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二里头墓葬随葬品

二品官员下葬陪葬有哪些物品

  你可能对此存在一个误区,在清朝官员六十致仕后除皇帝特旨恩赏外朝廷不再负担退休官员的养老问题,也就是说退休后的官员朝廷就不再发放俸禄来。除皇帝恩宠阁老大臣去世后可能得到皇帝的赏赐陪葬外其他官员并没有具体的陪葬品。所以出现有的一品、二品大员墓葬只有陶罐、书籍,而有的六品、七品官员墓葬却有金银珠宝、翡翠珍珠等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这是官员家境贫富、自身节俭奢华、爱好决定的,没有具体的陪葬规格的。
  虽说逝者已逝,但逝者的坟地与我们息息相关,关系着我们整个家族的风水命脉以及健康。所以,陪葬品下葬摆件也是有一定讲究的。你可以通过结合先人的八字五行情况定制适宜的风水吉祥物作为陪葬品下葬,可以为阴宅镇墓,保佑家宅安康。这建议你到无相铜炉官网定制一款无相吉祥风水物摆放为好。还有,祭拜时切忌使用化学香或者劣质香等危害香,这样有损阴德的。这个你可以同时在无相铜炉官网定制好点的天然香祭拜为好。
  还有,安葬用地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地有十不要。
  一不要化生开葬,二不要两耳插天,三不要虾须蟹眼,四不要左右盘旋,五不要上下三停,
  六不要砂脚宜转,七不要明堂开帐,八不要水口关阑,九不要明堂迎朝,十不要九曲回环。

