摔时必使粉碎)。”明清古代小说中述及“摔盆”这一习俗的地方也很多。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风协理宁国府》,谓秦可卿生前无子,死后,她平时身边侍奉她的有个叫宝珠的丫环,“万愿为义女,请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为此很高兴,“即时传命,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姑娘’。”出殡之日,“宝珠行未嫁女之礼,摔丧驾灵,十分哀苦。”(第十四回《林如海灵返苏州郡,贾宝玉路谒北静王》)《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没有儿子,所以,其妾李瓶儿死后,出殡之日,“那女婿陈经济跪在柩前摔盆”(第六十五回《愿同穴一时丧礼盛,守孤灵半夜口脂香》)。第八十回《潘金莲售色赴东床,李娇儿盗财归丽院》写西门庆死后出殡之日,“临棺材出门”,又是女婿陈经济在灵前“摔破纸盆”。
  你说的是丧盆子吧?
  丧盆子又叫阴阳盆,就是搭灵棚守灵的时候用来烧纸钱的,出殡前要长子或是长孙摔碎。在民间习俗里,这代表着死者的锅,摔得越碎死者越容易携带,到了阴间那头继续用锅开火生活。不过方术中倒殡葬文化有一说是死者用来收家人烧送的阴钱寒衣的物件,说白了就有点跟自家的邮箱差不多。这要是摔不碎的话,不仅阴间的那个死者日后断了香火,阳间的家人也要有飞来横祸血光之灾,所以这种丧盆子都是用陶器或者是瓦器来制作,因为这两种材料易碎,怕的就是到时候一个失手打不碎,惹了祸上身。
  
  来源
  作者:白先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37551/answer/38835400
  来源:知乎
  没有这种事情,喝酒掀桌子捶板凳摔碟子砸碗是酒品差酒鬼才肯干的事情,好人都是喝酒后吟诗作对或者睡觉觉。
  如果你说的是敢死队壮行酒的话,这个是说法的。在古代饭碗不仅用来吃饭还是用来喝酒的,饭碗是至高的用具,民以食为天。敢死队一般都是执行突击任务,队员们九死一生,为了表达决心就摔了碗,表示不吃饭了。不吃饭的人是啥呢?死人呗!死人还有恐惧感么?没有!没有恐惧的肯定是行尸走肉、一往无前的,完成任务也是没有问题的。
  一种习俗,表示这个人的日子不过了,也不需要吃饭了。

摔丧是什么礼仪

  也称摔盆
  摔盆得在起棺(亦即要抬棺材去埋)时摔;
  摔盆是家中长子摔,无长子则次子,若无次子以其它各子长幼轮序、嫡庶伦序
  无子由同姓亲族中血缘最近的堂侄子摔,但条件是要其人未婚。若其已婚,则由未婚亲族堂侄摔,以此长幼轮序(当然亲生儿子不论已婚未婚,堂侄要论是因为已婚者是要承继本家宗佻的)。
  婿不可摔!
  摔者谓之‘孝子’,按旧例,可以承继死者的祥鹤园公墓大部份家产,这也就是为何已婚堂侄不可摔盆的主要原因----继承别人遗产的同时也是要尽做别人“儿子”的义务的。
  无子无侄不属善终...不摔。亦即所谓的无人送终也。
  有些地方旧时丧礼,灵柩出殡时,主丧的人摔一瓦盆,然后“起杠”,叫做“摔盆”,也有叫“摔丧”的,亦称"摔老盆"。
  摔是指摔碎、摔破一些随葬器物,尤其是陶容器,在敛丧死者时,有意识地将某些器物摔于墓坑内使其破碎,此种习俗便是摔丧。
  
  摔丧习俗明确见于文献记载的,大约是封建时代,近、现代丧葬中或亦见存这种丧俗,后世的摔丧亦称摔盆、摔老盆、摔尸盆等,其过程通常是亲人死亡开始敛葬时,将一陶盆放在墓前烧纸求灵,求灵完毕即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或其它确立继承关系的人,拿起灵盆向墓坑中摔扔,摔时有一定讲究,即要一次摔破,且越破越好,因为此盆被认为是死者的锅,只有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陶盆摔破,尤如一声号令,抬棺者迅速放棺,摔盆者操起引魂幡,驾灵而走。
  
  这种摔丧驾灵的习俗,事实上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便已见端倪。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墓葬,发现相当部分陶器是将口部敲破后用于随葬的,这显然是一种摔盆的早期形式;半坡墓葬另发现出土时个别随葬陶器业已残碎缺损的现象,如.. 142号墓,一件陶盆被打成数片,并在人架头和脚上各盖一块破碎后较大的陶片,这显然是掩埋前有意识先将陶盆摔破的。随葬陶器破碎或残缺而非因填压或发掘清理所造成的墓例,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全国各地墓葬中都非常广见,如陕西南郑龙岗寺仰韶墓、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马厂期墓、齐家文化墓、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墓、山东大汶口文化墓、山东泗水尹家城龙山墓等等,都可以见到明确的实例。这些现象表明,摔怀柔凤凰山陵园丧习俗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均十分流行。以二里头、二里岗、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夏商文化,以及西周时期的墓葬文化,也都普遍发现个别随葬陶容器曾在敛葬时被摔致破碎或残缺的现象,说明夏商西周时期也是盛行摔丧习俗的。从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的摔丧习俗,应是后世摔盆习俗发展的前身,两者在意义上当有一定的联系。
  旧时代,一些客居北京的外乡人,有的摔大花盆、花绿盆,有的摔治丧期间用来烧纸的大沙锅,也有的摔一块瓦,其意义各有说法。河北三河县的人客居北京,出殡摔大泥盆,盆下钻有7个孔。为什么要钻7个孔呢?据说是诸葛亮吊孝留下的。诸葛亮至柴桑口吊祭周瑜,东吴在灵前地下埋了火药,其引芯就在丧盆底下,所以盆底特意钻了孔。等孔明一烧纸,引着炸药,必定炸死孔明。而孔明能掐会算,命赵云预先带一块新砖放在盆子下面,假说是视周瑜“财帛高升”,于是破了东吴的火药之计。摔盆时要用砖,为何用砖呢?
  有些地方旧时丧礼,灵柩出殡时,主丧的人摔一瓦盆,然后“起杠”,叫做“摔盆”,也有叫“摔丧”的。
  是指把一个陶罐摔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