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殡葬文化商代随葬品组合

中原西周墓陪葬品排放位置

  西周墓葬,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起,至前770年平王东迁止,习称西周。现今发掘的西周墓葬总数已近2000座,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西安、扶风、岐山、宝鸡,河南省洛阳、浚县,北京市昌平、房山以及长江下游地区。这些墓葬集中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阶级和阶层在埋葬制度上的特点。
  
  发现和研究 西周墓葬的大量发现和发掘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此以前,只在河南浚县辛村(见辛村卫国墓地)和陕西宝鸡斗鸡台墓地做过发掘。后者是最早发现的一处包含有灭商以前周人墓葬的墓地。50年代以来发现的重要西周墓地有西安附近丰镐遗址中的张家坡西周墓地,周原遗址中的西周墓,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北京的琉璃河燕国墓地和白浮西周墓,以及安徽屯溪西周墓和江苏句容、溧水、金坛等地的西周墓等。与上述重要发现同时,对西周墓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在墓葬分期方面已建立起相当可靠的年代序列。在丧葬礼制方面也开始了深入的探讨,关于用鼎制度的研究就是最显著的实例之一。
  
  分区和特征 西周墓葬可大体划分为2个区域:即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两者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前者为土坑竖穴墓,随葬陶器、青铜礼器等;后者为土墩墓,随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见商周原始瓷器)。但中原地区的西周墓也有种种差异。在墓葬形制方面,有的是因墓主人地位较高而采用一条或两条墓道的大墓;有的则采用独特的殉葬礼俗,如宝鸡茹家庄?伯墓一椁二室的埋葬方式。在随葬品方面,有些墓葬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昌平白浮西周墓随葬有鹰首剑等北方式兵器,而洛阳庞家沟西周墓则随葬有各种原始瓷器。
  
  墓葬形制 中原地区的西周墓盛行土坑竖穴墓。小型墓有墓室而无墓道。大型墓都有1条或2条墓道,但尚未发现商代王陵那样的有4条墓道的陵墓。 在浚县辛村和北京琉璃河都曾发现过有 2条墓道的大型土坑竖穴墓。这类墓都有宽大的墓室,墓室的南北两端各有1条墓道,南墓道较长,都是斜坡状的,北墓道略短,也有筑成台阶的。辛村1号墓墓室长10.6米,宽9米,连墓道通长56.9 米。墓主大概是诸侯一类的人物。大型墓中级别略低的只有1条墓道,洛阳东郊和宝鸡茹家庄都有发现。洛阳东郊发现的大型墓,墓道作曲尺形,在西周墓中是很少见的,宝鸡茹家庄的两座单墓道的大型墓,根据出土青铜礼器上的铭文,可以确认墓主人是?伯和他的夫人井姬。中小型墓则以墓室的大小以及随葬器物的多寡来区分。不少西周墓在墓底中央都挖1个“腰坑”,坑内埋1条狗。葬具大都为木质棺椁。木椁一般都在墓底架两根枕木,再在枕木上纵铺方木构成椁底,椁室四壁用榫卯结构的方木垒成,其上横铺方木为椁盖,棺木置于椁室之中。大型墓往往有数重棺椁,中型墓多为1棺1椁,小型墓多为有棺无椁,也有少数小型墓不见棺木痕迹。
  
  长江下游地区的土墩墓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屯溪的土墩墓,系先在平地上用河卵石铺出与墓室相当的范围,其上放置各式随葬器物,然后堆筑封土。句容、金坛、溧水发现的土墩墓,多数不用卵石铺垫,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墓室范围。有的一墩一墓,有的一墩多墓,墓内都没有发现葬具和尸骨的痕迹。
  
  葬俗 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也有俯身葬,极个别的为屈肢葬。头向不固定。除宝鸡茹家庄的?伯墓外,绝大多数是单人葬。
  
  西周墓葬往往以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层台上,有的还有葬具。北京琉璃河的大型墓中没有发现殉葬人,而在多座中型墓中则发现有殉葬人。可见是否用人殉葬并不完全取决于墓的大小或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在张家坡已发掘的三、四百座中、小型墓葬中,发现有殉葬人的约占7%,都是西周早期墓葬,而这里的西周晚期墓中却不见有用人殉葬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随葬品 西周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石装饰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随葬品很丰富,有制作精致的成套青铜礼器,器形有鼎、鬲、甗、?、?、觚、爵、觯、尊、卣、壶、蓥、盘、匜等。其组合以鼎、?为核心,用鼎的多寡标志着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下。早期的铜礼器在器形和纹饰上同商代晚期没有多大差别,西周晚期酒器类大大减少,食器类数量增加,鼎、?的器形和纹饰也有较大的变化。长安普渡村发现的穆王时期的墓葬中还发现有3枚一套的编钟。小型墓则多随葬陶器,器形有鬲、罐、簋、尊、壶、豆、盂等。西周早晚期墓葬在随葬陶器的组合与器形上都有较明显的区别。
  
