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马王堆古墓随葬品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什么

  1、漆器,共有184件,以木竹胎和夹纻胎为主,器型主要有、钫、锺、盒、匕、卮、勺、耳杯、具杯席、投、石、案、匜、奁、几、屏风等。
  2、竹木器,共有40只竹篓,1叠竹夹,1把长柄大扇,1把短柄小扇,2件竹熏罩(一大一小),1件木杖,32件木璧,13件木犀角,8件木象牙,1件竹串,1件竹筷子,2把木梳,2把篦,2条竹席,4条草席;具杯盒等。
  3、墓主的三颗印章:玉质私印一枚,上书阴体篆书“利苍”二字;铜制明器官印二枚,分别用阴文篆体雕刻“长沙丞相”、“轪侯之印”。
  4、简牍,共计610支,部分残简出土于封土之中,著作内容可分为医术(200支)和遣策(410支)两部分。
  5、木俑,共计104件,其中有着衣歌舞俑和乐俑共计17件,着衣侍俑8件,雕衣俑4件,彩绘俑73件。
  扩展资料: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价值:
  1、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2、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3、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长沙马王堆汉墓
  搜狗百科-马王堆汉墓古尸
  西汉女尸
  马王堆汉墓两千多年来从未被盗,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特别是一号墓出土的历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及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为西汉初期历史考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震惊了世界。出土时,一号墓由于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尸历经二千年仍保存完好,被发现时,曾有气体喷出燃烧,但由于没及时收集气体,不知具体成份,成了千年女湿尸仍保存完好的难解之谜。 极乐园公墓女尸 从最早发掘的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据考证为利苍的妻子辛追,年龄约五十岁左右,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不腐湿尸,此后将此类古尸卧龙公墓命名为马王堆尸。尸体经湖南医学院专家解剖后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长期向游客开放,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万计的游客。 漆器 一号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盘、化妆盒等,杯盘内底上写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外表光亮如新,足见汉初漆器制造工业之精。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漆器应该是当时由四川生产的。 帛画 主条目: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一号墓内棺覆盖了一幅精美的T型帛画,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学者们最初认为这幅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但因为后来发现此观念在当时仍不算普及,反而可能是根据当地传统习俗招魂仪式所做,希望死者死后灵魂不会消散。 马王堆帛书 主条目:马王堆帛书 在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其中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

湖南马王堆古墓里都有什么文物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开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原来以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处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棺内女尸一具,保存十分完整,为国内所仅见。随葬物品非常丰富,达3000余件,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竹木器、木桶、农畜产品、中草药等。其中覆盖在内棺仙居园公墓 上的一幅彩绘帛画,花纹鲜艳,色彩绚丽,画面内容想象丰富,是中国现存2100 多年前的丝织品绘声绘画珍品。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汉侯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是利苍之子。3座墓葬的时间相距20多年。又据考证,侯系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四年(公元前191年)即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出土文物后移至湖南省博物馆陈列,三号墓坑则仍保留原样,以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
  很多

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了多少件随葬品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境内,临浏阳河,为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利苍妻子辛追及其子利狶或兄弟三座墓葬。经发掘,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和极具科学、史料和研究价值的众多随葬品,成为197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和世界重要的考古发现而闻名。其出土文物现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馆,博物馆内辟有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分为墓葬出土文物陈列和墓坑遗址陈列二大部分。墓址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相传为五代时期之楚国君王马殷及其家族墓葬,故名“马王堆”。大土堆东、西方向各突起一个土冢,二冢相距二十多米,顶部均平圆而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之为“马鞍堆”。出土文物马王堆汉墓两千多年来从未被盗,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特别是一号墓出土的历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及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为西汉初期历史考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震惊了世界。出土时,一号墓由于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尸历经二千年仍保存完好,被发现时,曾有气体喷出燃烧,但由于没及时收集气体,不知具体成份,成了千年女湿尸仍保存完好的难解之谜。女尸从最早发掘的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据考证为利苍的妻子辛追,年龄约五十岁左右,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不腐湿尸,此后将此类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尸体经湖南医学院专家解剖后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长期向游客开放,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万计的游客。漆器一号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盘、化妆盒等,杯盘内底上写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外表光亮如新,足见汉初漆器制造工业之精。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漆器应该是当时由四川生产的。帛画一号墓内棺覆盖了一幅精美的T型帛画,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汉初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们认为这幅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马王堆帛书在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其中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有什么

