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名的风水墓地

中国十大风水选墓地上空有高压线如何选墓地

  最好使离他远一点,因为高压电会改变周边的磁场,用迷信的说发会影响死者的灵柩,你说他都休息不好家人能安稳吗,换句话要是我家周边都是高压线的家内的磁场受到干要,家里人会时常不安。琐碎的事情也不会断的,建议远离。
  
  高压线有规定,离地面不低于12米,太高太远跟你风水无关
  
  看在哪个方位才知道吉凶,不是有高压线的风水都不好。

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陵寝

  楼主,我想更正一下,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著名的昭陵六骏就位于次。汉武帝的桃峰陵园陵墓叫茂陵。明十三陵,秦始皇陵,唐:全陵分布在陕西省关中的6个县内,自西而东为:乾县的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唐僖宗靖陵,礼泉县的唐太宗昭陵、唐肃宗建陵,泾阳县的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贞陵,三原县的唐高祖献陵、唐敬宗庄陵、唐武宗端陵、富平县的唐中宗定陵、唐代宗元陵、唐顺宗丰陵、唐文宗章陵、唐懿宗简陵、蒲城县的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唐宪宗景陵、唐文宗光陵。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清:河北清西陵、清东陵,泰陵。
  
  唐高祖的,宋太祖的,还有像秦始皇的,多了,
  
  本来五一的时候安排了一趟清东陵之行,结果因为种种原因作罢。虽不能去,可是书已借来,作者虽然从未听说过,可是看介绍也是学者一个,想来对付我这样功底的小子也是足够了。于是借此机会,把陵寝制度的内容又复习了一遍,温故而知新嘛。
  
  战国中期之后,君王陵墓始称“陵”,春秋之前都为“墓”
  
  殷商周代时期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所谓“古者墓而不坟”。中原地区出现坟丘是春秋时候,据说是孔老爷子因为要经常游历,怕回来之后找不到自己父母的坟堆,于是筑了四尺高的坟丘。不过在着之前就已经有坟丘了,还有好多式样,他老人家中意的是狭长并且两边向上变尖的,类似于斧子的刃部。
  
  战国中期的皇帝就开始为自己树高高的坟墓,并且称之为“陵”,这是皇权地位抬高的象征。而且那个时候的皇帝也用山岭比喻自己,皇帝死就是“山陵崩”。
  
  据考古发现,在陵墓中还出现了寝的踪迹。
  
  西汉时期,把宗庙中的寝移入陵,在陵附近建立庙,开始推行陵寝制度八达岭陵园
  
  书中把战国中期到西汉时期定为陵寝制度的创始时期。
  
  首先要解释一下寝的问题。
  
  寝和庙相对应,最初是出现在宗庙建筑中的。由于原始宗教迷信的色彩,古代,特别是殷商时期,作为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宗庙的地位非常重要,类似出征这样的大事都是在宗庙中禀告祖先才能够做出决定的。前部是“庙”,安放祖先神位,按时祭祀,后部是“寝”,安放祖先的衣冠和生活用品,如同活着一样祭祀。跟宫殿的前朝后寝一样。
  
  古代的宗庙建在都邑中,但是“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之后西汉沿用。并且把庙也移到陵旁边。据考古发掘,西汉的庙大体上在距离墓300-400米出,随地势而定。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革是因为祭祀的时候,方便先帝的灵魂从陵墓赶到宗庙中接受祭祀,因为他们相信,死者的灵魂是在寝中活动嬉戏的。
  
  但是寝只是作为侍奉墓主灵魂日常起居生活的地方,重要的祭祀典礼还在庙中举行
  
  战国时期,还把祭祀祖先的处所称为“庙”,汉代以后,开始把宫卿以下祭祖场所成为“祠堂”“祠庙”
  
  东汉明帝设立上陵礼,正式确定了陵寝制度
  
  从此,宗庙制度衰退,陵寝制度大力发展起来。
  
  明帝废除了西汉时期在“陵旁设庙”的制度,取消了为每一个祖先建立一个庙的办法,而是建立祖庙,把许多祖先的神位供奉在一个祖庙里面。而把原本在宗庙永福陵园中进行的祭祀活动,挪到陵寝中实行。因此陵寝的规模有所扩大,出现了举行仪式用的“寝殿”“钟虚?”
  
