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殡葬文化坚持的观点

中原丧葬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一)奉行儒家孝道,事死如事生
  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教极力倡导孝道,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受儒教孝道思想影响,丧葬礼仪中日益形成了葬前丧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繁琐的丧俗;再者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心目中的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朋曹地府,因此,古人总是按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为其安排后事,将现实社会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鬼魂世界,“事死如事生”是我国包括中原传丧葬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隆祭、厚葬之风盛行
  居丧守孝是中原传统葬礼中的’重要内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五服”制度,其目的是按血缘亲疏关系,确定居丧守孝的亲疏近远,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居丧期间,不仅禁忌重重,而且还规定了七日一祭,百日、周年再祭,以及清明、春分、中元(阴历7月15日)、冬至扫墓的隆祭久祀制度。厚葬之风一直是中原传统丧葬习俗的重要特征之一。“人土为安”、“重殓厚葬”、“铺张浪费”是其重要表现。土葬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当时中原一带人们多用土葬安埋遗体,因而土葬成为中原各地汉民族的传统葬法;“重殓厚葬”的殡葬观念影响至深,“棺椁必重、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及排场铺张的奢侈之风,代代相因,上行下效,愈演愈烈,导致了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厚葬之风。
  (三)等级森严、封建迷信盛行
  早在我国奴隶社会的周朝时期,就形成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丧葬制度。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死后酌待遇也各有所异,古人通过丧礼,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鬼魂生活的冥界。在丧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盛行,这也是河南传统丧葬习俗的又一特征,主要有:搭灵棚、做道场、看风水、择吉日、僧道念经、扬幡招魂、披麻戴孝、烧纸化钱、磕头跪拜、发丧送葬、大出殡、配阴亲、取鬼妻等。
  人类经历了“弃尸”、“野葬”、“葬而坟之”的死亡文化过程。葬具是指装盛死者遗体或骨灰的器具。针对这两点本文主要对丧葬中的坟墓选择和葬具进行部分叙述。
  (一)墓者没也,沉没、埋没之意。早期人类的亲情观念是以氏族为单位的,因此,墓而无坟也没关系,大伙葬于一处,很好找到。当私有制出现以后,当亲情范围缩小以后,人们需要单独埋葬、单独纪念,墓而坟之就开始了。
  在阶级社会人分三六九等,坟墓自然也有等级。大的等级有:圣人坟墓称“林”,帝王坟墓称“陵”,贵族坟墓称“冢”,一般官员或富人称“墓”,平民百姓称“坟”。在同一等级之内,坟墓的大小、高低、排列、方向、装饰也有区别,后代不能超越先祖,小官不能超越大官等。
  墓地有公墓、家墓、族墓、义地和乱葬坟之分。公墓一般由政府出面购地,多为穷人而设。明清两代政府为了倡导土葬禁止火葬,曾开设公墓。家墓就是一家之墓区,年代久远之后,就成为族墓了。义地是有钱人家的义举、善举,为少地、无地贫民购置的墓区。乱葬坟是最贫民化的一种墓区,地是无主的荒地,坟是最穷的人或无主的人。墓地有神道,即墓地的主道路,道路两旁有石人、石兽和松柏等。墓有墓碑,墓碑上刻有墓志铭,碑坐于墓台之上,墓台两侧有镇墓兽和松柏等。
  中国人对死很看重,不仅表现在观念形态上,也表现在操作形态上,更表现实物形态上。帝王从登基那天起就关注两件事,一是长生不老、二是修墓。上有行之、下必效之,在民间活死人墓也比比皆是,规格也是尽其所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看重坟墓呢?
  一是归宿感。中国人特别重视归宿,生时认祖归宗、认亲;要寻找组织、要找终生依靠的人或单位等;死时要叶落归根,要人家墓、族墓,要合葬等。这种强烈的归宿感正是专制政治下个体意识弱化的表现。生时的危机与不稳定反映在死亡文化上就是强化死后的安定,安定则表现在墓地的种种规制上。
  二是永恒的需求。渴望生命永恒、渴望富贵永恒、渴望脱离贫贱是人类自私也是最本能的愿望,但是永恒是非现实的,转化这种永恒不也是一种永恒吗?因此,生命就延伸到了死亡,富贵就延伸到了墓穴。
  三是伦理的需要。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说在活人世界里维系作用是有限度的,因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要把这种作用再强化到死者身上,以对死亡者态度衡量对活人的态度,即“事死如事生”。
  四是宗法等级的需要。宗法等级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秩序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死亡之人生大事上也要体现出宗法等级来。
  (二)葬具有棺、椁、匣、骨灰盒、罐等。在传统丧葬礼俗中,葬具也是根据死者生前身份而有所不同的。
