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易懂地介绍清明这个节气

关于清明节气的知识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宝云岭墓园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扫墓

怎样介绍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介绍简要概括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气时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静安墓园续至今。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清明节 其他外文名:Tomb-sweeping Day 节日时间:公历4月4或5或6日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越南、韩国、琉球 节日起源:祭祀 节日意义: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 祭奠扫墓,缅怀感恩。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要简练的概括几句话

清明是节令名。清明这个节气的第一天是清明节。但是,在商代和西周早期,很可能只分春、秋两季;到成书于战国的《左传》中,才有了“二分二至”的说法,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编于战国末的《吕氏春秋》明确提到的节气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后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没有清明这个节气就不可能有清明节。因此,我认为清明节是到汉代才开始逐步形成的。而且,汉代的惊蛰在雨水前,清明在谷雨后(《汉书·律历志》),反映那时二十四节气尚未完全定型。   清明节的节令活动主要有踏青、折柳;扫墓、祭祖;改火、修禊;荡秋千、放风筝等。但支配这些活动的原理是什么?   先谈踏青和折柳。一般认为,这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可是,清明所在的农历三月是季春之月,而不是春天开始的孟春之月。所以,我认为踏青和折柳的本意是送春,并不是迎春。我们不妨拿季冬之月的十二月作比照。据《礼记·月令》和《唐月令注》,该月的民俗活动一是“出土牛以送寒气”,一是“磔犬于门”。其意为把代表十二月的丑牛送走,又杀死属于金畜的狗,通过压制金气来扶助木气。这两项活动相辅相成,都是希望顺利地实现冬尽春兴。同样,在季春之月踏青、折柳,其内在目的也是要“以毕春气”,通过进一步“舒阳”,让节令及时过渡到夏天。踏青、折柳的关键词是“踏”和“折”,人们相信,借助这些模拟和象征性动作,就能使春天的木气成为过去,使夏天的火气旺起来。   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勾首曲颈、福田公墓缩于地下的幼苗一齐破土而出,新萌发的枝芽使劲地伸着脖子往上长。故而,这个月只能发泄布散,不能闭塞收纳。顺发宣之气而动,才能让草木和农作物生得快、长得好。而荡和放都是布散的动作。荡秋千时,秋千上坐的是象征春天的少女,女子头上又簪柳插花;放风筝时,风筝往往做成春燕,或画上艳丽的彩绘;荡开放掉的皆为春气。这样做,既为了使自然界生气充盈,又为了帮助春天在进入夏天时不出差错。由此可知,荡秋千、放风筝与踏青、折柳竟有异曲同工之效。

清明节的简单介绍

在一年当中,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这其中惟有清明是以节日的形式出现的。人们喜欢清明节,喜欢清明时节美好的风清物宜,也欣赏清明节丰富的内涵。 早些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显而易见,清明节是因它所处的时令,在光照、气温、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后来,有些人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清明节既含指节气,又包括纪念的意义。春秋时期,介子推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供奉晋文公使其得以生还。后介子推功成名就隐居绵山,而晋文公放火焚山,逼介子推复出作官。孰料介子推留下一首遗诗,决意焚身一死。他在诗中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愿君清明复清明。”晋文公被介子推所感动,下旨规定介子推殉主之日严禁烟火,吃寒食,年年如此。此后,在清明之日称“寒时节”,也称清明节。 在许多学者看来,清明节的来历并非前面说的那样简单。它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最初的大禹治水,确有天清地明之功;武王伐纣,被誉为“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秦皇不时起居于墓侧,则有祭奠之意。而这一切又都发生在“清明风至”之时,到了公元732年,唐明皇来的干脆,他频布了一道御旨:“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水泉沟纪念林常式。”从此以后,人们把清明作为祭奠先人的节日。 今年是4月4日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春分点随地球自转变化,地球每天的自转并非24小时,而是23小时56分,每四年就会累计减少一天,从而影响节气的时间,按照这个规律推,明年的清明刚好就在4月4日,所以市面上的日历并没有印错。 4月4日清明2004年和2000年就曾出现过,而4月6日清明则在1939年、1935年等更早年的年份出现过。 答案补充 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郭亲睦邻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或后十天。有些地域的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扫墓,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是农历24节气之一,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dfgg,k/;lkjutrgfujup09865yhgko;g

清明节风俗简介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