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出殡,关于安葬出殡的详细介绍

下葬和出殡是不是一回事?

  在我们这里是一回事,这个估计有地域风俗差异吧!
  
  
  葬丧习俗依地方民情均有不同,且依时代变迁也有改变,但旧有的仪节名称多仍保留。出殡,也就是俗称的「出山」或「告别式」,正式的说法叫「发引」,即为哭送亡者上山头安葬,这段过程当然也要借助许多仪式来完成,当日的礼俗有:
  转(移)柩、压棺位:将棺木由厅堂移到奠礼场所(若是搭棚子则象征性移动一下),称为「转(移)柩」。原停柩处,则泼水清洁打扫,再放置一个大竹箩,里面放燃着的烘炉、十二碗菜、发粿等物品,再放一个盛满食米的米桶,俗称「压棺位」,因停柩在堂时,棺木放置之地点会阴气较重,所以必须压棺位,使原停柩位置阳气较旺。
  
  葬丧习俗依地方民情均有不同,且依时代变迁也有改变,但旧有的仪节名称多仍保留。出殡,也就是俗称的「出山」或「告别式」,正式的说法叫「发引」,即为哭送亡者上山头安葬,这段过程当然也要借助许多仪式来完成,当日的礼俗有: 1、转(移)柩、压棺位:将棺木由厅堂移到奠礼场所(若是搭棚子则象征性移动一下),称为「转(移)柩」。原停柩处,则泼水清洁打扫,再放置一个大竹箩,里面放燃着的烘炉、十二碗菜、发粿等物品,再放一个盛满食米的米桶,俗称「压棺位」,因停柩在堂时,棺木放置之地点会阴气较重,所以必须压棺位,使原停柩位置阳气较旺。 2、家奠(昔日称起柴头或起车头):为出殡前的隆重祭典,孝眷等一律着孝服参与,孝男孝女并需准备猪头五牲各一份(今日多改为合办一份)。 3、公奠:即故人之朋友在家奠后自由拈香。 4、旋棺、绞棺、发引:由道士引领孝眷绕灵柩三次(以示不忍别其亲),后以绳索、龙槓绞棺。发引即出殡行列开始前进之意。 5、葬列:传统有草龙、撒买路钱、开路鼓、铭旌、孝灯、姓氏灯、挽联、阵头、香亭、魂轿、司功、灵柩(车)、孝眷。丧葬途上有排路祭之俗,即为其亲戚故旧或受恩于故人者,为答谢其生前恩德,特于葬列行途上备辨香案供祭,对此乃由丧主以白布或毛巾作为答礼。 6、葬式:今多为土葬或火葬。 7、返主、安灵:葬后迎魂帛(神主)回家祀奉称为「返主」,并继续安在灵桌上,接着举行丧宴,宴请送丧之亲朋好友。 为求诸事吉祥平安,故殡葬的时辰都必须配合亡者及遗者子女之生辰八字来择定安葬吉时,以趋吉避凶,其中包括大殓,转柩及进圹掩土之吉日时辰。安葬日最忌用重丧日(正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八月辛日、九月戊日、十月壬日、十一月癸日、十二月己日),出葬及除灵、合炉如果遇到重丧日,会非常不吉利。另外三丧日、三煞日、赤口日、八招日同属忌用的凶日。若丧家不得已于忌用之凶日出殡下葬,则须请道士制煞(祭煞),丧礼当中并禁家属哀哭,谓之「偷埋」,即埋葬时不让人知道,即可不忌。另外,怀孕妇女不能参加出殡仪式,若要参加则需要腰际绑上红腰带