  棺。直接盛尸的器具。有木制的、金属制的,水晶制的、玻璃制的、银制的等。木制棺材讲究很多,据说楠木、檀木棺材有保护尸体不腐烂的作用。木制棺材用料也极讲究,三寸、七寸,甚至尺外者都有,重到几十人不能移动。。
  椁。棺材外面的套棺。在封建社会,棺椁之用是有严格区别的。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平民则棺而已。棺罩。旧时出殡时罩在灵柩上的庙堂式的罩子。品级越高,棺罩越讲究。匣。多为未成年死者,殓尸之用。也为二次葬骨所用。状似棺但小。骨灰盒。盛骨灰的器具,多为木制或胶木制。骨灰盒为现代火葬之用。骨灰罐。流行于古代火葬,主要受佛教文化影响。
  随葬品。随葬品就是伴随死者人葬的物品。有焚化、陪葬、死者随身等多种形式。随葬品有人、有实物、有象征性物品、有模仿性物品。随葬品有严格等级规定,它是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的标志。现代社会,随葬品仅仅成为一种象征,在农村等落后地区还比较盛行。随葬品的出现与社会意识、宗教信仰有关,“孝”意识起推波助澜作用。在奴隶社会时期,往往以人随葬,惨不忍睹,后来就以陶人随葬,算是一点进步。古代帝王多以实物随葬,盗墓之风遂起,帝王就以假墓疑之,有的帝王墓穴有十几处之多。一般民间多以象征物品随葬,一则经济实力不够,二则怕盗墓死者不安。
  选择了墓地和葬具以后就是丧葬重的安葬方法,这是人们对死者遗体的处置方法,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安葬死者。远古时期,人死之后是如何处理遗体的,无可靠记载可考。根据传说及考古学、人类学研究成果发现,远古人类对死者遗体处理没有固定的习俗。人类祖先在200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以后,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法几乎同兽类相差无几。
  我国最早有意识的丧葬活动是距今有1.7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对死者既有一定的仪式,又在死者遗骸周围撒上赤铁矿粉,并有石器等随葬品。丧葬习俗是伴随着“鬼魂”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所限,对自然界产生了种种神秘感,并根据经验和作梦的体会逐步产生了种种意识,进而影响到丧葬习俗尤其是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自从有了灵魂观念以后至今,人类对遗体的处理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按葬法分类有土葬、火葬、天葬、风葬、水葬、崖葬、塔葬、曝葬、腹葬、裸葬、路葬、树葬、洞葬、海葬、野葬、挂葬、船棺葬、铜棺葬、悬棺葬、石棺葬、瓮棺葬等等;按葬式分类有仰身葬、俯身葬、侧身葬、屈身葬、直立葬、解肢葬(割体葬)、一次葬、二次葬等。上述葬法、葬式归纳起来无外乎有以下两种:一是遗体保存法,认为灵魂须以尸体为依托和归宿,故尽量保存遗体,如土葬、悬棺葬、防腐葬等;二是遗体消灭法,认为灵魂应尽快脱离身体升天,故尽快消灭遗体,使灵魂得以安息,如火葬、水葬、天葬等。
  安葬的方式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逐渐形成了以土葬为主的传统丧葬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安葬方式,有的被不断更新,赋予了新的内容,并不断的发扬光大,如火葬;也有的因繁琐、有碍环境而被淘汰,如悬棺葬、高架葬、瓮葬、水葬等。远古时期的葬法、葬式的形成和选择往往与人们生活的环境和地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实行树葬、风葬、露天葬的,多为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如我国的古契丹人,将尸体悬挂在树上,三年后焚烧尸骨;如实行水葬者,一般生活在江河岸边,如我国少数民族的藏族、独龙族对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体于江河中,任其飘流;再如实行火葬者,因其居住在高寒地区,火对生活的影响特别突出,进而影响到丧葬,如我国古代西北的氐羌族盛行火葬。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和环境的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的不同,以及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的差异等诸多原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葬法、葬式习俗。加之由于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各民族的不平衡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安葬方法上也是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我们的先民对于死的观念是很质朴的,这一点从“死”字本身可见一斑。《说文》:“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步从人。”段玉裁注:“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步入。”死的甲骨文字形为,左边是残骨之形,右边是一个人在凭吊。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死是生命的终结,出于对死者的爱或者尊重。埋葬凭吊死者的习俗由来已久。一些古文字为我们保留了古代丧葬习俗的特点及其沿革轨迹。
  一、“苇”(吊)、“葬”与原始的野葬习俗
  作为一种民俗现象,丧葬习俗的形成取决于该民族所处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上古野蛮时代,人们通常将死者的尸体弃置野外,野葬成为上古社会最原始的丧葬习俗。“吊”(吊)、“葬”反映了这一习俗。《说文》:“吊,问终也。