  东汉时期豪族以上墓为风气,笼络族人,上陵礼也是受此习俗影响。
  
  魏晋南北朝,依靠山麓、山腰建墓,大多不起坟。
  
  南朝诸帝的陵墓大多依照山势而建,并且开设神道,多有麒麟和辟邪。
  
  北魏永固陵开始起坟,是鲜卑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是家族墓地
  
  唐宋继承汉制,确立了献殿、下宫制度
  
  唐代的墓室在半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前有神道
  
  寝分为三处,神游殿:在墓室门顶上,供墓主灵魂游乐
  
  献殿:东汉寝殿,供上陵朝拜或者举行重要祭祀之用
  
  寝宫:下宫,供墓主灵魂饮食起居之用。多数在陵墓的南方偏西。
  
  宋代多半在平地起陵,其余因袭唐制。
  
  改“献殿” 为 “上宫”,下宫受“五音姓利”的影响,改在北方偏西。
  
  南宋选择在绍兴浅埋,成为“欑宫”,陵园前没有石刻。
  
  上宫:“棂星门”“殿门”“献殿”“龟头”,墓室在龟头殿之下。
  
  下宫为寝宫,与上宫在一条轴线上。
  
  明清,陵寝制度扩大时期
  
  改方形墓地为圆形,“宝顶”,可能是受了长江流域“无方坟之习” 的影响(刘敦桢:明长陵)
  
  取消“下宫”,,扩大上宫建筑。
  
  陵园的围墙从方形改为长方形,并且分为三进院落。
  
  清代改动不大,只是把墓地改为前方后圆。
  
  书中有陵寝制度的演变表,很清晰。对于石刻也有所涉及
  
  作者坚持认为,墓地上的建筑不可能为享堂,只可能是寝宫。
  
  附录中有,西汉帝后陵规模表,东汉陵寝规模表,南朝陵墓现存石刻表,唐代陵墓规模表,唐陵原有石刻和现存石刻表,唐昭陵已定位的陪葬墓和现存碑刻表,北宋陵寝规模表,宋陵石刻存毁状况表,可自日后参考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明十三陵、朱元璋的孝陵、秦始皇陵(地球人都知道)哈哈
  