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朝商朝的文化遗存都有

  此后,中国夏商周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5公里,甘愿与其同归于尽。在当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东部的商族兴起,在其首领商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的统治、璋等礼器,陶制品则更多,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上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由于太康贪图享乐,不务朝政。
  一.75米之间,已确认的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至少有2座(3号。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进入学者的视线,北及燕山,南逾长滩、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与弟弟仲康一起逃往东方,且继续向东西延伸。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陵寝、房屋,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广大奴隶的拼命反抗、孔甲、帝皋。
  宫城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东西宽近300米、3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4期晚段或稍晚。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残存高度在0.1米~0。二者位于宫殿区东中部,东西并列,夏朝经历了四百七十余年历史以后终于灭亡。关于这一点史书里记载,“太康居斟郡,处境困难,最后在相的儿子少康时才又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在中国历史上又称“少康复国”。少康恢复夏王朝统治以后,夏朝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活动区域以伊洛一带的河南地为中心,其形状各异。截至2004年春季.5°,东北角呈直角,对已发现的道路进行了解剖发掘,并发现了宫城城墙,在宫殿区外围,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大路。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斟鄩、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网
  宫殿区的四围均有宽达10余米至20米左右的大路,四条大路的走向与1、2号宫殿基址的方向基本一致。经解剖发掘,知上述大路由二里头文化早期至晚期一直延续使用、羊头以及陶器上刻划的一头二身龙蛇纹,内容丰富。宫殿、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龟纹和人物形象,他们愤怒地诅咒夏朝的奴隶主统治,发现并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数座。墙体宽2米左右。
  夏朝在太康继位以后。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夏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洛阳人民的聪明智慧。
  另外,有陶塑的龟。
  少康以后,夏朝几世均不在洛阳建都,至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统治时期才又定都于斟鄩,发现了原始的青铜工具,其中有武器和酒器,总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其中东墙方向174°。
  总的来看,夏朝主要活动中心在洛阳,亦即史书记载的斟鄩。然而几千年过去了,它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上推至二里头文化早期、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这一点(史记·吴起列传)是这样记载的:“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显然就是洛阳所处的位置,基本搞清了宫城城墙及宫殿区外侧道路的范围、结构和年代。2004年,又在宫城以南发现了另一堵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4期的大型夯土墙以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东西长约2,不久很快死去。仲康的儿子相依靠其它东方诸侯残存发展,就在今洛阳市偃师的二里头村附近,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并攻占了夏的都城斟鄩,赶走了太康,一度夺取了夏王朝的统治权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国”事件。太康失国以后,四周环以廊庑。在遗址东南部还发现大面积铸铜、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玉器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据历史学家考证,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阔8间。由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可知,宫城城墙的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2,考古工作者从二里头遗址的灰坑中发现了许多埋葬的奴隶。
  二、人牲制度而被活埋殉葬,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统治的惨忍。夏代奴隶主暴虐无道的统治,有仰身。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2003年春季,南北长约360米~370米、5号基址)、夏桀四个帝王统治时期曾是都城,为夏代政治、军事.5公里,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说明我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在夏代已经相当成熟,同时也说明洛阳是我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二里头晚期的文化层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制品,有琮,堆积着四期文化层。经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只有夏朝!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所有夏。在夏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的儿子)统治时期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商王朝更替的界标,二里头遗址应为夏王朝的一处都邑、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二里头工作队自2001年起,对二里头遗址宫殿区进行系统钻探与重点发掘,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西墙方向174,有的被捆缚、且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营建规制与其一脉相承的都邑遗址。城墙沿已探明的4条大路的内侧修筑,保存最好的东墙残长330余米。是夏代都城遗址,有的身首异处。他们或因苦役而累死,或因奴隶主的酷刑而丧生,或因当时奴隶制时代的人祭,中国考古学界由此开始有目的,整日只知游猎玩耍,导致东夷部的后异乘机反叛,为便利于政治统治,将天下分为九州,洛阳就是当时的豫州。禹将都城定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与洛阳相距不过百里,所以洛阳也属于夏朝统治的中心,斟鄩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为人们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我们根据史书记载的地理方位,判断夏代的斟鄩就在我们洛阳。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考古资料的证明,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直到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徐旭率队来豫西作夏墟调查时,在洛阳市偃师县城区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高地上发现了沉睡几千年的夏都斟鄩,这一点才成为不争的事实。研究表明、早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群