儒家义利观主要观点有哪些?

  1。 儒学曾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秩序、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构成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民族国民个体恪守的修身养性、入世立身之道。20世纪的孔子、儒学研究融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于一体,使孔子、儒学的研究在方法及内容新质的建构上拥有了新的意义,基本形成了儒学合理内核与现代社会文明精神整合的积极认知。今天,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化视野和新的秩序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深层思考。这一情势中的孔子、儒学所拥有的科学内涵,必然成为新世纪专家、学者热切关注的重点。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孔子、儒学特别是孔子、儒学本原关于人与社会、自然、自身关系的询问,以及这一思想体系所致力于营造的人与人统一、人与物统一、人人慎独的和谐氛围,对以“利”为追求终极的商品经济运作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隔阂、冷漠,无疑是有益的补充。即使是法制社会发达的今天,伦理道德的个体坚守依然是涉及我们人类生存秩序的永恒主题,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需要。在人类生存发展的进程中,他律与自律永远是一对矛盾,然而只有文明他律与文明自律的有机统一,才会构成生存环境的秩序和安定。孔子、儒学伦理道德理念的价值、意义,代表了东方古代先贤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它是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生民对生存认识的智慧结晶,是世界伦理道德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秩序面临着新的建设,文化亦在重构之中,人类需要怎样的生存氛围,是全球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此时的孔子、儒学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束缚,以昂扬的姿态迈向世界多元文化对话的舞台上,并以一种“普世伦理”的资源参与全球伦理道德和全球新秩序的建设中,这决不是简单的复古或猎奇,而是孔子、儒学本体具有的真理的客观性仍表现出旺盛的现实活力,是人类理性认知的必然结果。正是基于此种世界文化背景,诞生于21世纪初的《20世纪儒学研究大系》,整理学问,研究问题,传播学理,弘扬国学,为孔子、儒学研究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就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未来意义。==================================================第2点先秦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伦理思想之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其义利思想对我们现代义利观的建构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对此,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将其整合到新型义利观的构建中去. 评价儒家的义利观
  孔孟重义而不轻利。缘由有两个。一个是针对豪强兼并土地,民众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现实,要统治者依照伦理政治规范,如同父母对待子女一般地实行养民政策。另一个是从人类终极思辨的高度,认识到人的求善至仁的社会属性更本质于趋利避害的自然属性,继而告诫民众,唯有遵循伦理政治规范,才可以获得财富,才不至于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招致灭亡。总之,儒家代表人物充分重视物质财富对于社会的基础性价值,在获取财富满足人类本能需求的方法上,则主张要依照人类社会伦理、政治规范。===================================================

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究竟是否有此说法

  儒家并不坚持厚葬,守孝是有此说法,要求子女住在父母的墓边,不能食肉,不能近女色。至于三年,我觉得就是指三年。孔子对于礼法很是看重,是一点不容改变的。
  
  儒家注重礼教,后世更是发挥到了极端,守孝三年当然也是后人发挥的儒礼了。当然,也不是无端发挥的了。《论语》里有“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能是其渊源了,这也许是后人对孔子的误解或者为发展礼教故意曲解的吧

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它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至关重要的是,在各种不良思潮泛滥和冲击的形势下,中国必须保持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关于儒家思想的来源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朝阳区墓地,或者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但是,儒者中的很多人并不甘心做这种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业,他们渴望进入政府机构,成为专门的典礼官,有的则希望成为君子儒,辅佐君主。所以,孔子才有了对弟子们的告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他希望弟子们勤奋努力,超越原来他这种低下的职位状况。
  
  "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在《论语·雍也》。孔子在这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可见,儒名的起源应该在孔子之前。因为到了孔子时,儒这一阶层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形成"君子儒"与"小人儒"两种派别。胡适在他有名的文章《说儒》里断言最初的儒都是殷人,即商朝(又叫殷朝)的遗民。但胡适的观点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
  
  在历史上,最早研究儒的起源的是汉代的大学者刘歆。根据《汉书·艺文志》引其《别录》说,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功能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他们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为高。刘歆还说,唐虞之隆,殷周之盛,儒学的功能,实已获得相当的成功。然而孔子之后,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关于儒的起源,刘歆认为他们由司徒之官演变而来,作用是帮助君主统治。可见儒的起源与官制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儒家思想的产生
  
  《汉顺义墓地书·艺文志》对于诸子的起源有过清楚的论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不难看出,这些学派的起源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基本上都起源于官。这些官虽然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但目的与功能都不外乎道德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说到底就是个礼制问题。
  
  孔子在当时适当地吸收了老子对礼制的一些见解,但又屏弃了老子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加以吸收、改造和创新,早期的儒家学派终于诞生了。
  