  乾隆的裕陵,唐太宗的昭陵,成吉思汗陵,明十三陵

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陵寝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清东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康熙2年(1663年)开始修建。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戌宽仅50公尺的谷口,俗称龙门口。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谧号;明楼之後为"宝顶",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由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由一条约12公尺宽、6公里长的神道连成一气,沿途大红门、大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到这一带,被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有580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  整座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达18对,造型多朴 实浑厚;乾隆的裕陵规模最大、最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则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目前清东陵15座陵园中,只开放了裕陵和东、西太后陵及香妃墓等四处供游客参观。清西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西,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后陵三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三座。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西陵周边近200里,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层之间距10里,界桩以外还有官山,不许老百姓涉足。为了加强陵区的管理,设立了一套机构。西陵建设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宫殿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众多建筑均有彩画与雕刻,陵区宫殿多施旋子彩画,庙宇牌坊多施和玺彩画,行宫、住宅多施苏式彩画,在陵区雕刻中,为数最多的是龙凤。西陵陵区富有浓郁的园林气息,陵区古松参天,四季常青。在绿色的海洋里,浮现出金光灿烂的琉璃瓦宫殿,春夏之时,绿荫荫的松涛岛语,流水潺潺,季丽如画,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达三、四米,长达7.3公里,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伋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圻、孔闻韶、孔尚任墓等。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林中神道长达1000米,苍桧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元时代所植。林道尽头为"至圣林"木构牌坊,这是孔林的大门。由此往北是二林门,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墙,墙高4米,周长达7000余米。墙内有一河,即著名的圣水——洙水河。洙水桥北不远处为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享殿之后,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墓前有明人黄养正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东边为其子“泗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子思墓。据传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   孔子墓前东侧有三亭,是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来此祭孔时停留之处,叫作“驻跸亭”。 墓南二百米处的亭殿后,有子贡亲手栽植的楷树遗迹和“子贡庐墓处”。 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气派较大、墓饰规格也高的,要数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于氏坊。这位于氏夫人原来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因当时满汉不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一品大臣于敏中,又以子女名义下嫁给衍圣公,故称于氏坊。   孔林里还有一位名人之墓,那就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他因著《桃花扇》一书而名盛一时。他的墓穴位于内圈外侧的东北角。墓碑上刻有:“奉直大夫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曾为康熙皇帝导游孔庙和孔林,由于他学识渊博,讲解生动而深得皇帝的赏识。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达三、四米,长达7.3公里,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伋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圻、孔闻韶、孔尚任墓等。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林中神道长达1000米,苍桧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元时代所植。林道尽头为"至圣林"木构牌坊,这是孔林的大门。由此往北是二林门,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墙,墙高4米,周长达7000余米。墙内有一河,即著名的圣水——洙水河。洙水桥北不远处为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享殿之后,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墓前有明人黄养正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东边为其子“泗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子思墓。据传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   孔子墓前东侧有三亭,是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来此祭孔时停留之处,叫作“驻跸亭”。 墓南二百米处的亭殿后,有子贡亲手栽植的楷树遗迹和“子贡庐墓处”。 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气派较大、墓饰规格也高的,要数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于氏坊。这位于氏夫人原来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因当时满汉不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一品大臣于敏中,又以子女名义下嫁给衍圣公,故称于氏坊。   孔林里还有一位名人之墓,那就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他因著《桃花扇》一书而名盛一时。他的墓穴位于内圈外侧的东北角。墓碑上刻有:“奉直大夫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曾为康熙皇帝导游孔庙和孔林,由于他学识渊博,讲解生动而深得皇帝的赏识。
  
  额…北京昌平的明陵,风水不是一般的好哇!而且没有被盗过。遵化的清东陵,孝庄康熙顺治都在呢。

什么样的墓地风水最好?

  墓地靠近公路风水不好坟墓一般来说要选清净和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才是好地方。公路是车水马龙的地方,所以公路的磁场是很不稳定的,坟墓背靠公路,会对祖辈不好。这所谓没有了靠背,龙脉也被破坏了,对坟墓很不好的。不过阴宅风水是很讲究的,没有能够到达实地去考察过,也很难作出准确的评价。公路如果是小公路,没有太多车辆经过的话,还影响不是太大,如果是1级2级那种大公路的话,又有很多车辆经常经过,那就不好了。

古代哪个皇帝风水葬得最好

  那个皇帝风水好!
  有的人按朝代的时间来评判,什么周朝国祚2000多年,应该周文王的风水最好。
  按坟墓大小评判,秦始皇陵最大,所以嬴政的风水最好。
  按风水师专业程度判断,唐武则天乾陵是袁天罡和李淳风做的,那么武则天乾陵风水最好。
  按子孙多少判断,应该是炎帝与皇帝的风水最好,因为华夏子孙,都叫炎黄子孙。
  ——那个风水好呢?或许根本没有真确答案。
  风水是变幻无常,今年河东,明年河西。周而复始,这是大自然最本质的规律。
  看风水的人都知道,没有一个地方,风水是可以长久的。
  