  南方土墩墓中的青铜礼器,往往富有地方特征,如鼎的三足外撇呈尖锥状,器物也往往两两成对。此外,还有一些用途不明的器形,如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一对龙泉公墓角形器和屯溪出土的一对五柱形器。这一地区的墓中通常随葬较多的原始瓷器,器类、器形变化也较多。中原地区的西周墓中虽也有随葬原始瓷器的,但数量很少,器形也较单一,多为豆形器。出土的玉石装饰品有壁、琮、圭、璋、柄形饰以及鱼、龙、鸟、兽等动物雕像,还有玛瑙、琉璃串珠等饰物。在琉璃河等地还出土有西周时代的漆器,但大都朽没,仅存痕迹,可以复原器形的有豆、觚、俎、罍等。(见彩图)
  
  车马坑 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往往附有车马坑、一般是在主墓的附近另行挖坑埋葬车马,少者1车2马,多者可达十多辆车和数十匹马。埋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整车埋葬,驭马卧于车辕两侧,另一种是将车子拆卸成零部件散放在坑内,马的排列也不整齐。也有将车拆散放在主墓内,而另行挖坑葬入马匹的。车马坑内多有车马饰物,有的车马坑保存较好,痕迹清楚。因此,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复原西周时期车马的形制和辔饰。
  
  分期和年代 西周墓葬,包括灭商以前的周人墓葬,大体上可划分为3个时期:第一期是灭商前的周墓,即所谓先周墓葬。现已发掘的这种墓葬都是小型墓,大都随葬1件陶鬲,或1鬲1罐,极少有青铜礼器。鬲多作高领袋足,这种鬲被认为是先周时期的典型器物。第二期为西周早期,所出的青铜礼器器形和商代晚期的相似。随葬陶器的组合主要为鬲、簋、罐。年代上起自西周初年,下限约在穆王时期。第三期为西周晚期,所出青铜礼器如鼎、?在器形、花纹上有显著的变化,觚、爵、尊、卣等酒器几乎绝迹,出现?、壶、盘、匜等新的器形。随葬陶器组合为鬲、豆、盂、罐。盂是典型的晚期器物,其他如鬲、罐、豆在器形上也有所变化。年代约自穆王以后到西周末年。
  主要有陶器、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石装饰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
  其中以以鼎为核心,用鼎的多寡标志着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下。
&凤凰山陵园emsp;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什么样的商周墓陪葬青铜器

  展开全部
  
  
  贵族,当然多少还是有等级区分。辨等列、明尊卑。
  
  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列鼎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
  这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在周人墓葬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证实。湖北京山相当于王国君的高等贵族墓,随葬九鼎八簋;上村岭虢国墓中,相当于公卿大夫的中等贵族墓,随葬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同地相当士的末流贵族墓,随葬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与此相配合的是:五鼎或五鼎以上的贵族,可随葬真车真马;而五鼎以下的贵族,只能随葬象征性的车马器;同时,三鼎或三鼎以上的贵族才能用双重椁
  
  礼器既然代表死者生前或死后的政治或社会地位,因此陪葬礼器常有超过死者身份的现象,这现象与其说是让先人在死后享有生前无法企及的较高地位,不如说是继承的后人不安于位,这便是当时儒家痛心疾首的“逾礼”。葬礼上的“逾礼”,往往是“加等”的结果。在当时“政在大夫”或“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下,擅自逾礼加等,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晋国相当于卿大夫的贵族墓里,居然用了九鼎、八簋、三套编钟与一套编磬来随葬,其逾越古礼的程度实不亚于鲁国季氏的“八佾舞于庭”;山西侯马地区,相当士阶层的末流贵族,也用一套编钟、两套编磬来陪葬,超过了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卿大夫身份的虢国太子墓。
  
  平民墓葬中,这种“逾礼”的现象更为明显,洛阳中州路,有随葬品的165座墓,代表从春秋到战国平民墓葬的变化。除了少数有铜礼器的墓外,墓中的陶器组合在春秋早期完全是鬲、盆、罐等日用器;春秋中期开始出现个别的陶鼎等礼器;春秋晚期,陶制礼器已占压倒性优势;到了战国时期,豆、壶这类陶礼器就完全取代了鬲、盆、罐等一般陶器。逾礼的现象也表现在修隧(墓道)上,在周代修墓道是天子的专利,像晋文公那样有功于王室,当他请求周天子准他为自己修隧时,都碰个软钉子。到了战国时,修墓道不用天子批准了,不但中型墓出现墓道,连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
  古代用泥范铸造:
  泥范铸造的工艺是:1.制模。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2.翻外范。将调合均匀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泥模上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后,按照器物的耳、足、鋬、底、边、角或器物的对称点,用刀划成若干块范,然后将相邻的两泥范做好相拼接的三角形榫卯,而后晾干,或用微火烘烤,修整剔补范内面的花纹,这就成了铸造所用的外范;3.制内范。将制外范使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再用火烤干,制成内范。刮去的厚度就是所铸铜器的厚度;4.合范。将内范倒置于底座上,再将外范块置于内范周围。外范合拢后,上面有封闭的范盖,范盖上至少留下一个浇注孔;5.浇铸。将融化的青铜溶液沿浇注孔注入,等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将所铸的铜器取出,经过打磨修整,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制作完成了。
  所以没有完全一样的。
  展开全部
  