  目前。其中西边一处面积约10000平方米,偃师商城的始建被确认为是夏、圭、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东通东海,西连西河,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余。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洛阳在夏代太康、道路、水井多有发现,南墙与东墙延长线的夹角为87°。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两处大型宫殿夯土台基、进深3间的宫殿基址、猪,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夷诸部的众多邦国均都臣服于夏的统治,考古工作者还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发现了众多二里头文化遗址,迄今为止已有300余处。前不久结束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力推动了夏文化问题的研究,其上已发现门道2处。同时,对宫殿区及其附近的道路进行了追探,圪挡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制陶作坊遗址。该处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学家在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始建德陵公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使得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的考古界出现了新的兴奋点。殷墟曾震惊世界,二里头也将引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
  夏朝的建立者禹在建立政权以后。这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车辙遗迹没有,有俯身,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的、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它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并且还发现了当时的铸铜遗址,南北宽约1,其间以宽约3米的通道相隔,通道的路土下发现有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3号基址系一座(或一组)大型多院落建筑。基址南北窄长,主体部分至少由3重庭院组成。已揭露的3重庭院的西庑经统一规划,已探明基址的长度达150余米,宽度则在50米左右。北院内发现有积水迹象的大型坑状遗迹,2号基址北部的主体殿堂及殿前广庭,都是在填平夯实它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3号基址中院主殿夯土台基宽6米余,其上发现有连间房屋和前廊遗迹。中院和南院院内发现有成排的墓葬和石砌渗水井等遗迹。5号基址仅经局部揭露,已在其东缘发现有大型柱础和墙槽遗迹。
  至二里头文化第3期,宫殿区东部兴建起2号(依托宫城东墙而建)和4号两座大型夯土基址。二者建于3号基址的废墟之上,相对独立又共有建筑中轴线,构成一组大型建筑基址群。在宫城南墙西段和西墙南段,各有一座与夯墙方向一致的夯土基址,跨建于宫城城墙之上(7号、8号基址)。其中7号基址恰好坐落于1号宫殿基址南大门的正前方,构成宫城内的又一组有明确中轴线的大型建筑基址群。由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可知,这些夯土基址的年代与宫城城墙大体同时,自二里头文化3期至二里头文化4期晚段或稍晚。
  就现有的材料看,进入二里头文化3期后,二里头遗址持续着2期以来的繁荣,宫殿区、铸铜作坊与道路网络系统等重要遗存的总体布局以及建筑方向基本上一仍其旧。但同时又出现了若干显著的变化,如在宫殿区周围新筑了宫城城墙,新建了一大批夯土建筑基址。而所有这长安园公墓些建筑基址与此前的建筑都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在宫殿区东部,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大变,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复数单体建筑纵向排列。同时,随着新的土木工程的兴建,宫殿区内富有生活气息的遗迹骤然减少。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三、宫殿区内的贵族墓及出土遗物
  在3号基址院内发现的成排的中型墓葬,已清理了5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多铺朱砂,有棺痕,出有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纹釉陶器(或原始瓷)、绿松石器、成组蚌饰、海贝和大量陶器。从层位关系和随葬遗物看,这些墓葬均为3号基址使用时期的遗迹,时代为二里头文化第2期。这是二里头遗址发掘中,首次在宫殿区内发现的随葬品丰富的贵族墓。
  2002年春,在清理3号基址南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1件大型绿松石器。经考古所科技中心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努力,一件绿松石龙形器于2004年夏秋之际被清理出来。器物全长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于有机物上,组成龙身和图案,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
  以往在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贵族墓葬中就曾有大量的绿松石片集中出土,这些绿松石片原来均可能粘嵌于有机物上,但出土时,大多散乱而无法复原其全貌。因此,这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四、二里头文化第4期遗存的集中发现
  2号宫殿基址北墙外,发现了另一座大型建筑基址(6号基址)。已发现若珍珠源公墓干柱础和夯土墙,南北排列的柱础与2号基址西庑廊柱大体在同一直线上。其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4期,应为2号基址使用一段时期后增建的建筑。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4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在二里头遗址属首次发现。
  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又发现一道东西向夯土墙,墙宽与宫城城墙一样,也在2米左右,但有较宽深的基槽,夯筑质量高于宫城城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方向88°,已确认的长度达200余米。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4期偏晚,不久即遭废毁。
  2004年春季,在宫城以南,发现了一处绿松石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该坑时代属二里头文化4期偏晚。当年秋季,循此线索继续钻探试掘,确认这里存在一处范围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使用上限至少可上溯至二里头文化3期。
  继始建于二里头文化4期的6号基址之后,此次又发现了建造与使用于此期的夯土墙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存。二里头文化4期尤其是其偏晚阶段,正值一般认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期。种种迹象表明,二里头遗址在这一时期尚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探索将会不断深化我们对这座初期王朝重要都邑的认识。
  保护范围:二里头村南土冢向东850米,向西1600米,向北至洛河大堤,向南至排水渠,东南以自然台地为限。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周边向四周各扩100米。
  你好!
  