人死后到入殓下葬的全过程

  风俗: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殡葬礼俗称“白事”。从老人馈然长逝的那—刻起,丧礼仪式便算开始。 在关中农村,过去人死后,最初,亲人除了嚎陶大哭外,手拿— 个瓦益一张纸,敲着瓦盆走到门外,烧了纸,这叫送终。送终后,再 将瓦盆拿回来,放置在死者脚前,名曰“孝盆”。在里面烧纸,给冥间 的亲人“送钱”,然后将尸体安放妥当,差人向死者的娘家、舅家报 丧。待亲戚子女到齐后,举行入殓仪式:先给死者剃头、洗身、然后 再穿寿衣,往舌头下压一小硬币,最后穿鞋戴帽,放进棺材。入殓后 在家搭一灵棚,设一香案,摆上水果、礼馍之类的供品,点一盏长明灯,白天晚上由死者家属守灵。守灵多为死者的子女,名曰“孝子”, 身穿白孝农,头戴白孝帽,腰里系一根粗麻丝,手握丧棒(用大姆指 粗的柳木做成,上缠白纸)。凡见有前来吊丧的不论生熟都要磕头, 以表感谢。 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要请自乐班演唱秦腔,或者表 演木偶戏,有的演电影。亲友送的挽帐,悬于灵堂之上。孝子按辈份 大小,分跪灵堂左、右两侧,女眷则围坐在灵地的后侧,吹鼓手吹起 唢呐,声声悲伤凄楚催人泪下。喊呐声中,孝子按次向死者献酒,行跪拜礼。 翌日凌晨,开始出殡。一般由阴阳先生主持。随着一声“起”, 悲壮的唢呐声起。哭声连天。24人抬着棺木起身。前边是白纸做的 “白鹤”,“引魂幡”引路,两边是24杆纸幡及花圈花篮。后边吹鼓手 引导。孝子扯起一丈多长的白帐,牵引棺木徐徐前进。棺木周围是 女孝子,手把棺木放声唱哭,按照一定的”哭丧调”诉说对死者的思 念。全村人都来送殡,在大陆上燃起大火。到了坟地,棺材饶坟三周,然后放在墓前,孝子施礼送入墓穴。之后填土起坟冢,丧礼结 束。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 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2风俗 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者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研发出了一种可以直接放在墓碑两边的太阳能墓地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 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3风水 风水是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充满神秘色彩的学问。风水的本质实际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因为它讲究天人合一, 研究峦头、理气、环境磁场对人的影响,讲究水口、方位定吉凶,古称风水,现可称环境布局学。我们为客户调整风水实行优惠制,即先有客户出适当的费用,签订合同,做发了,客户再补剩余的费用。风水调整很神奇,要催官就给客户催官,要催财就给客户催财,百发百中。一次投资,三代受益, 要财得财,要官得官。 旧墓勘测 旧墓实地勘测风水吉凶福祸,能知道旧墓是否入泥入水入树根生白蚁、骨黑 ,此现象为大凶直接影响,子孙后代不得安宁,破财败家无疑,并出孤儿寡妇,疯哑残疾之人。知道骨是黄净,呈金黄出富贵之人,益旺子孙兴旺发达,鉴定其立向是否正确符合抽爻换象,三元贯穿,旺气旺卦等之法则,鉴定星峰、来去水、砂手明堂等一切环境和理气吉凶福祸等情况。 公墓点新穴 一定要符合来水大吉,去水之消砂纳水,星峰吉照,砂手有情,明堂宽广,聚气聚水,龟蛇守水口等。立向,来龙,坐向,来水,运用一卦纯清,抽爻换象、三元贯穿,生入旺入,,三元不败之大格局,达到子孙永世享受荣华富贵,兴旺发达。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风水在这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在下葬之前,一定要请一个风水师好好的找一块风水宝地,以萌福后人。因为是中国几千年的形成的思维或者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之而生的就有一些以谋利为主的骗子参与其中。 4择日下葬要有两个条件: 一、坟山的坐向。 二、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为参考,俗称“仙命”)。 只有知道这两条才能避免择出来的日子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而出凶祸,并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从选择出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里表现出来),以使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但如果实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则按“蒙拢大吉”下葬。而坟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则就不须要择日了! 然而,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决不能草率!为了你全家人的平安,建义你在当地找一位有点名气的风水师主理。 5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 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 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 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下葬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分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骨灰寄存,结束。 6土葬程序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礼仪风俗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 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风水宝地”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下葬时,要预测大吉大利的日子,下葬时注意不要弄脏坟窝,比如吐痰、扔脏东西等。 第二:如果合葬,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父母的八字结合坟地的朝向、方位。如果老人一个先走了,另一个还活着,下葬时尽量“分盖”,也就是说,先下葬的骨灰盒要单独盖一个盖子封好,将来另一个下葬时就不用惊动原先的了。 第三:无论是迁坟还是新造坟,挖土动工或者下葬时,一定要根据八字结合坟地的朝向和方位选择一个吉日吉时。 第四:陪葬品的放置,千万要注意,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乱放,以免带来不利影响。最好先咨询专业人士。桃木制品、金属利器等辟邪物品磁场很大,不仅影响祖先的居住,更有可能给后人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不要放置。 第五:如果能够用念经、撒五谷等方法,更有利于亡者早日往生,对后人也有好处。 第六: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习惯,下葬也要尊重当地的风俗,要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进行。