  
  青铜器是统治阶级的标志,只有皇族和王族才可以以等级放青铜器,部分特殊的官员在皇族允许下也可以放置青铜器

商代墓葬的摆向是什么方向

  公元前17世纪,成汤灭夏,中国历史进入商代,至前11世纪帝辛失国,历时500余年。在商王朝统治区域内及各方国均发现大量墓葬,经科学发掘的目前已达数千座。这些发现为研究商墓的分期、葬俗,商代社会生活、阶级关系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殷墟18号墓发掘现场 分期与分布商代墓葬可分为早、中、晚3期,偃师二里头遗址上层、郑州二里冈和安阳殷墟的墓葬,分别是各期具有代表性的遗存。商代早期墓葬除偃师二里头外,在洛阳东干沟,郑州上街、洛达庙,陕县七里铺,夏县东下冯等地都有发现,总数超过百座,但以二里头的数量最多。商代中期墓葬在郑州商城、辉县琉璃阁(见琉璃阁商墓)、藁城台西遗址、黄陂盘龙城遗址均有发现,数量也不下一、二百座。商代晚期墓葬在河南辉县、罗山,河北邢台,山东益都,山西石楼,江西清江等数十个地点都有发现,而以安阳殷墟数量最多,总数不下1800座。 形制与葬俗各地的商代墓葬,绝大多数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以木质的棺或棺椁为葬具,葬式多为仰身直肢,一般都有随葬品。大、中型墓多用青铜礼器、玉器、货贝等随葬,小型墓则用陶器和货贝。中、晚期墓中殉人(狗)和人祭之风大盛。墓底多有腰坑。 已发现的早商墓葬多为长2米、宽不足1米的小型墓,随葬的陶器少则1件,多则20余件。中型墓棺椁齐备,都已被盗,有的墓中仍残留有铜爵、铜戈、铜戚和玉钺、玉戈等。商代中期墓葬与早商墓葬基本一致,但中型墓发现较多,一般都有青铜礼器和兵器等随葬,随葬礼器数量3~7件不等,有的还有殉人。晚商墓葬中有商王陵寝,也有中小贵族墓,还有大量平民小墓。侯家庄商王陵区占地10余万平方米,已发掘出13座大墓和1400多个祭祀坑。妇好墓所在的小屯村西北地可能是又一处王室墓地。孝民屯南的殷墟西区和大司空村及后冈附近则发现了晚商时期的族墓地。此外,在罗山蟒张后李、藁城台西、益都苏埠屯等地,也发现了方国或地方贵族的墓地。 商代晚期墓中带墓道的大墓,依形制和墓道数量又可分为□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3种:①□字形大墓,在安阳侯家庄王陵区发现8座,益都苏埠屯发现2座(见苏埠屯商墓)。墓室的东南西北各有一条墓道,墓道多呈斜坡状,一般以南墓道最长。这些墓中,有的墓室与椁室也作□字形;有的墓室和椁室呈方形;有的墓室作长方形或方形,椁室为□字形。墓中有为数可观的殉人和人牲,少数殉死者且有木棺和随葬品,大概是墓主人的亲信和姬妾。这些大墓都已被盗,但仍出有青铜、白陶、玉器、金叶等各种劫余的随葬品,有的还是罕见的珍品。②中字形墓。在墓室南北两端各有一条墓道。在安阳殷墟发现7座,辉县琉璃阁发现1座。这种墓也有人殉、人牲和马坑等。殉人中有的也有木棺和随葬品。这些大墓的随葬品有铜礼器、兵器、工具、玉石器和白陶等。③甲字形墓。多在墓室的南边有一条墓道,这种墓葬在殷墟发现7座,罗山蟒张发现1座,不过后者墓道在北边,比较少见。墓主人有棺椁,并有殉人。但墓的规模和殉人数量都不如前两种大型墓。传出“司母戊”鼎的墓即属此类。 商代晚期为数众多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也有大小之别。大者如妇好墓,葬具有棺有椁,下有腰坑,两壁有龛,墓中殉16人,且随葬大批铜、玉及骨、石、牙器等。稍小者虽也棺椁俱备,但殉人多不超过10人,一般随葬铜礼器10余件,此外还有兵器、陶器、玉器等。小墓为数最多,面积在2平方米左右,以木棺为葬具,有腰坑,有的有壁龛,以陶器和少量货贝为随葬品,无殉人,基本上不放铜礼器,有的甚至无随葬品。各地商代遗址中还有一些墓圹很窄或无圹的人骨架,多无葬具和随葬品,有的留有捆绑痕迹,有的身首异处或有斩割痕迹。此外,在居址附近常常有儿童墓葬,多以陶器作葬具,无随葬品,也没有专门的墓地。 殷墟18号墓随葬品放置情况 随葬品商代小型墓葬以陶器为主要随葬品。早期墓有鼎、豆、盆、罐、瓮、盘、觚、爵、□、角等;中期墓则多用鬲、□、簋、盆、罐、瓮等。