  根据目前的资料可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和竹简,在反映汉初文字的隶变情况方面最具代表性。《合阴阳》是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竹简。马王堆三号墓的墓主死于汉文帝二一年,即公元前二八八年,仅在汉开国后三八年。与《合阴阳》同墓出土的另有《十问》、《天下至道谈》、《杂禁方》、《遣策》等不同内容的四种简,还有其他内容的帛书。《合阴阳》一共有三二支简,简长为二三厘米左右,简宽为一厘米有余,每支简上的文字有二十余宇不等,其内容是对房中养生术具体技巧的描述,属于医简。这批简的简幅较宽,书写时便于发挥书法技艺。这批简的抄手在书法方面本身也有较高的造诣。这组简,从笔画上看,书写者颇能随心所欲地将刚柔不同的笔画揉合在一起。例如其横画,虽也如马王堆一号墓《遣策》上的文字一样,都讲究方起尖收,但在其方起处就往往兼有圆笔或点墨,其用笔就并不太着意于棱角的分明与否。至于其折笔则方圆并重,或一笔弯下,显其圆转流畅,或分笔相连,呈其刚劲遒健。从文字构形上看,其中宫紧凑,四周舒展,左右避让,上下呼应,顾盼有情。特别是其波挑披拂之处,神采飞扬,极尽波磔俯仰之能事,有一种变化奇丽的特殊意蕴。再从整体布局上看,其一简之内的黑白布局随立思自然,疏朗有致,毫无匠气而显得神彩飞扬,赏心悦目。因此,无论从哪方面去品评,这批简的书法艺术都是汉简书艺中的上乘之作。
  想像中 娄车