  皇帝的都不错 据说黄帝的最好
  
  是周文王,因为周朝存在了800年,如果按照建陵墓的初衷来看那个朝代的存在时间长那个就是最好的,别和我说什么周朝后来分春秋战国好几百个国家,那时候他们还得尊重周王的。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所谓的风水观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自然是秦始皇陵。作为最早的一代皇帝,那个年代又是风水学的起点,秦始皇肯定把风水最好的龙穴留给了自己,你看其他皇帝的墓都快被发展成景区了,曹操都没地方睡觉了,秦始皇陵至今没人动土、安然无恙,可见始皇帝的墓葬之地风水最好。
  
  “万年寿域”----乾陵 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昭令当时朝野闻名的大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要他们为皇上选址风水宝地。二人分别遍游九州,回来后交旨都说选在了今乾县,的梁山上。武则天便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顶,袁天罡说他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李淳风说他在这里订下一枚铁钉。刨开土,李的铁钉正好扎在袁所埋的铜方孔中,在场的人无不拍手惊奇。于是,武则天便把陵址选在了梁山,即现在的乾陵。 乾陵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坟地风水顺口溜

  1、点穴销一指如隔万层山。 坟后无来龙,久后绝人丁。
  坟后坑又低财散子孙稀。
  2、水绕玄武出英豪。坟后若要水临头,小儿不长久。
  3、坟后若是如仰瓦,子孙无根芽。 坟前水直去,男女淫荡匪。
  4、坟前水不交,男死女必逃。 坟前水卷詹,男女不周全。
  5、坟前水不聚,男女无衣食。 坟前水又聚,辈辈衣食足。
  6、坟前无余气,久后缺子媳。 虎砂高龙砂低,女多男子稀。
  7、行龙背上点一穴,一半逃亡一半绝。
  龙虎砂上迁一穴,不能藏风必受贫。
  8、水走青龙头小儿不长久。 明堂坑坑有乱石,后人主眼疾。
  9、龙身有虎有池亦主后人有眼疾。 明堂如簸箕,子孙穷到底。
  10、明堂如月圆,子孙有余钱。 明堂如掌心,富贵斗量金。
  11、外堂容万马,声名扬天下。 左右水射坟,半年要死人。
  12、前后水射墓,辈辈出绝户。 水右卷詹,伤女不伤男。
  13、若犯左卷詹,寡妇掌家权。 左边高右边低,必定主克妻。
  14、一边有水一边无,无水穷有水富。穴右脉气盛辈辈旺人丁。
  15、穴前得水永不穷。 得水不得气,财旺子孙稀。
  16、得气不得水,旺人贫到底。左右眠弓水不到堂人旺财不旺。
  17、左右砂返水斜走,人孤贫穷财有囚。龙身有气子孙永不贫。
  18、印星居水口,子孙千科用。 案外有官星,家中有贵人。
  19、穴不起顶水临头,定出扒灰头。坟顶无下唇,寡妇泪满襟。
  20、坟后山探头,必主损人丁。穴后顶气不正家中不断有贼名。
  21、龙大水又小,贫穷直到老。 堂水若直去,官司不停息。
  22、明堂水直长,必定损牛羊。 穴后水太深,定出吊死人。
  23、穴星如柳叶,定主败家业。 穴星如丁尖,丁财两艰难。
  24、坟前砂气如抡头,葬后必定哭交流。
  为何此地不旺财,只因不能纳水来。
  25、何知人家不伶俐,只因慢散不藏气.
  何知此地出名士,秀峰生在巽方地。
  26、坟后水缠头,男女个不高, 坟后有大坑,长子人不兴。
  27、坟后有地低,人旺主克妻。 坟前有大扇,子孙坐都县。
  28、坟前如牛槽,断子又绝苗。 坟前慢慢低,辈辈人定稀。
