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墓随葬品的说法概述

考古梁庄王墓中梁庄王的棺椁有没有被掀开过

  梁庄王墓距今不过560年,但由于常年积水的浸泡,墓室里除了砖质棺床外,王和妃的棺木以及墓中的绢、纸等文物已经完全找不到了。而王和妃的遗体也仅剩牙齿。
  
  连棺木都腐掉了,哪里还有开棺之说。
  
  ==========================
  老兄,梁庄王墓确实没有被盗,但墓室内只有两个棺床,棺木和尸骨全都腐朽掉了。棺床不是棺材,而是放棺材的底座,梁庄王的棺床是石砌的,继王妃的棺床是砖砌的。你不信我你也该信资料啊,晕~~
  
  看下边链接倒数第二段:
  “经考证,墓主系明代仁宗第九子梁庄王朱瞻土自及其王妃,距今五百多年。因墓地内积水,丝织绢帛包括主人遗体及棺木均已腐烂,但各种金、银、玉、瓷器完整保留”
  当然动过了,田野考古学墓葬发掘的基本要求就有如何处理棺椁这类放法~~~~~~~~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荆门市和钟祥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参加,共同对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梁庄王墓进行了发掘。发掘表明,该墓是一座王与妃的合葬墓,有其独特的葬俗,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随葬品有金、银、玉、(珠)宝石、铜、铁、铅锡、瓷、陶、漆木、石、骨角器等共计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一墓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未见,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是继定陵之后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发现。
  道填土分五层:第一层是从墓外精选运来的土,未夯;第二和四层为石灰层,第三和五层则系原坑红褚岩,均经夯实。凿洞为室所掏出的土石,最后回填成封土堆,高约9、底径约50米。门洞为六层砖券,封门墙厚达1米。券洞顶之上,砌一堵挡土墙,直达第二层石灰层底。此墙头外加砌一堵高1.17米的碑墙,碑墙脚压在第四层石灰层面上。此碑墙嵌石质墓志两合,东西并列:东边的墓志较大,是《梁庄王墓》墓志;西边的墓志较小,是《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墓室墙体厚近1米,以六层砖砌成,地砖则只平铺一层。前室门为石质,但只有东扇门,西扇门已佚,门后的前室地砖面有一个长方形凹坑,是用来支垫“自来石”清颐园公墓 的。后室门为漆木质,已朽。后室设有壁龛、棺床和灯台:室中砌两座长方形棺床,中央用石条砌成的一座是为王的棺床;其西侧以砖接砌的略小的一座则系妃的棺床,棺内尸骨已腐朽。甬道两侧各有一个砖砌灯台,东、西、北壁各辟一个壁龛,后室的穹窿顶有一处被盗墓分子炸陷而未垮塌的盗洞,说明盗墓分子未曾进入墓内。

谁挖光了唐朝除乾陵以外所有皇帝墓

  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
  温韬(?-926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五代时期的盗墓贼,曾盗掘昭陵。
  出生时相传曾有匪星坠落在嵯峨山,少年为盗,后事李茂贞,易名李彦韬。朱全忠围李茂贞于凤翔,温韬以耀州降梁,不久复叛归茂贞。朱全忠建立后梁,温韬降后梁,易名李绍冲,改耀州为崇州,仍任节度使。
  温韬在镇七年,尽堀唐朝帝冢,“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史载温韬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又曾率5万余众盗掘乾陵,近之辄有风雨,遂止。天成元年(926年)后唐明宗入洛阳,将温韬流放德州,又下诏赐死。
  《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旧五代史·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
  
  《资治通鉴》亦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乾陵保住不被盗掘之身,要感谢奇异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编》中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就是说,在盗掘乾陵时,出现了极为反常的天象,狂风骤雨闪,电雷鸣,怕遭报应的温韬被吓跑了。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让其给毁了。所以史学界、考古界都认定,温韬是中国盗墓史上危险最大的一个盗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兰亭序》等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
  有的没找的有的被盗了
  这个真不知道啊 殡葬文化我也是看 历史未解之迷 才知道的
  是唐末的,黄巢
  不是黄巢 他没挖那摸多
  李世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