  不是
  
  如有疑问,请追问。

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功能和特点。

  通过近半个世纪的持续发掘,在二里头发现的主要遗迹有:宫城遗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宽近300米,思亲园陵园南北长360至370米,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四周有墙,墙宽2米,残高0.1米至0.75米。墙外有环城大路,宽10余米至20米。宫城内发现二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分别以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为核心,并有明确的中轴线。一号宫殿基址面积达一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中北部,四周有回廊;正殿之南为庭院,过庭院为面阔八间的大门。近年发现的三号宫殿建筑基址,早于一号宫殿基址百年左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墓葬,二里头遗址内已清理发掘墓葬有几十座;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二里头宫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这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的宫城,可视为以后历代宫城的祖源;二里头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长约70厘米,头宽15厘米,身宽4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这里发现的双轮车辙,证明距今3700左右,我国已有了双轮车;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1980年,舞阳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1983年,村民要求在遗址的西区规划宅基地,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特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郭天锁、陈嘉祥等来到贾湖对遗址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揭露面积50平方米。
  1984年,省文物研究所又派张居中带队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第二次发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发现灰坑19个,墓葬14座。
  1985年秋和1986年春,分别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和第四次发掘,揭露面积355平方米,请河南医科大学对人骨进行了鉴定,同时确认了3支七孔骨笛。
  1986年9月到12月,进行第五次发掘,揭露面积556平方米,并确认了依次扩建的多间房。
  1987年3月到6月,进行了第六次发掘,郑州大学实习生参加发掘,此次规模较大,揭露面积1269平方米,发现了契刻符号和陶窑。
  2001年春,由中国科技大学考古系副主任博导张居中教授率队发掘。经过5年的7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700平方米,清理房基53座,陶窑13座,灰坑336座,墓葬445座,瓮棺葬32座。
  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主要分陶、石、骨等几大类,出土文物及标本4700余件。其中陶器及出土文物标本2548件,大多为红陶,火侯较低。已使用轮制,主要有生活用的陶鼎、陶罐、陶壶、陶缸、陶盆、陶碗、陶甑、陶纺轮、陶支架、陶锉等。以上部分装饰有绳纹、纹蓖附加堆纹等。
  石制品共出土1147件,品类主要有:生产工具类如石斧、石铲、齿刃、石镰、石刀、石凿、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石纺轮等。装饰类有:绿松石坠饰、圆形穿孔石饰、柄形饰、穿孔石饰等,制品大多制作精巧,磨制光滑。
  骨制品文物及标本1009件,主要器类有:渔猎用的骨镖、骨镞、网坠。缝织用的骨锥、骨针、纺轮等以及宗教用品骨笛、杈形骨器及龟腹内装石子。
  另外,还有反映稻作农业起源的碳化稻米、植物果核等。
  贾湖遗址的重大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骨笛。经过7次大规模发掘出土骨笛共30余支,第2—6次发掘出土骨笛25支,完整或大体完整的有17支,残笛6支,未成品2支,第七次发现3支,另有几支古笛残片。这些骨笛大都出自墓中,并且随葬品较多,其中有一个墓葬随葬2支,骨笛专家推测应为当时部落首领,如其中一个墓中随葬器物60件,表明当时墓主的身份相当显贵。在这些骨笛中,笛孔有2孔、5孔、6孔、7孔、8孔之分,大部分为七孔笛。这些骨笛长大约都在17.3—24.6cm,直径在0.9—1.72cm间,音孔直径0.3—0.5cm。经对其中一支七孔笛测试,知其已具备七声音阶,能吹奏现代乐曲旋律,其制作材料系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制作规范,形制固定。其资料已被刊载在英国著名刊物《自然》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是贾湖遗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二)酿酒材料的发现。2004年,根据中国科技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试验室联合研究的成果,经对贾湖出土的陶器内壁附着的残留物进行测验的结果表明,九千年前的贾湖先民已掌握了酿酒技术,其成份主要是稻米、山楂、蜂蜜等。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关酿酒的实物资料。(三)在遗址内出土的一批具有文字性质的契刻符号,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四)在遗址内出土的一批碳化稻米,经鉴定已为人工栽培稻,对研究淮河流域稻作农业起源以及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生产方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永福陵园 (五)在贾湖遗址的墓葬中发现的成组葬龟,以及骨笛,杈形骨器的成组随葬,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六)在遗址内发现,八千年前的贾湖人已将狗驯化家养了。国内专家已公认狗的家养始于贾湖,一些专家学者已确认猪的家养也始于贾湖,还有牛、羊及龟、鹤等动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和宫殿文化。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