人死后是先火化后出殡吗

  你好:出殡各地理解的不一样,各地情况不太一样的,在市里去火葬场就叫出殡,在农村,下葬就叫出殡的。在城市里,人在医院去世,医院直接把死人送到火葬场,然后在殡仪馆开追悼会,遗体告别,再直接火化,骨灰然后去墓地下葬或者寄存在火葬场;在农村,人死在家里,多数是深埋土葬,个别者火化后下葬的。
  
  这是政府规定的,有利于绿化环境,(晕)谁也没办法!有的地方还棺葬呢。
  
  不知道
  
  是

今天老人死了!什么时候出殡下葬好?

  各地方不太一样,只能按当地风俗习惯办。我们湖北宜昌地区是凌晨、清晨出殡下葬好;荆州地区某些县市,出殡下葬必须等到中午十二点过后,当地人认为上午出殡下葬不吉利。
  
  老家有句俗话:雨淋布(孝布),辈辈富。出殡下葬时下雨是好兆头。
  
  安当地风熟吉祥园

农村出殡的规矩

  出 殡
  入殓以后,紧跟着就要定出殡的时间。山西各地办丧事,一般不“热死热埋”,否则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至于什么时候出殡,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时间可长可短,大抵最短的为三日,依次为五、七、九日……长者可达百余日,均须单数。旧时还讲究由阴阳先生择吉日,定坟“空”,即所谓坟地上什么时候能进得去。
  
  出殡时间确定以后,便要通告亲友,五寨一带称之为“送孝”。去时要带去孝布一块,依关系远近亲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晋中祁县等地,于出殡这天,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幡状物;纸与纸的衔接不用浆糊粘连,而是用铁器或石器把纸折叠后捣在一起,名为“砸岁纸”。这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岁数纸”,只是悬挂时间不一罢了。死者达到耄耋高龄的“岁纸”,当地人时行撕一条给孩子佩戴,据说可以延年益寿。撕回家糊在面瓮上 ,不生虫子 。旧时有些地方还要在大门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仅写明生卒年月、出殡日期,还要列出避忌事项。
  
  除宁武一带有“ 崖葬”习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 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临时开穴打墓的。打墓旧时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将穴定点 。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银针开“ 十”字,名为“ 开土”或“ 破土”。“开土”之后,便可打墓挖土了。合葬者,只须在旧葬处旁边另开一穴。死者如入祖坟,其墓穴在上辈脚下。依次类排,直到坟地无法再开穴后 ,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 ,选新地另建新坟。
  
  旧时出殡前,在山西各地,如沁县、祁县等地都有“点主”的仪式。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 王”字上加一点,使“ 王”字成为“主”字。思亲园陵园俗称“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这项仪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丧及凶死者不举行。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 ,一直到满为止 。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 ,右转三圈 ,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 ,女性用凤头凤尾 ,周围饰以祥鹤园公墓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 路祭除外 ),送到坟地。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 。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原来人们认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次为仪仗、各种纸扎(兴县一带称为“纸文”)、粗、细乐班、由外甥或孙子扛着的引魂幡、扛条凳的 ,然后即为牵缆持丧棍的孝子 ,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着的是坐着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
  
  送殡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其意不过是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罢了。
  
  来到村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由死者的儿子“谢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时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后,晋中祁县一带,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认为可以为止。大体上方位为东南——西北向(乾——巽位),当地有“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说法。晋东南沁县等地则还要由阴阳先生安置镇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死者的儿子入墓检视,然后家人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浮山一带,墓内要放由阴阳先生画符的新砖、新瓦,民间认为这是阴间的锁和钥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时,要求“ 人停锹不停”。家人则要呼喊死者“ 躲土”。坟丘堆成后,死者儿孙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坟头(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顶的),接着烧化所有纸扎(“童男童女”已经被把头或脚扭向后,置于棺木一侧),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尽哀,然后悄然退出,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
  
  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得风俗 不好说

出殡和下葬时下雨有什么说法

  遗体火化后,家属要把骨灰请进骨灰盒内,然后择日举行下葬仪式。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火葬后把骨灰盒放进墓穴就完事了,因为骨灰盒下葬是有很多讲究的。接下来给大家谈一下,遗体火化后,几天下葬合适?下葬时有哪些讲究?
  
