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文化襄樊晋国大墓随葬品图片

山西春秋墓陪葬青铜器吗

  山西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时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
  
  
  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东周时期的山西晋国青铜器独具风采,太原、浑源、新绛及长治等地所出,精品众多。更有侯马晋国铸铜陶范,艺术、科技价值无与伦比。
  
  
  在春秋时期,山西是晋国范围,所出青铜器多是晋国贵族的墓地,尤其是晋侯墓葬极其著名。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墓都有大量青铜器陪葬。
  
  
  古人的观念是事死如事生,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贵族墓葬中都有墓主人生前所用青铜器具,除非在后世遭到盗扰洗劫,否则发掘墓葬时一定会发现大量青铜器。
  这是春秋时期的窃曲纹簋,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1994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93号墓。共6件,形制、大小、纹样均相同。通体饰窃曲纹和瓦纹。墓主是第九代晋侯,即《史记·晋世家》记载的文侯仇。
  这是春秋时期的夔龙兽带纹鬲,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赵卿墓是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的高级贵族墓葬。因为赵卿墓保存的极为完整,所以从这个墓葬中可以看出山西春秋时期晋国墓葬随葬青铜器的规模和数量。
  
  
  赵卿墓共出土各类随葬品3134件,其中青铜器2100多件,包括青铜礼器148件,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山西晋国墓葬不仅有青铜器陪葬,而且数量极大,制作水平很高。
  那当然有了

战国墓葬的形制特点

  战国楚墓殡葬文化一般均为土坑竖穴,很少为洞室墓,方向有较强的规律性。中层贵族以上的楚墓,墓坑上都有封土。九连墩在当地就是九个突出地面的土岗的俗称。封土的大小一般预示着墓的大小和墓主人生前身份的尊卑。封土和填土均经夯打,靠近棺椁均填青膏泥或白膏泥,用以密封,保护棺椁内物件。墓愈大,封土、填土选择愈严格,青膏泥或白膏泥填得愈厚。在已发掘的6000多座楚墓中,均不见墓棺椁上土中有积石积炭情况。这是楚墓与中原地区墓葬的一个显著区别。
  
  拥有台阶和长斜坡墓道也是楚墓与中原地区大型墓葬的一个区别。战国楚墓的墓圹,中上层贵族往往有多级台阶,台阶一级一级往下收缩,直至棺椁。这种台阶可能与防止崩塌有关。在土质较为疏松的地区修建大型墓葬,掘进较深,就容易崩塌,只有做成台阶状。在一些地方,由于地下水位较高,不便向地下掘进较深,台阶除了向下挖掘数级,还从平地向高处一级一级夯筑出来。显然这是为了表现一种传统的制度,即为了显示身份。墓主身份越高,权势越大,墓坑越深,台阶越多,墓道越长。而平民墓则一般无台阶。
  
  战国楚墓中较高层的贵族一般椁分多室,棺有多重。九连墩战国古墓发掘的1号墓就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椁室。安徽寿县楚幽王墓据反复推测,椁多达9室,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与江陵天星观1号墓椁分7室,椁室一般为长方木垒成。楚墓中的棺也多为外中内多重多层。
  
  战国楚墓中随葬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兵器在品种、数量、类别上与洛阳等中原地区比都比较多,特别是剑随葬非常普遍。从上层贵族到一般平民都喜欢用剑。如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剑32把。数量众多的精美漆器也是战国楚墓的一大特征,身份较高的贵族,几乎每墓必备漆木器。考古专家分析,在九连墩战国古墓相信也将会有大量剑和精美漆器出土。
  有没有更多详细介绍?这些北京树葬公墓价格都可以百度出来的~~~~~谢谢啊
  战国 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种变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馀米。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著腰坑。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 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埋船。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辉县的魏王墓,则在墓圹内大量屯沙以防盗。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黏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品不朽。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随州曾侯乙墓椁室庞大,分隔为4个部分,双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绘,十分精致。
  由於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但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例如:曾侯乙墓有编钟一架,共64件(见彩图 编钟及钟(东周) 显示图片),编磬一架,共32件,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大排场。青铜礼器中,有“升鼎”一组共9件;一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国君身份。下层贵族和上层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中华永久陵园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在各地发掘的大量战国小型墓里,随葬品甚少,却都有著一组仿铜的陶器,如鼎、豆、壶之类。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礼器,这可能是由于秦受礼制的影响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了横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筑椁室以代替木椁的。这种横穴式墓和空心砖墓在当时还很不普遍 ,但它们的出现意味著商周以来的传统墓制发生了变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总的说来,在战国时代,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从商、西周以来,墓主的尸体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南方的楚国以外,黄河流域的秦、韩、魏 、赵、燕等国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别是西方的秦国,屈肢葬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墓中尸体侧身而卧,四肢蜷曲。这可能是受黄河上游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种特殊葬俗的影响。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战国墓葬的陪葬品怎样摆放