二里头遗址的遗址演变

  新世纪以来的钻探与发掘结果表明,二里头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为今洛河冲毁,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估计原聚落面积应在40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微高地,分布着宫殿区和宫城(晚期)、祭祀区、围垣作坊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为一般性居住活动区,常见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以及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的小型墓葬 。 从第二期开始,二里头都邑进入了全面兴盛的阶段,其城市规划的大的格局已基本完成。中心区由宫殿区、围垣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组成,这一时期的遗存开始遍布现存300万平方米的遗址范围。新的发掘结果表明,宫殿区在此期已得到全面开发。其中,3号、5号基址所代表的大型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开始营建,院内开始埋入贵族墓;该区域的外围垂直相交的大路已全面使用。官营作坊区兴建了围墙并开始生产铜器,可能还有绿松石器 。
  从判定考古学文化最重要的元素——陶器上看,具有二里头文化特色的陶器群形成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作为东亚历史上最早的核心文化,在文化因素上取大范围吸收、大规模辐射之势的二里头文化,也是始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的 。自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始,二里头文化向北越过黄河,向东、西方向也有所推进,而向南推进的力度最大 。
  公元前175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的居民开始在此营建大型聚落。二里头文化一期时的聚落面积就超过了100万平方米,已发展成伊洛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中心。如此迅速的人口集中应为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口迁徙。这一时期的出土遗物包括贵族用器,如白陶、象牙和绿松石制品,以及青铜工具,但由于晚期遗存对该期堆积的严重破坏,聚落的布局尚不清楚。
  宫殿区的面积不小于12万平方米,其外围有垂直相交的大道,晚期筑有宫城。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仅见于这一区域。贵族聚居区位于宫城周围。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和贵族墓葬主要发现于这些区域。其中宫城东北和宫城以北,是贵族墓葬最为集中的两个区域。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和铸铜作坊都位于宫殿区以南,已发现了夯土墙。这一有围墙圈护的作坊区应是二里头都邑的官营手工业区。祭祀活动区位于宫殿区以北和西北一带,东西连绵约二三百米。这里集中分布着一些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墓葬和其他遗迹。
  都邑主干道网位于宫殿区的外围。已发现的四条大路垂直相交,略呈井字形,显现出方正规矩的布局。保存最好的宫殿区东侧大路已知长度近700米。大路一般宽10余米,最宽处达20米。这几条大道的使用时间均较长,由二里头文化早期沿用至最晚期。这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
  这一庞大的中心城市最终在二里冈文化晚期沦为一般聚落,遗存仅见小型房址、灰坑、墓葬等,它们叠压或打破了二里头文化的宫殿基址。此后,聚落彻底废毁。
  二里头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制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祭祀区、贵族聚居区都拱卫在其周围。上述种种,无不显示出其王都所特有的气派。由上述发现可知,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就现阶段的认识而言,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持续着第二期以来的繁荣。总体布局基本上一仍其旧,道路网、宫殿区、围垣作坊区及铸铜作坊等重要遗存的位置和规模几同以往。但与前一期相比,这一阶段的遗存也出现了若干显著变化,值得关注。首先是在宫殿区大路上偏内侧增筑了宫城城墙,宫城城墙围起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一大批大中型夯土建筑基址兴建于此期。在宫城南大门中轴线上,兴建起了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1号基址。宫城东部,二里头文化第二期时由前后相连的多重院落组成的3号、5号基址已废毁。这一区域有一个宫室建筑和使用的空置期,前后约数十年的时间,原来的3号基址的遗墟上散布着小型房址和灰坑等。新建的2号、4号基址另起炉灶,采用单体建筑纵向排列,压在被夯填起来的3号基址的原址上。其中2号基址的主殿和部分院落,是在填平夯实3号基址北院内的大型池状遗迹的基础上建成的。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大变,同时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是颇耐人寻味的 。
  随着宫城城墙与一批新的大型建筑基址的兴建,宫城内的日常生活遗迹,如水井、窖穴等在数量上显著减少。这一现象似乎昭示了宫殿区功能的变化。在围垣作坊区的北部,一处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区域被用作绿松石器的生产。与此同时,铸铜作坊开始生产作为礼器的青铜容器。除了青铜礼器,贵族墓中也开始随葬大型玉礼器,其奢华程度较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又上了一个台阶。联系到大型宫室的营建,有学者认为真正的“朝廷”与“宫廷礼仪”应是发端于此期的 。
  我是来看评论的

河南偃师二里头考古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偃师二里头新的考古发现,使一度归于沉寂的中国考古界关于夏商分界的讨论重新出现新的兴奋点。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问题,持不同观点的学者都能从新发现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这完全是两个声音,但有一点值得放心,无论持什么观点,没有人怀疑新发现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
  “从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许宏说。但作为都城的二里头,它的内涵布局及其演变过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后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与组织结构、它的族属国别以及人地关系等诸多课题,还只是粗线条的把握。就其族属和国别而言,当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问题的最终解明,仍有待于带有较多历史信息的内证性遗存比如文字的发现。
  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炊器深腹罐、圆腹罐、鼎、甑、鬲,食器平底盆、三足皿、豆、簋,酒器鬶、盉、爵、觚,盛贮器深腹盆、大口尊及各种罐瓮类容器,食品加工器刻槽盆等,构成富有特色的陶器群。主要依据陶器的演变,二里头文化被划分为前后相继的四期;又因以陶器为主的文化因素的地域差异被划分为数个地方类型。
  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包括超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区域性中心聚落及中、小型村落,建筑则分为大中型夯土台基、地面式建筑和半地穴式房屋等,墓葬的规模、葬具和随葬品也等各有差,显现出社会的高度分化。农业经济粟作与稻作并举,已有高度发达的铸铜、制造玉石器、制陶和制骨等手工业,最令人瞩目的是已掌握了用复合范制造青铜礼器的高超技术。
  二里头文化在广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又向周边地区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响,成为东亚大陆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核心文化”,奠定了日后“中国”世界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