  首先、选定墓穴:遗体火化完毕后,死者的骨灰盒并不是立即下葬的。通常要在殡仪馆内暂存三至七个工作日。等家属选定墓穴后,再择日进行安葬。选墓穴也是有讲究的,就像在商场买商品,可以货比三家。选墓前家属要去多个陵园进行实地考察,参照比较墓穴的朝向、规格、价格等多种因素,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满意后,并做出选择。
  
  其次、确定下葬日期:选择下葬日期也是很关键的,依照传统丧葬习俗,下葬日通常应是黄道吉日。
  
  再次、准备随葬品及墓前摆件: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丧葬习俗往往是不一样的,所以随葬品和摆件的选择也会略有不同。家属可以根据当地习俗,选择适合死者的随葬品。
  
  下葬骨灰盒:下葬骨灰盒前,家属要在墓穴底部铺上一层金布,依骨灰盒贴照片的朝向为正面,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也有其他朝向的墓穴),小心翼翼地把骨灰盒放在墓穴里,然后在骨灰盒上面铺上银布,再覆盖红布,摆放玉佩、铜钱及其他随葬品。如果是夫妻合葬墓,摆放骨灰盒时要让照片脸对脸,寓意夫妻二人举案齐眉、永结同心,即使是去世后,依然四目相对、恩爱如故。
  
  封穴:骨灰盒和随葬品放入墓穴后,家属要确认是否摆放有误,确认无误后,工作人员着手进行封穴,家属也可以协助。
  
  装饰品及摆件的摆放:封穴完毕后,家属可以把购买的墓前摆件以及碑前装饰品(拉花、鲜花等)摆放在墓碑前,并确认各项摆放方位及朝向无误。
  
  仪式结束:墓前摆件摆放完毕后,家属要举行祭拜仪式。然后参加下葬的亲友向死者行致哀礼并三鞠躬,至此、骨灰盒下葬仪式圆满结束。
  
  大家都知道,民间对于一些自然现象,尤其是一些人在生老病死时的自然现象,往往有一些比较迷信的说法。举个例子,人去世之后,在下葬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雨。这时候可能就有人说,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应该是有着怎样的预兆的。那这种说法究竟靠谱靠谱呢?人去世下葬的时候,下雨代表着什么呢?接下来,冷眼就给大家科普一下,看看人去世下葬的时候下雨,代表着什么,这里面究竟有怎样的说法,希望冷眼讲完之后,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了解过风水的人都知道,在咱们国人的印象中,水往往会跟财联系到一起的,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来看的话,民间就对人去世后下葬时下雨有了一些解读。比如人们常说的“雨打棺,出状元”和“雨淋坑,三代兴”,意思就是如果人去世后下葬的时候,如果遇上下雨,雨水打到棺材上,家里会有人中状元;如果雨水淋到了棺材坑里,那么三代都会很兴旺。但冷眼以为这种说法,其实很多都不靠谱。冷眼生在农村,看过很多人去世后下葬那天都在下雨,但冷眼并没有看到谁家出了状元,也没有看到谁家突然变富成了县城首富。 因此,冷眼以为,人去世后下葬时下雨,仅仅是代表着当天的天气不是很好,正好赶上了下雨。其他的东西,应该是没有什么可以代表的。最后,冷眼希望大家能够摒除封建迷信的想法,要想日子过得兴旺,其实还是应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的。毕竟赚钱这件事,靠的是人的眼光,靠的是人的格局,靠的是人的脑子,靠的是大趋势,靠的是胆量和魄力,而不是封建迷信,你说呢?

出殡和下葬是不是要在同一天

  是在同一天的,出殡就相当于要下葬的
  
  也许是老天也在为逝者难过吧。
  从古至今,在民间普遍来说,人去世和下葬之时赶上下雨、下雪等天气,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不会认为这会给家人和逝者本身带来什么不利,赶上特殊天气纯属巧合而已。丧葬传统由来已久,从生产力极低的过去一直到现在,人们对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习俗看的比较客观。
  
  可以,这的看你们当地的风俗了,一般火化后殡仪馆可以免费帮你保存一定时间的骨灰
  
  和各地的风俗相关,不一定是一天···
  
  当然不是了,这个迷信的话可以选择好的日子,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

出殡安葬还可以怎样说,有什么更文雅的词吗

  老家有句俗话:雨淋布(孝布),辈辈富。出殡下葬时下雨是好兆头。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本网站内容归北京实盛原公墓网所有,当前页面地址 http://www.shishengyuan.cn/bzxs/256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高人气墓地推荐

相关推荐

标签云