马王堆出土了哪些宝贝

  但考古发现,尤其是举世瞩目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现,较为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汉代湖南长沙地区的经济、文化面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手工业品虽不能说全是长沙地区所产,但从其工艺风格与当时中原等地区迥异这一点来看,也不能否定有相当多是当地产品。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品类齐全、巧夺天工的丝织品,代表着西汉前期长沙地区的纺织工艺水平。重仅49克的素纱掸衣,其工艺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素纱是经纬加拈,密度稀疏呈方孔平纹组织。其经纬拈度,每米为2500—3000回,已接近目前电拈丝每米3500回之数;其经纬丝纤度为10.2一11.3旦尼尔,和近代缫出的最精细的纤度相当。另一件出土的绒圈锦,经纺织部门测定,底经是由10粒茧子组成的16.9旦尼尔的一根生丝,地纬是由17粒茧子组成的30.8旦尼尔的一根生丝,这说明当时能根据蚕丝纤维的粗细来搭配蚕茧的个数,缫出丝织物品种所需要的生丝纤度。完全有理由认为,当时的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完备的缫丝技术,是长沙地区缫丝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
  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质地和织造结构各不相同的多品种丝织物,如绢、绡、缣、绮、锦、纱、罗、绦等。其结构主要有平纹、斜纹和罗纹3种。如绮,是一种素色平纹提花织物,并往往织成菱形图案,称为菱纹绮;锦是一种经线提花的重经双面织物,在出土的丝织物中,织造工艺最为复杂的是绒圈织锦,它是3根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其经密度每厘米44—56根,包括4组经丝、印地纹经I、地纹经和底经,以及较粗的绒圈经,共176—224根,总经根数达8800——11200根。这说明,当时已使用双经轴机构和“假织纬”的方法,使几何纹的绒圈具有丰满华丽的立体效果。在墓内的随葬物中,绒圈绵被用作丝绵袍的领、袖缘、衣带、香囊和镜衣底巾以及几巾等,纺织品研究专家认为,这是后世漳绒和天鹅绒的前身。绦是一种丝织花带,出土的“千金绦”十分精美,带宽0.9厘米,纵面分隔成3行,中间白地织绛红色与白色相间的“千金”2字,色彩对比强烈,构思新颖。另外,出土的苎麻布也反映了当时长沙地区的麻纺织技术水平。据测定,这种麻布经纱支数为135——151公支,纬纱支数161—209公支,“似乎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就是后世要织出这种高支度的麻纱,也一定要具有高超的纺纱技艺,“才能达到这种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效果。从出土的精美丝麻织物看,研究者们认为,当时已经有了提花束的装置一镊,最低限度也有了平放式的和斜卧式的织机。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印花也不少,反映出当时长沙地区刺绣和印染工艺的发达。刺绣品主要有茱萸纹绣、“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和方棋纹绣等。针法一般采用锁绣法,又分开口与闭口两种。针法细腻流畅,粗细线条结合,明纹暗纹结合,花纹瑰丽奇待。“这种精湛的刺绣工艺应视为当今湘绣的渊源”。印花织物更是光彩夺目,丰富多采。其色谱有朱红、深红、茜红、深棕、浅棕、深黄、浅黄、天青、藏青、蓝黑、浅蓝、紫绿、黑、银灰、粉白、棕灰、黑灰等20余种。主要矿物染料为朱砂、绢云母等,植物染料主要是茜草和靛蓝等。这说明当时已掌握使用各种染料并配以各种颜色的方法。在印花技术上,已应用套版印花,所出土的金银色印花纱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3套版印花纱。特别是1号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印花丝织实物,它是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高级印花纱,代表着当时高超的印花技术。
  西汉长沙地区的漆器业在楚国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代是我国古代漆器业的鼎盛时期,漆器在当时已成为主要的生活器具,直到瓷器大量出现,其地位才被逐渐取代。马王堆汉墓共出土700多件精美漆器,出土之集中、数量之大,均为我国之最,充分体现出西汉前期长沙地区漆器业的发达。出土漆器的类型主要有鼎、盒、壶、钫、卮、勺、匕、耳杯、盘、奁、案、杯具盒等,其中以耳杯和盘为大宗。漆器绝大多为木胎,花纹以几何图案为多,少量有花草纹和写生动物纹。花纹的绘制方法主要使用了漆绘、油彩和锥画。有的还使用了“堆漆”技艺。1号墓的九子奁以金箔为底,再施彩绘,被视为平脱技法的前身。
  马王堆汉墓虽然没有瓷器出土,但它出士的大量陶器,无论是品种,还是制陶技术,都大大超过战国时代,而且印纹硬陶已施加了褐色和黄绿色的釉,这是由陶器向瓷器转化的重要一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东汉时代长沙地区有较多瓷器出现,就已是顺理之事了。此外,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大批盛装食物、丝帛、中药、香料和衣物的竹筒、竹箱等竹编制品,竹蔑均匀光滑,编织相当精致,
  你去这里看看 http://bbs.86516.com/viewthread.php?tid=1368266
  就知道了
  http://www.phototime.cn/photo.php?act=tuzu&step=tuzu&sid=37003
  这有所有出土文物图片
  宝贝可多了,最珍贵的就是那具千年女尸

马王堆汉墓是什么情况出土什么文物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京南万佛园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马王堆三座汉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缔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达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百度百科一下就知道了。马王堆的主要文物都移入了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根据马王堆2号墓中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参考文献记载确定该墓墓主即为第一代软侯利仓,八达岭人民公墓而1, 3号墓分别为利仓的妻、子之墓。可见,马王堆并非“马王”之堆,而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地。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随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围
  马王堆一号墓遣册(33张)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满盛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3号墓还随葬有帛书和兵器。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