春秋战国墓小型的陪葬品都放在哪个位置

  春秋战国墓小型的陪葬品都放在墓室中。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馀米。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珍珠源公墓或没有墓道。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 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埋船。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辉县的魏王墓,则在墓圹内大量屯沙以防盗。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黏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品不朽。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随州曾侯乙墓椁室庞大,分隔为4个部分,双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绘,十分精致。
  由于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但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例如:曾侯乙墓有编钟一架,共64件,编磬一架,共32件,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大排场。青铜礼器中,有“升鼎”一组共9件;一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国君身份。下层贵族和上层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在各地发掘的大量战国小型墓里,随葬品甚少,却都有着一组仿铜的陶器,如鼎、豆、壶之类。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礼器,这可能是由于秦受礼制的影响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了横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筑椁室以代替木椁的。这种横穴式墓和空心砖墓在当时还很不普遍 ,但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商周以来的传统墓制发生了变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总的说来,在战国时代,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从商、西周以来,墓主的尸体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南方的楚国以外,黄河流域的秦、韩、魏 、赵、燕等国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别是西方的秦国,屈肢葬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墓思亲园陵园中尸体侧身而卧,四肢蜷曲。这可能是受黄河上游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种特殊葬俗的影响。
  按照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春秋时代的墓葬一般采用前殿后寝的格局,随葬品一般放在棺椁附近的耳室内。也有放在椁室中的。
  小型随葬品一般放在下列几处地点:
  1、棺椁内。棺材与椁板之间的小空间。经常有酒爵、瓶等物件出土。
  2、墓主人身侧。尸体下方、侧面往往会有腰坑,小型玉饰、钱币等往往在内。
  3、墓室中零散堆放:一般来说钱币、兵器较为多见。

老祖宗坟里挖出的陪葬品,看图片口大5.5cmg高2.8cm.看图片.是不是青花瓷啊,市场价值多少

  您的这两个“青花瓷酒杯”,是大开门的老的真品;完整地市场上一般喊价在500元左右;不过今年的行情持续低迷,最好是不要出手;有一定市场潜力的,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一定要好好保存!
  你好!
  
  清末青花瓷酒杯,真品,清末青花瓷存世量超大,价不高,楼下有出500的可折半卖给他,巨赚。
  
  如有疑问,请追问。
  是青花瓷 是清末德化窑的瓷器 价格比较低 属于普品
  市场价多少啊
  按我们河北唐山的市场价,2个也就是几十块。

随葬品的各个时期的随葬品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均已达到相当的高度,随葬品种类日益丰富,不再具有早期墓葬中那种鲜明的时代特色。
  慈禧太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她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死后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白银高达亿两。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最心腹的太监,慈禧棺内葬宝时,他是参加者。他和侄子合写的爱月轩笔记详细记录了随葬品的种类、数量、位置价值。 慈禧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下面锒大小珍珠12604粒,红光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再铺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铺5分重的珍珠2400粒。 盖在慈禧尸体上的是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被长280厘米,宽274厘米明黄缎底,捻金织成。全被不但花纹繁多,而且还织有汉字陀罗尼经文25000字。经被上缀有820粒珍珠。盗墓贼拆走了珍珠,将这条价值连城的经被弃之于地,1979年清理地宫时才被发现,免遭危运。在经被之上又盖一层缀有6000粒珍珠的网球被,也是传世奇宝。 慈禧头戴凤冠,冠由珍珠宝石锒嵌而成,冠上有一颗重4两大如鸡蛋珍珠,当时价值白银约1000-2000万两,其凤冠价值可想而知。口内含夜明珠一粒,此珠分开是两块,透明无光;合拢时是一个园球,可透出一道绿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专家估计可能是两颗钻石。东陵被盗墓将军挖掘后,此夜明珠被孙殿英送给了宋美龄,以逃罪责。 慈禧脖颈上有朝珠三挂,两挂是珍珠的,一挂是红宝石的。她身穿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足蹬朝靴。手执玉莲花一枝,头前方有蚌佛18尊,头顶一翡翠荷叶,叶满绿筋,如大然一般,重22两5钱4分当时价值285万两白银。头两侧有金,翠玉佛10尊,手边各置玉雕马8匹,玉罗汉18尊。在其尸体旁或足下共有金佛、玉佛、红宝石佛、翠佛108尊,每尊佛重6两;翡翠西瓜四枚,白皮黄籽粉瓤者两个,绿皮白籽黄瓤者两个,估价600万两白银;翠桃10个,绿色桃身,粉红色桃尖,难分真伪。翡翠白菜两颗,绿叶白心,在白色菜心上落有一只满绿的蝈喂,绿色的菜叶旁有两只典色的马蜂,俏色用的恰到好处,独具匠心,稀世珍宝,估值1000万两白银。 棺内最珍贵的是座率纹花,烟云流动用白玉雕琢成的九玲珑宝塔。其尸体旁边还放满了宝石、玉石、红珊瑚树、墨玉荸芥700多件,有些玉料出自新疆如羊脂玉和墨玉非和田而无。当宝物殓葬完毕,发现棺内尚有孔隙,又倒进四升珍珠(8分大珠500粒、三分珠2200粒,二分珠1000粒);红兰宝石、祖母绿宝石2200块,仅这些填空的珍珠宝石就值223万两白银。以上才是入棺葬品的一部分。从1879年东陵慈禧墓完工到地宫最后封闭,其间30余年中,还陆续向地宫内放置了各种奇瑰珍宝,金玉祭品1000多件。孙殿英盗挖两太后墓后至今这些无价之宝不知流落何方。 新疆一块数吨重的大玉为做地宫中放置棺木的寝床,送到库车县境而因故搁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