  但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具体过程也并不简单,他的思想来源不只是老子一人。鲁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西周初期,鲁国曾经是周公的长子伯禽的封国,同时也是殷遗民的主要聚居地。当伯禽东行就国的时候,曾将大量的典章带往鲁国,使鲁国一开始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基础。特别是由于周公对周朝的卓越贡献,在他去世之后,周王室特许鲁国破格使用天子规格的礼乐。
  
  《左传》昭公二年有这样的记载: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来见,礼也。观书于周太史,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的影响力日益萎缩,西周初年所建立的礼乐制度几乎荡然无存,但是,鲁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孔子亲眼目睹列国纷争,越发感到西周那种以道德为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礼乐文物能给人以肃穆庄重的感染力,所以他对周的制度非常欣赏,认为"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儒家学派的创建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孔子在垂暮之年总结自已的思想进程时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在年轻时就有了远大的志向,但他一生中的挫折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儒家学派的出现应该是孔子晚年的事情了。
  
  孔子的的祖先是殷商的贵族,作为殷遗民在周初迁到了宋地。后来又经过了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后,在孔子产生时,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但是因为有遗传的因素,孔子身上还存留着殷遗民中儒者的气息。而且,由于孔子少年丧父,家境凄凉,所以,早年不仅得到严格的生活锻炼,而且也有机会继承殷商遗民中儒者世代相传的贱民职业,帮人主持丧葬礼仪。
  
  早年的艰辛生活使孔子早熟起来,在十五岁左右,他就立志苦学,想用个人的奋斗来改变当时自己的"小人儒"的地位。在三十岁之前他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古代典章、礼仪方面的知识,所以他说自己"三十而立"。但他的职业依然是很低贱的。
  
  到了晚年,孔子最后回到了鲁国,他除了偶尔对现实发表一些议论外,基本是只发言,不行动,他将精力主要用在了培养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此前周游列国时的收徒讲学,最终使孔子学派日益壮大,"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终于开创了儒家学派。
  
  关于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http://www.kongqiu.net/ruxiashixiang.htm
  
  孔子时期: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文化方面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时期;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认为"性本善'
  荀子时期;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则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受'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1.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2.儒家的“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儒家的“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意义: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儒家的丧葬观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送死问题

  1、
  儒家历来提倡孝道,并把送死或丧礼看成是孝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儒家的孝道观源于周代。周人受远古祖先崇拜的影响,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周颂》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大雅》有:……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佑。周人这些话意即用追孝来表示子孙后代决心继承祖业,按祖先法式办事,这样一来才会燕及皇天、受天之佑。周人对死人,尤其对祖先的孝比对活人更重视。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周礼中的孝道观念,也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伦语为政》)。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贸》)。在丧葬上,孔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淮南子汜论训》曰: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
  
  2、
  假如没有轮回,没有灵魂,人死后就一切都没有了。那么我们根本不需要墓地。说什么给后人留啥纪念的话,都是骗骗人的。假如你真的为世界或者自己的子孙做了贡献,你有没有墓地,别人都会纪念你。比如老子,我们在乎他埋在何处吗?假如你一生就没干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就算是子孙,也会很快把你忘掉的。你们有几个人,记得你们爷爷的名字和事迹的?如果没有,你指望你子孙记住你什么?你做了什么?
  假如有轮回和灵魂,你需要有墓地吗?更不能有了。因为,假如你死后,居然以为墓地里面埋的某个人就是“你”,你的灵魂就被“拘禁”进了墓地,守着“你”早已分散了的“四大”傻傻的等。你就每天可怜叽叽地盼望你的后人来看看你,每天盼望清明节,这是不是太可怜了?这就是“永世不得超生”啊!多傻的事情。对自己和后人都不好!因此,佛教教你“四大皆空”,我们的身体并不是我们真实的自己,尸体就更不是了。拘泥于身体就是“我”,就违反了宇宙的真相,会带来不良后果的。西藏的葬礼,用火化或者天葬,水葬,让身体四大消失,重新回归于大地,不留任何纪念,是最好的,也是最自然的,最符合天道的丧葬安排。
  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子女们走进深林,把我们的骨灰,随意地撒到某个树林里面,今后再也找不到,才最好。
  
  儒家支持厚葬也没坚持必须厚葬。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学习学习

古代有关“丧葬传统”的观点有:一、“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或以不丧之间,诵《诗》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理解两个观点对礼态度。观点一是儒家的《诗》、《书》教化的思想,观点二是墨家对儒家礼治思想的批评,不主张厚葬,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立场,由知可排队ABC项; 两个观点无论是否赞成“礼”,其观点都是围绕“礼”的教化功能论述的,故D项正确。
  
  额

坚持传承儒家文化,为什么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本网站内容归北京实盛原公墓网所有,当前页面地址 http://www.shishengyuan.cn/cjwt/313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高人气墓地推荐

相关推荐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