  29、坟后两坑一小路,不出淫妇出坐夫。
  30、一入人家坟便知其家人,右高发次子,左高发长门。
  31、左右脉气断,腿脚不能站。 左右砂气断,耳聋听不见。
  32、凹坑葬一坟,缺少拜孝人, 山恶令人怕,子孙逢人骂。
  33、明堂有凹风,子孙辈辈穷。 左右有凹风,少郎并贫穷。
  34、东南有凹风,妇女命早倾。 西南有凹风,继母到家中,
  35、东北有凹风,男女淫乱生。 西北有凹风,老公败门庭(风)
  36、坟后有凹坑,淫乱有声名。 明堂有高凸,印浮水面中。
  37、坟后有高凸,淫绝息声名。 左右有高凸,仓库富贵生。
  38、西北有高凸,老公百岁零。 东北有高凸,子孙排重重。
  39、东南有高凸,长女有功名。 西南有高凸,老母寿如松。
  40、明堂路冲坟,伤眼病长存。 穴后路冲坟,男女乱人伦。
  41、西北路冲坟,老公乱人伦。 左右路冲坟,妇女败家门。
  42、东北路冲坟,贼子满家门。 东南路冲坟,官司紧挨临。
  43、西南路冲坟,老来败人伦。
  坟后有小路,出夜行之子或赌钱女。
  44、穴后有砂水来射,出是戏子之情。
  45、坟前有十字路,叫刀剑煞,出刀伤枪决之人。
  46、明堂有小路直冲坟墓,主家人得眼病。
  47、坟墓后有小路直冲坟,主家中男女乱伦。
  48、坟墓西北方有小路直冲坟,主家中老公公败坏人伦。
  49、坟墓左右有小路直冲发,主家中妇女破败门风。
  50、坟墓东北有小路直冲坟,主家中生出不知羞耻的贼子。
  51、坟墓东南有小路直冲坟,主要和人打官司。
  52、坟墓西南有小路直冲坟,主家中老人淫荡。
  53、坟墓四周有小路,主家中出盗贼,女子赌钱。
  54、坟墓后有龙砂虎砂水冲射,主家中出戏子。
  55、坟前有十字路,叫刀剑煞,主家中有人获死罪。
  56、坟后有十字路,叫双背剑,主家中出一掌兵权的武将。
  57、坟前东西,东南有两条大路,主家中出吊死之人。
  58、坟宅左右前后有斜路,叫做山探头,家中出无情义的贼子。
  59、坟宅后有东西大路,叫川头路,主家中有人死亡。
  60、堂水冲坟、眼疾亦主淫。
  61、、穴后水冲坟,子孙断了根。
  62、东北水冲坟,绝败乱人伦。
  63、东南水冲坟虽富亦主淫。
  64、西南水冲坟,老母淫儿孙。
  65、西北水冲坟,老公乱人伦。
  66、左右水冲坟,男女败家门。
  67、水从坟前出,失财音哑定不断;
  68、从坟后出,男女败绝淫不虚;
  69、水从西北出,冲断子孙富。
  70、水从东北出,子孙养不住。
  71、水从左右出,男子双克妻。
  72、水从东南出,淫乱主家妇。
  73、外高内低如掌心,富贵万余春。
  74、高田无河穴左高,坐穴对满明堂好。
  75、穴右田地高又高,三房贫穷实难熬。
  76、穴右田地二尺高,二房败绝也不饶。
  77、穴右田地渐渐高,二房男死留阿娇。
  78、穴右高厚且肥,二房螟蛉啼。
  79、穴后左边节节高,长房高寿。
  80、穴左三四步低,长房丁旺。
  81、穴左三、四尺低长房有子做尚书。
  82、穴左河边隔三丈,长房子孙做卿。
  83、 穴左三尺低长房杀三妻。
  84、穴右低近河,长房更登科。
  85、穴左天柱高又高,长房命同颜回夭。
  
  好山好水好风景。真的是一块风水宝地呀。

广东高要市最著名风水坟墓在哪里?

  回龙镇刘家村,由于此地山多,“风水较好”,许多达官显贵将坟墓安置于此。

本网站内容归北京实盛原公墓网所有,当前页面地址 http://www.shishengyuan.cn/mdfs/152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高人气墓地推荐

相关推荐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