早中期墓的陶器多为实用器。晚期墓有鬲、豆、罐、盂、簋、盘、觚、爵等,大多为明器。大、中型墓使用青铜器随葬。不过至今未发现早、中期的大型墓。早期的中型墓均被盗掘,已知青铜礼器仅爵一种,其他有戈、戚和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等(见彩图兽面铜牌饰、铜爵)。中期墓中青铜礼器有鼎、鬲、□、□、觚、爵、尊、盘等,盘龙城遗址的墓中,还出土了□、□、卣。此外还随葬有刀、锛、凿、斧、矛、戈、钺、镞等。中期墓铜礼器的表面多有兽面纹、夔纹、龟纹和圆圈纹、弦纹等装饰纹样。晚期的大、中型墓出土青铜器器类更多。礼器除中期已有的外,还有瓿、方□、盂、斗、□等。妇好墓中还出有偶方□、三联□、□尊、四足觥、方尊、方壶、方□等(见彩图□尊、三联□、偶方□)。工具武器类有铲、刀、锛、凿、戈、矛、钺、镞等。此外还出现了3件或5件成编的铜铙以及弓形器、铜镜、匕。铜礼器的表面几乎都有装饰纹样,包括饕餮、夔、蝉、云雷、乳丁、蚕、蕉叶、四瓣花、圆涡等,有的还有2层或3层花纹。器表开始附加兽首装饰,有牛头、龙头、兽头、蛇等。有些铜器上有铭文,多1~4字,商末铜器有多至30字的,内容有族徽,父、祖名和作器原因等。 玉石器在商代贵族墓中也是常见的随葬品。早期墓中有钺、戈、柄形饰、璋等;中期墓中有璧、圭、璜等;晚期墓中则又有刀、豆、□、觯、瓿、□、磬等器具,妇好墓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雕成人物和各种动物形象的装饰艺术品。此外,各地的商代墓葬中还出有骨器、象牙器、铅器、白陶、原始瓷器、漆器和货贝、金饰等。漆器见有豆、盘等。货贝使用较普遍,一般用一枚至数枚,放在死者的口或手中,但也有在墓中大堆存放的,如妇好墓即出土6800余枚。 在商代晚期,商王和贵族死后还用车马陪葬。车为木制的,均双轮独辕,前有衡,后有轴。车厢放在辕与轴相交处之上,平面为长方形,四周有栏杆,后面留有供乘车者上下的缺口。马多用两匹,埋放在车辕两侧的浅槽之中。车马之上往往有青铜的附件和饰物,用于车上的有□、轭饰,马饰具则有镳、当卢、节约等。有的车马还有玉、骨、蚌制的饰物。这种葬俗,反映了死者生前的生活情况。 中原以外的商代晚期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大多与中原一致,但也有一些地方性特点。如山西石楼、保德等地出土的铃豆、铎形器、带铃觚、龙头觥、铃首剑、蛇首匕(见石楼铜器群),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臂钏、金耳环、金笄等,均为中原地区商墓所不见。 商墓反映的一些问题各地发现的商代墓葬,为商代考古和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它们揭示了商代早、中、晚3个时期的墓葬在形制、结构、葬具、葬俗等方面的一致性与各自的特点,反映了商文化发展的步伐。同时,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组合、殉人的多少等,也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礼制方面的问题。有学者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首先根据殷墟的墓葬材料,断定商代已经进入奴隶社会,这一结论已被越来越多的材料所证实。商墓中的大批随葬品,对研究商代铸铜、琢玉、制陶、牙雕、木工等工艺技术及商王国与各方国的关系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
  灰坑,考古学术语,是古代人类留下的遗迹之一,主要由废弃的水井、窖穴等形成。灰坑有可能是垃圾坑,也有可能是储物坑(或窖藏),有可能是祭祀坑,各种坑都有其成因。
  有灰坑,就说明这里曾经是人类长期生活居住的场所。所以在附近发现同时期的墓葬就很正常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